高考歷史知識點記憶方法
(2)特征記憶法:對于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后,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征。
(3)規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隔年記憶法:將發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重復記憶法:通過反復閱讀來鞏固記憶。
(6)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詞組、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記憶。
(8)形象記憶法:對于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9)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就比較容易記住。
(10)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聯想記憶法:利用聯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后逐漸記住每一細節,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后進行記憶。
(18)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系全部內容。
(19)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來記憶。
(21)網絡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的話,那么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也就清晰可見了。
高考歷史學習方法總結
培養興趣
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且生動有趣的學科,同學們可以增加一些對于它的了解,培養興趣,比如多看一些歷史相關的書籍和電影,讀一讀名人傳記,假期的時候到歷史文化名城去旅行,關注各大考古發現,還可以做一些古錢幣方面的收藏,等等。通過參與一些與歷史有關的活動來接觸歷史,這樣才能真正的學好歷史。
勤學多思
對于歷史問題的解讀可以說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教材的觀點也只是一家之言,所以我們要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作出獨立的判斷,敢于對任何傳統的觀點提出質疑,只有這樣才能有新的收獲。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不但去探索新的知識發現新的問題,才會體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同時也在不但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在歷史課堂上,老師會設計很多合作探究的問題,鼓勵同學們質疑、思考,帶著同學們領略歷史的內涵。
串聯知識
學習歷史,我們應該要注意理出相關的線索。應按時間順序,比如古代、近代、現代來看,也可以按空間順序,比如秦漢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思想的發展,進行橫縱的比較和聯系,這樣能更全面的了解歷史全貌。
歸納概括
正確對待和利用教材立馬的各種圖片和表格等信息,精讀教材之后,結合老師學案將重要知識點以提示詞,序號、關鍵詞的形式劃在書上,便于以后的復習和鞏固。
認真聽講
上課認真聽講是關鍵。歷史學習并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聽老師講課是獲取知識的捷徑,老師傳授的是經過歷史驗證的真理;是老師長期學習和教學實踐的精華。老師講課時會重點知識重點講解,抓住老師反復強調、重點的部分,就成功了一半。
高考歷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知識點總結
一、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二、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里。
影響: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四、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
內容:
①建立“皇帝”稱號,確立皇帝制度。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由皇帝總攬,從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設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全國軍務。
③在地方推行郡縣制: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響: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極作用:加強對人民的壓榨,容易導致__,造成階級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頒布秦律、統一法令;②統一貨幣、度量衡;③統一文字;④修建馳道、靈渠;⑤修筑萬里長城;組織移民。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秦的__
六、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背景:漢初郡國并行,出現王國問題
措施: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現了藩鎮割據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權的強化
措施:①軍事上:杯酒釋兵權,解除朝中大將和地方節度使的兵權;加強禁軍、強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③經濟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響:①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鎮割據現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八、唐實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權。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
九、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擴大
概況: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十個行省和宣政院轄區
意義:加強了對全國的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是中國行省制的開端,對后世影響深遠。
十、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朝代制度
漢代察舉制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舉制
十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高考歷史基礎知識點
法國__(1789——1794年)-----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
1.背景
①政治:封建等級森嚴;
②經濟: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③財政困難
④思想準備:啟蒙思想
2.過程:(1789年攻占巴士底獄——1794年熱月政變)
重大事件:
①發布《人權宣言》,揭示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原則,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體現了摧毀君主專制的要求,成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思想武器。它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將啟蒙運動中的政治主張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來。
②1792年廢除君主制度,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處死路易十六。
③英國組成第一次反法聯盟,威脅法國;
④雅各賓派統治時期(革命的高潮階段)
☆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結束法國封建制度:把逃亡貴族的土地分成小塊出售,地價在10年內付清;農村公有土地可按當地人口分配;無條件地廢除貴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權利。作用:贏得農民對雅各賓派的支持。
☆試行恐怖政策:挽救了共和國、挽救了革命,但也傷及無辜。
☆發布總動員令:宣布全國處于緊急狀態。作用:到1793年底,法國基本把外國干涉軍驅逐出國境;
3.意義:
①世界近代規模最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人民群眾一再挽救革命,并把推動它進一步向前發展。
②結束了法國的封建制度;
③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
④為此后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具有世界意義。
拿破侖統治時期(1799——1814年)(革命成果的鞏固時期)
(一)督政府統治時期:對內不能穩定政局,對外不能抗拒歐洲國家的干涉。
說明共和制不能適應當時實現政治穩定的需要,要迅速穩定,必須實行集權式體制。
1799年,霧月政變,拿破侖上臺,建立__體制,適應了當時形勢的需要。
(二)法蘭西第一帝國時期(1804—1814年),確立了歐洲大陸霸主地位。
1.1804年,拿破侖加冕稱帝。
2.措施:頒布《法典》,以法律的形式將革命成果鞏固下來,法典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規范。有利于政治穩定和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摧毀了封建舊制度,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社會秩序。
3.對外戰爭:
①性質:經歷了從反干涉為主的正義戰爭到謀取霸權為主的侵略戰爭的轉變;
②評價:早期戰爭捍衛了__成果,傳播了法國__的思想,在客觀上有利于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農民的解放。后期戰爭,侵犯了歐洲國家的獨立,掠奪各國人民,激起人民反抗,最后導致帝國的滅亡。
4.帝國的崩潰:1814年3月反法聯軍進入巴黎,拿破侖退位,帝國覆滅。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
法國的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完成,成為僅次于英國的工業國家
巴黎公社革命
(一)背景(自發性)
1.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失敗,巴黎人民起義,__第二帝國,建立第三共和國。
2.資產階級政府對普軍采取屈膝投降態度,準備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裝,激起工人義憤。
(二)過程:(暴力性)
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5月失敗。
(三)性質: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的法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經濟發展相對緩慢,19世紀末工業的發展速度落后于美德,降到第四位。
一戰到二戰期間的法國
(一)一戰前,法德矛盾尖銳(源于普法戰爭),為對付以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加入協約國。
(二)一戰后,是戰勝國,巴黎和會的主宰國之一,收回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瓜分了德國的海外殖民地;同英國一起控制國聯,取得賠款。體現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優勢。
(三)二戰前,20世紀30年代,__在德國上臺,推行侵略擴張政策,法國實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野心,歐洲霸主地位逐漸喪失。
(四)二戰中
1.1940年6月德國進攻法國,意大利對法宣戰,法國投降。
2.1944年6月盟軍進入巴黎,法國光復。
二戰后
二戰后至50年代初,接受美國經濟援助,后進入經濟發展“黃金時期”,1967年組織并加入歐共體,“冷戰”期間,加入北約組織。
1.戰后參與對德國的分區占領;
2.歐共體(歐盟)成員國
高考歷史明清文化知識點
明清科技發展特點:傳統科技世界,集大成科學巨著相繼問世;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市民文學興起(戲劇、小說);古典科技進入總結時期,官方組織編纂大型圖書成就突出;西學東漸。
一、明朝科學巨匠和巨著:①、李時珍:《本草綱目》,藥物學,東方醫藥巨典。②、徐光啟:《農政全書》,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農學體系,還介紹西方水利技術。③、徐霞客:《徐霞客游記》,地理巨著,對石灰巖溶蝕地貌的記述早于歐洲約兩個世紀。④、宋應星:《天工開物》,明代農業、手工業技術,收錄外來技術。“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二、進步的思想家(明清理學心學相繼占統治地位,早期反封建的民主思潮也出現。出現原因是商品經濟發展,封建制度衰落。)——⑴、李贄:指責儒家經典;否認孔子權威;揭露道家虛偽。是反封建的思想先驅;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具有民主性。⑵、黃宗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對人治;提出“工商皆本”主張;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有一定影響。⑶、顧炎武:強調經世致用,《天下郡國利病書》反對君主專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踏實學風。⑷、王夫之:①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②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即運動是絕對的樸素辯證法思想;③提出政治上要“趨時更新”。
三、明清小說:《三國演義》:羅貫中,元末明初,最早長篇歷史小說。《水滸傳》:施耐庵,元末明初,最早農民起義題材長篇小說。《西游記》吳承恩,明,浪漫神話小說。《紅樓夢》:曹雪芹、高鶚,清,批判封建,古代秀小說。《儒林外史》:吳敬梓,清,揭露科舉腐敗、諷刺小說。《聊齋志異》蒲松齡,清,借神怪批判封建、文言短篇。
四、類書、叢書的編纂:
1、類書:①《永樂大典》明成祖,解縉;②《古今圖書集成》,清,現存的類書。
2、叢書:《四庫全書》乾隆,紀昀;叢書。
五、西學東漸:
1、開始:A16世紀后期,意大利,利瑪竇北京傳教;
2、特點:尊重中國文化,傳教與宣傳科學結合。
3、交流: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繪畫、音樂等傳入;中國儒學、道教傳出。
4、積極引進:徐光啟等開明士大夫,積極引進西學,與傳教士合譯科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