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重要知識點有哪些
一、能源的分類
1、按照能源的性質分類
(1)常規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熱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來源分類
(1)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現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巖;由太陽能轉化的能量——風能、水能。
(2)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球內部的熱能——地熱能、溫泉;核能——鈾、釷等放射性元素的聚變能和裂變能。
(3)來自天體間的引力能——月球、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二、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分析
1、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①儲量豐富②分布范圍廣③煤種齊全④煤質優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發熱量高的特點⑤開采條件好,煤田多為中厚煤層,埋藏淺,適于露天開采和大規模機械化開采。
2、市場廣闊
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三、我國與世界的能源消費結構有哪些不同?
我國的煤炭資源占絕對優勢,石油的比重較大,天然氣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資源占絕對優勢,煤炭、天然氣資源比重都較大,核電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四、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煤炭開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魯)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東等大型煤炭生產基地。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神黃鐵路、大秦鐵路、焦——兗——日鐵路。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方面,建設坑口電站,使電力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變輸出煤為輸出電力;另一方面,發展煉焦業,為冶金工業發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輸出焦炭(圖3.5)。
五、能源的綜合利用:
1、結合本區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圍繞能源開發,構建了煤一電一鋁、煤一焦一化、煤一鐵一鋼三條產業鏈。
2、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中心的多元結構。
六.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①推動以潔凈煤技術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②加強煉焦、電力、化工等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改造及環境保護。
2、調整產業結構
①對原有的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②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業,降低重化工業的比重。
3、“三廢”的治理
①對于占地面積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氣污染的煤矸石,主要用于發電、供熱和充填露天礦坑及塌陷區;
②對于選煤廠產生的煤泥,經干燥后再利用。
③對于廢水主要采取沉淀凈化的辦法。
④空氣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是:A.做好消煙除塵工作;B.營造防風林帶,開展復墾綠化造林。
高考地理必修知識點
1、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1)環境質量下降
(2)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
(3)增加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促進人口轉化-增加就業機會,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
(2)有利于改善產業結構——帶動農村發展,有利于改善地區產業結構;
(3)推動工業發展-提高工業生產效率;
(4)推進科技進步——大城市是科技創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促進科技進步和信息化提升;
(5)改變文化、思想、觀念——城市文化向鄉村擴散滲透,全方位影響農村,利于城市與鄉村間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3、解決城市環境問題主要措施:
(1)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新區和衛星城,努力推進郊區城市化,以緩解城市中心區的壓力;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3)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妥善處理好城市個功能分區的關系。
4、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途徑:
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筑和綠色交通,減少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為了使城市發展與社會、環境相協調,提出了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目標。
高考地理復習知識點
1.外流區和內流區
直接或間接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稱為外流區。不流人海洋,流人內陸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叫內流河。內流河的流域稱為內流區。
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以秦嶺一淮河一線為界,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別明顯:南方外流河流量大,水位季節變化較小,汛期較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北方除黑龍江等少數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節變化規汛期較短,含沙量大。其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長,植物較茂盛,河流的泥沙含量少,冬季氣溫在0℃以上。北方正好相反。
主要內流河及其水文特征:我國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叫流河。高山冰雪融水是內流河的主要水源,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征與季節密切相關。
2.長江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正源是沱沱河,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西南側,全長6300千米,流經青、川、渝、藏、滇、鄂、湘、贛、皖、蘇、滬等門個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從格拉丹東雪峰至湖北宜昌為長江上游,峽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是其水文特征,聞名的長江三峽(雷塘峽、巫峽、西陵峽)就位于長江上游;從宜昌到江西湖口為中游,這一段長江河道彎曲,湖泊多,支流多;從湖口以下到長江口為下游,這一段支流少,江闊水深,河段受海潮的影響,水位定時漲落。長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西航運大動脈,長江航線具有運量大。投資省、成本低等優點,長江水能資源蘊藏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葛洲壩水利樞紐是長江上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是目前我國發電能力的水電站;舉世注目的三峽水利工程,1994年12月14日正式開工,到20_年建成將安裝70萬千瓦的發電機26臺,年發電量846億千瓦時,比當前世界上的巴西伊泰普水電站還大40%。將原來只能通航到重慶的船只從1000噸提高到5000噸。使素有“黃金水道”之稱的長江,在我國經濟建設中更加發揮其重要作用。
3.黃河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發源于西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陜、豫、魯等9個省、自治區,注入渤海,從巴顏喀拉山的北麓至內蒙古河口鎮為上游,上源的青海段,河水清澈,水流緩慢;青海省東部的甘肅段,峽谷多,水變渾,水量增大;青銅峽以東的定蒙段,水流平穩,水量變少。從河口鎮到河南盂津為中游,先后接納了汾、渭等數十條支流,水深流急,含沙量大;孟津以下為下游,流經平原,河寬水緩,泥沙沉積成為“地上河”。黃河的上游和下游常有冰壩阻塞水流的凌汛現象,解放前幾乎年年因凌訊決堤而泛濫成災。治黃的關鍵是泥沙問題。
4.湖泊
我國的湖泊眾多,天然湖泊有2000多個,主要的淡水湖有:江西的鄙陽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蘇的太湖和洪澤湖、安徽的巢湖。位于青海省的青海湖是我國面積的湖泊,也是的咸水湖。位于西藏中部的納木錯是我國第二大咸水湖,也是我國的湖泊。
高考地理知識點歸納
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高考地理知識點總結
1.自然界的水循環
(1)相互聯系的水體水以氣態、固態和液態的形式存在。氣態水,數量最少分布最廣。液態水,數量分布次之。固態水,僅在高緯高山或特殊條件下存在。
(2)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a)水循環,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分為有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b)主要環節:蒸發、植物蒸騰、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c)意義:維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陸地淡水資源,調節全球熱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態
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1)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
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層海水常年大規模地沿一定方向進行較為穩定的流動。
b)按成因分: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按性質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規律: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a)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有有降溫減濕作用。
b)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較大的漁場。
c)對海洋航行也有影響,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霧,不利航行;洋流還會攜帶冰山。
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凈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范圍擴大。
3.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資源及其分布水資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來衡量。除南極洲外,亞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從國家來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羅斯,中國第六。我國不均衡,空間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資源與人類社會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質量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科技進步促進人水關系的發展。
(3)合理利用水資源,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污染和過度利用等加劇水資源短缺。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促進水資源的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