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的高考地理重點知識點梳理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高考地理基礎知識點
1、天體的類別: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12、晨昏線與經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夏至、冬至
13、時間計算:所求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途中時間
14、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舍五入)區時差=時區差
1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準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
高考地理知識點梳理
1、荒漠化指發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2、西北地區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西北地區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觀為主,其成因: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3、由于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量逐漸遞減,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逐漸減少;賀蘭山以東的內蒙古高原主要屬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帶;賀蘭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地帶,降水稍多。山地迎風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高考地理知識點記憶方法
1.形成地理知識結構
不同層次的結構組成了地理學科的整體。美國教育家布盧姆認為:
(1)如果懂得了基本結構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其它類似的事物;
(2)把一件事物放進構造好的模式里,就不易忘記。地理科學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而“結構”則是系統的基本特征。從某種角度看,學生的學習實際上主要是對地理知識結構的理解和掌握。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獲得一定的地理知識結構,促進地理知識的系統化,以達到最終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的目的。
2.重視地理圖像
圖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教師應充分應用地理圖像,努力在學生大腦中建立一定的地理知識表象,以加強學生的記憶效果。
3.利用地理技巧
大量的研究實踐證明,按照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規律歸納總結出來的科學記憶方法在地理學習中會產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訓練其它技能一樣,記憶能力也可以經過訓練而達到快速、準確、持久的目的。在地理教學中,許多教師也先后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了許多可貴的記憶方法,例如口訣、歌謠、諧音等記憶法,都是些很成功的記憶方法。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訓練,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果。
4.重視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愿望和興趣等。對于生理健康的人,都有記憶能力,而且潛力巨大,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很少。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利用不同的地理教學手段,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以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質量。只要學生愿意學,主動去學,那么記憶地理知識的潛能就能夠得到充分挖掘。
5.及時復習和練習
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遺忘總是先快后慢。這就要求教師及時組織復習,利用課前提問、階段測驗等方式反復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
知識只有在運用以后,才可能加深理解,而理解是記憶的前提。教師在地理教學中,適時、適當地設計些適應性練習,讓學生在地理練習中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強化記憶,不斷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
高考地理答題范本
1.坡度問題:一看等高線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緩;
計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對高度/水平實地距離
2.通視問題:通過作地形剖面圖來解決,如果過已知兩點作的地形剖面圖無山地或山脊阻擋,則兩地可互相通視;注意凸坡(等高線上疏下密)不可見,凹坡(等高線上密下疏)可見;注意題中要求,分析圖中景觀圖是仰視或俯視可見。
3.引水線路:注意讓其從高處向低處引水,以實現自流,且線路要盡可能短,這樣經濟投入才會較少。
4.交通線路選擇: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既要考慮距離長短,又要考慮路線平穩(間距、坡度等),一般是在兩條等高線間繞行,沿等高線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減少坡度,只有必要時才可穿過一、兩條等高線;盡可能少地通過河流,少建橋梁等,以減少施工難度和投資;避免通過斷崖、沼澤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庫建設:要考慮庫址、壩址及修建水庫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區,“口小”利于建壩,“袋大”腹地寬闊,庫容量大。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②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③考慮占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④還要注意修建水庫時,水源要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處向低處流,發育于河谷(等高線凸向高值),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狀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狀水系,山脊成為水系分水嶺。
8.水文特征:等高線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豐富;河流流量除與氣候特別是降水量有關外,還與流域面積大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