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區域地理的復習方法
結構是局部知識的組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概括。復習時一般先要了解其組成要素,然后再考慮其相互關系,繪出結構式或關系式。如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地形包括地勢、地形類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氣候包括氣候因素、氣候要素、氣候特征、氣候類型、氣候分布、氣候資源、氣象災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況、水文特征、各段劃分、利用與改造等;湖泊包括類型、特征、演變、利用等;工業包括部門、布局、產品與市場、原料與能源、資金與技術等;農業包括類型、分布、作物或產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類型、路線、作用或意義、樞紐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職能、規模、位置特點、發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主要有因果關系、主次關系、并列關系、包含關系等。繪制圖表時可把組成要素列在方框內,然后根據它們的關系分別用箭頭、大括號、破折號等聯系起來。
二、重視空間分布建立聯系線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及變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間位置,在此基礎上才有空間聯系、空間結構,以及空間思維、空間想像的出現。這一切要密切結合有關圖像,以具體的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為憑借,展開想像,拓寬思路,建立聯系線索,使知識多方聯系,形成網絡,便于提取應用。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從名稱、位置、輪廓進行讀圖記憶,再了解界線及相互關系,最后還要從圖上掌握通過該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經緯線,或通過其中部的經緯線,以作為參照。
在掌握某項地理事物空間位置的基礎上,即可進一步聯系記憶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聯系線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塊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帶一年輕的褶皺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氣候類型分布——世界自然帶分布。并由此可聯系植被類型的分布——農作物的分布——農業類型分布——土地利用類型等。
再如:把城市、交通線、區域三者聯系起來,按點、線、面結合,點連線,線穿點,點線帶面,來思考點的分布規律、線的延伸方向、面的區域特征。這都需要以圖像上的地理事物分布為基礎,才能分析聯系、總結規律、綜合特征、類比差異、了解發展變化,使地理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便于記憶、理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