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學考知識點總結
高一地理學考知識點總結
一、氣候變化
1、氣候變化
是指一個特定地點、區域或全球的長時間的氣候改變,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征,如溫度、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
2、氣候變化史
(1)地質時期:全球氣候一直處于波動變化中,冷暖干濕相互交替,變化周期長短不一。
(2)歷史時期:期間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
(3)近現代: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呈上升趨勢;
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1、全球氣候變化本身就是資源條件的變化。
2、加劇了自然災害。
3、將導致原有生態系統的變化。
4、對主要生產領域,如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的影響更為顯著。
5、通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如厄爾尼諾、干旱、洪澇、熱浪等),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地球內部的結構的研究:由于地球內部的知識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
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分。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經過不同介質的界面時就會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科學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質,通過對地震波的精確測量,了地球內部的結構。
(2)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速度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面。
(3)地球內部有兩個不連續面。一個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在這個不連續面以下,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這個不連續面是奧地利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首先發現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深處,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這個不連續面是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界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所以地球的內部圈層是依據地震波傳播的突然變化的兩個不連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來劃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各外部圈層的概況比較
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
知識摘要
1、地球內部三大圈層,巖石圈的結構,地殼結構的特點。
2、巖石圈的組成及三大巖類,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及三大巖類之間的關系。
3、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表現;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理解地殼運動及流水、風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
知識結構
一、地球內部
1、地殼
(1)分層
A硅鋁層:以氧、硅、鋁為主,鈉、鉀較多
B硅鎂層:以氧、硅、鋁為主,鎂鐵鈣增多
(2)結構特征
地殼厚度不均和硅鋁層不連續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巖石圈
1、范圍
2、組成
巖漿巖:花崗巖、玄武巖
沉積巖:石灰巖、頁巖、砂巖
變質巖:大理巖、板巖、石英巖
三、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
(1)類型:變質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
(2)地質構造:褶皺:背斜和向斜;斷層:
2、外力作用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重力、化學作用
地理復習知識點總結
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高中地理真的特別難嗎
高中地理難度是比較高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內容較為抽象。高中地理雖然不像數學公式那樣復雜,但學生在實際學習中很容易變得迷糊起來。知識點一旦多起來,學生記憶起來就容易亂。不僅如此,山峰究竟有多高、河流究竟有多長、水域究竟有多深,這些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
二、符號公式繁多。如果遇到難的符合和公式,學生們就會計算出錯,加上公式之間相似度高,很容易把題都做錯。
高中地理怎么學習
想要學好地理,基礎知識是不能少的。經度緯度,簡易的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是一定要熟練掌握的。關于這一點,我周圍的一些同學有個誤區,就是他們覺得記地圖就是不停地照著畫,背下每個區域的輪廓。然而考試的時候,不一定考熟悉的區域;它可能會給個陌生的區域,然后給你經緯網。如果只背下區域的大致樣子,沒掌握經緯網的話,那遇到這種情況就翻車了。而熟悉經緯網以后,一看就大致能定位,它在哪個洲,什么氣候,瀕臨哪個洋,或者在內陸,然后就能推出其他自然和人文方面的信息。題目再怎么考,也跳不出這個范圍了。
地理的學習,離不開地圖。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地圖,在看文字描述的同時,對照圖片來幫助理解和記憶。我中學時代很喜歡看地圖冊,因為相比純文字的說明,圖文能夠降低閱讀負擔,清晰簡明的圖片能夠第一時間吸引人的注意力。地圖是不用刻意去背的,但是要有個感性的印象,要根據自己的理解在需要時把它從自己的頭腦中還原出來。
高中地理學好的方法
一、重視課本:
1.看書
把書從頭到尾看一遍。然后看目錄,看單元標題,看正文看方框里的補充知識點等等,這一遍必須細看,書上的任何一張圖一個角落都不要放過。
2.建框架打基礎
先建一個從外到內的框架把整本書串起來,太空→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巖石圈~地殼→地幔→地核,然后去書上找對應的內容塞到大框架中。
3.正確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課區別于其他學科課程的突出特點,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基本的工具。
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要知道地理知識不僅存在于課本的文字當中,也大量蘊含于地圖之中。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要做到左圖右書,注意隨時運用地圖,查閱地圖,善于從地圖中發現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規律。
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圖,文字和圖象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正確的空間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