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知識點梳理
一、考試內容分析
1、大氣的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體雜質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層大氣組成:穩定比例的干潔空氣(氧氮為主)、含量不穩定的水汽、固體雜質
氮--生物體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溫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護傘,吸收紫外線
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雜質:凝結核
2、大氣的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大氣分層氣溫隨高度變化氣流狀況其它特征與人類關系
對流層越高越低對流占3/4大氣質量;水汽和塵埃;各緯度層高不一致天氣現象
平流層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飛行;存在臭氧層
高層大氣存在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太陽活動干擾短波通訊
3、大氣的受熱過程
(1)根本能量源:太陽輻射(各類輻射的波長范圍及太陽輻射的性質--短波輻射)
(2)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熱力作用)--太陽曬熱大地,大地烤熱大氣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三種形式及各自現象(用實例說明)
影響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陽高度角(各緯度削弱不同)
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
了解地面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紅外線長波輻射)
保溫作用的過程:大氣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圖示及實例說明--如霜凍出現時間;日溫差大小的比較)
保溫作用的意義:減少氣溫的日較差;保證地球適宜溫度;維持全球熱量平衡
4、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各緯度之間;海陸之間)
(2)大氣運動形式:
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圖示及說明);舉例:城郊風;海陸風;季風主要原因
熱力環流分解:冷熱不均引起大氣垂直運動
水平氣壓差
水平氣流由高壓流向低壓
大氣水平運動(風):
形成風的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壓差(或水平氣壓梯度力)
影響風的三個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風向的決定:1力風(理論風)--垂直于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2力風(高空風)--平行于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3力風(實際地表風)--斜穿等壓線,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實際地表氣壓場中的某點風向的畫法
5、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1)無自轉,地表均勻--單圈環流(熱力環流)
(2)自轉,地表均勻--三圈環流
(3)三圈環流的組成:0-30低緯環流;30-60中緯環流;60-90高緯環流
地表形成7壓6風:緯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帶狀)
各氣壓帶的干濕狀況(低壓濕;高壓干)
各風帶的風向及干濕狀況(信風一般較干;西風較濕)
極鋒:60度附近,由盛行西風和極地東風相遇形成
氣壓帶和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性南北移動而移動
(4)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實際地表狀況(塊狀)
最重要的影響:海陸熱力差
表現(大氣活動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上高壓
北半球1月(冬季):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上低壓
(5)季風環流(重視圖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氣環流的組成部分;東亞季風最典型
季風的成因:
主因--海陸熱力差(可解釋東亞的冬夏季風;南亞的冬季風)
南亞夏季風的成因--南半球東南信風北移過赤道右偏成西南風(或概括說: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季風的影響:季風的共性特點:雨熱同期;降水量季節變化大,易有旱澇災
東亞的兩種季風氣候及各自分布區(以秦淮一線為界);各自氣候特點
--溫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北季風區;冬干冷;夏濕熱
--_帶季風氣候:秦淮以南季風區;冬溫和少雨;夏濕熱
--東亞兩種季風氣候的冬夏季風風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風區城市工業布局中大氣污染企業的分布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旱季(東北季風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風控制)交替季風區是世界上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地區
--東亞、南亞和東南亞的季風氣候區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6、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是對大氣環流作用的總結
(1)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促進了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與水汽的交換;
調整了全球的水熱分布;
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幾類重要氣候的成因: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40之間大陸西岸;冬受西風控制,暖濕;夏受副高控制,干熱
熱帶草原氣候:
南北緯10-20度之間;全年高溫,雨季受赤道低壓控制,干季受信風控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60之間大陸西岸;全年受西風控制,氣候暖濕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附近;全年濕熱,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
三種季風氣候:(見以上分析)
7、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鋒面系統
鋒面類別圖示符號表示過境前天氣過境時天氣降水位置舉例
冷鋒暖氣團控制:晴;氣壓低陰天、下雨、刮風、降溫鋒后冬寒潮;夏我國北方暴雨
暖鋒冷氣團控制:晴;氣壓高連續性降水鋒前
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系統
氣壓:高低壓
氣流:氣旋和反氣旋
圖:會判斷;會畫風向
中心氣壓水平氣流方向垂直氣流方向中心天氣狀況舉例其它影響
氣旋低北逆南順向上陰雨亞洲低壓沿槽線形成鋒面
反氣旋高南順北逆向下晴亞洲高壓
鋒面氣旋(重要!)
要求:圖上每一個天氣系統的識別;
不同地點所受天氣系統的控制及出現的天氣現象
8、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8-1氣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緯度位置:決定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原因——決定熱量或氣溫
B海陸位置:
例如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溫差小,濕度較大;大陸性反之
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形成是由于海陸之間的熱力性質的差異
大氣環流(氣壓帶和風帶)
特點:雙重性質——各緯度、海陸之間水熱交換;直接控制某地氣候特點(水熱狀況)
下墊面(地表狀況);最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與水源
其它影響氣候的因素:人類活動、洋流(寒流降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
8-2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會判斷氣溫降水圖;會描述)
氣候要素:氣溫、降水
以溫定帶——月均溫在15度以上,為熱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15度,為_帶氣候
月均溫最低在0以下,溫帶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
以水定型——熱帶氣候分為四種:
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多雨;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干旱;
熱帶季風氣候:旱雨兩季
熱帶草原氣候:旱雨兩季
——_帶氣候分為兩種:
_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_帶地中海氣候:冬雨夏干
——溫帶氣候分為三種:
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少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濕潤
氣候成因
季風氣候成因:三種季風氣候
氣壓帶和風帶交替控制氣候:
地中海氣候(副高和西風);熱帶草原氣候(信風和赤道低壓)
單一氣壓帶和風帶控制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壓);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
氣候分布
大陸東岸氣候:三種季風氣候
大陸西岸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大陸內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9、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的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現象產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對策
溫室效應燃燒礦石燃料毀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破壞二氧化碳海平面上升(原因?)對沿海低地構成直接威脅引起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的變化,進而導致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植樹造林
臭氧層的破壞使用制冷設備等消耗臭氧物質氟氯烴等太陽紫外輻射增加: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業造成破壞全球合作,減少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積極研制新型制冷系統
酸雨燃燒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車尾氣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氣體水體酸化,影響魚類生長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筑物和文物古跡危及人體健康最根本途徑: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如清潔煤技術;清潔燃燒技術;廢氣再利用)燃燒低硫煤或其它清潔能源。
地理高考知識點整理
⑴我國能源利用的現狀:
以煤炭為主,利用石油、天然氣,積極發展水電,穩妥發展核電,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風能、沼氣、地熱能、海洋能等。
⑵我國能源消費利用變化特點:
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氣、水電、核電比例上升。
⑶我國主要的核電站:廣東-大亞灣、嶺澳;浙_-秦山;_蘇-田灣等。
建設原因:常規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農業發達,能源需求大。
⑷目前能源利用緊張原因:
①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
②我國耗能大的工業發展快,加劇了能源緊張;
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
④能源勘探、開采跟不上國民經濟需求;
⑤國際石油價格上漲;
⑥我國缺少石油儲備體系。
⑸調整措施:
①采取多元化戰略,進口石油;
②建立石油儲備體系;
③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產量;
④加快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工程建設;
⑤穩妥發展核電;
⑥因地制宜地發展沼氣、太陽能、水能、風能、海洋能等;
⑦加大技術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⑧加強宣傳,提高公民節約能源的意識;
⑨實現產業升級,適當限制耗能大的工業發展;
⑩利用乙醇汽油。
地理高考常見知識點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熱力環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地理高考必背知識點
氣候成因的影響因素有:太陽輻射、大氣運動、地面狀況和人類活動。具體的某種氣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這些因素的影響。
(1)太陽輻射:
①使得不同緯度地區獲得的熱量產生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溫度帶,如熱帶、帶、溫帶、亞寒帶、寒帶(極地);
②是同緯度地區的季節差異,加上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形成季風氣候。
(2)下墊面:
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
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質的局部差異,其實質是熱量和水分的差異,因為下墊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和水源。
(3)大氣環流:
①本身的低壓帶、高壓帶可以作為一種天氣系統,長期影響一個地區的氣候,如赤道低壓帶終年高溫多雨;
②通過盛行風帶、季風環流影響水汽輸送,進而影響氣候,如季風環流下,冬季氣流由陸到海,降水少,夏季氣流由海到陸,降水充沛;
③通過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影響一些地區的氣候,如地中海氣候。
(4)人類活動:
通過生產活動及改變下墊面的物理、生物學特性,改變大氣中水汽、C02的含量,影響氣候。如工業生產導致C02增多、增加森林覆蓋率或修建水庫,改變局部氣候。
地理高考復習知識點
一、產業轉移
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分類:
(1)區域產業轉移:國內的產業轉移。
(2)國際產業轉移:跨國的產業轉移,其中東亞是國際產業轉移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二、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是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三個重要因素。
1、勞動力因素
勞動力在國際范圍的流動性很小。不同國家或地區,勞動力的數量、質量和價格差異較大,使得產品生產的成本差異較大。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在當今世界的產業轉移中,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尤其在企業進行產業轉移的初期。因此,勞動密集型工業在全世界的產業轉移比較典型。
2、內部交易成本因素
(1)概念:企業生產需要與有工業聯系的其他企業打交道,還需要與地方服務行業(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產組織、職工培訓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資金。企業的這些投入,統稱為內部交易成本。
(2)對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及措施
①總原則:企業家總希望在內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區位投資建廠。
②發達國家社會內部交易成本很高推動企業家向國外轉移產業發展中國家通過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
(3)吸引產業轉移的典型地區——東亞的出口加工區
3、市場因素
企業發展的初期一般都在當地生產,當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和實力,當地市場滿足不了企業再發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資、建廠等形式向具有市場優勢的地區或國家進行產業轉移。例如,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的汽車制造企業到我國興辦汽車廠,主要是因為我國擁有龐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企業的產業轉移方向也會隨之而變化。
4、其他因素
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地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都會促使企業進行產業的國際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