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級會計職稱會計實務模擬試題附答案(2)
2017中級會計職稱會計實務模擬試題四、計算分析題
(本類題共2小題。第1小題12分,第2小題10分,共22分,凡要求計算的項目,除特別說明外,均須列出計算過程,計算結果出現小數的,均保留小數點后兩住。)
36 [簡答題]
甲公司為一家生產制造型企業,2015年發生的與資產減值有關的事項如下:
(1)甲公司有一條流水線生產丙產品,該流水線由A、B、C三部機器構成,均無法單獨產生現金流量;此外丙產品由包裝機包裝后對外銷售,包裝機由獨立核算的包裝車間使用,公司生產的產品進行包裝時需按市場價格向包裝車間內部結算包裝費。除用于本公司產品的包裝外,該公司還用該包裝機承接其他企業產品包裝業務,收取包裝費。
(2)2015年12月31日,甲公司一項投資性房地產(房產)出現減值跡象,預計該投資性房地產的可收回金額為8200萬元。該投資性房地產為2014年10月以銀行存款9000萬元購入的,其中包含相關稅費120萬元,于當月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并對外出租,年租金為400萬元,采用成本模式進行后續計量。該房地產的預計使用年限為15年,凈殘值為零,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該房地產發生減值后,原折舊方法、預計使用年限不變。
(3)甲公司在2015年1月1日以250萬元的價格收購了乙公司80%的股權。在購買日,乙公司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為300萬元,假定乙公司沒有負債和或有負債。甲公司在購買日編制的合并資產負債表中確認商譽10萬元。假定乙公司的所有資產被認定為一個資產組。由于該資產組包括商譽,因此,甲公司至少應當在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在2015年末,甲公司確定該資產組的可收回金額為250萬元,自購買日開始持續計算的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為270萬元。
要求:
(1)根據資料①,判斷資產組應如何認定,并簡要說明理由;
(2)根據資料②,計算投資性房地產業務對當期損益的影響,并寫出分析過程;
(3)根據資料③,簡述商譽減值測試的相關規定,并計算甲公司2015年末合并資產負債表中應列示的商譽金額。
參考解析:
(1)A、B、C三部機器應作為一個資產組,包裝機應作為一個單項資產。
理由:A、B、C三部機器組合在一起產生的現金流入獨立于其他資產或資產組產生的現金流入。包裝機除用于本公司產品的包裝外,還承接其他企業產品包裝業務,收取包裝費,說明包裝機可以獨立產生現金流入,故不與A、B、C三部機器認定為一個資產組。
(2)該投資性房地產采用成本模式進行后續計量,可收回金額=8200(萬元),期末賬面價值=9000-9000/15/12×(2+12)=8300(萬元),應確認的減值損失=8300-8200=100(萬元),當年因計提折舊計入其他業務成本的金額=9000/15=600(萬元),當年租金收入計入其他業務收入的金額=400(萬元)。
因此,投資性房地產業務對當期損益的影響=400―600―100=-300(萬元)。
(3)商譽減值測試的規定:商譽應當結合與其相關的資產組或者資產組組合至少在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
相關資產組或者資產組組合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應當確認減值損失,減值損失金額應當首先抵減分攤至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中商譽的賬面價值,然后根據除商譽之外的其他各項資產的賬面價值所占比重,按比例抵減其他各項資產的賬面價值。
甲公司2015年年末合并資產負債表中應列示的商譽金額為0。
2015年末,乙資產組(包含所有商譽)的賬面價值為282.5(270+10/80%)萬元,可收回金額為250萬元,所以乙資產組(包含所有商譽)發生的減值為32.5萬元,首先應抵減商譽的金額12.5(10/80%)萬元,剩余部分20萬元確認為其他資產減值損失。而合并報表中只需要確認母公司享有的商譽減值金額,所以合并報表中應確認商譽減值準備10萬元,最終合并報表中列示的商譽金額為0(10-10)。
37 [簡答題]
A公司在2011年~2013年發生了如下與債務重組相關的事項:
(1)2011年1月10日,A公司銷售給B公司一批庫存商品,價款2200萬元(包含應收取的增值稅額),合同約定8個月后結清款項。8個月后,由于B公司發生財務困難,無法支付該價款。A公司已于2011年6月30日,對該筆應收賬款計提了壞賬準備20萬元。
(2)2012年1月1日,經雙方協商,A公司同意豁免B公司200萬元債務,同時B公司應以一項無形資產和一項投資性房地產抵償部分債務。
B公司的無形資產的賬面原值為1500萬元,已計提攤銷200萬元,公允價值為1200萬元;投資性房地產的賬面價值為600萬元(其中成本為500萬元,公允價值變動為100萬元),公允價值為200萬元。剩余債務自2012年1月1日起延期2年,并按照4%(與實際利率相同)的利率計算利息,同時約定,如果2012年B公司實現利潤,則次年利率上升至6%,如果不能實現利潤則維持4%的利率,利息按年支付。
(3)B公司在債務重組時預計2012年很可能實現盈利。
假定不考慮其他因素。
要求:
(1)計算A公司債務重組后剩余應收賬款的公允價值。
(2)計算B公司債務重組利得的金額。
(3)分別編制A公司和B公司在債務重組日的分錄。
(4)假如2012年B公司實現盈利,分別編制A公司和B公司債務重組后的會計處理。
(5)假如2012年B公司沒有實現盈利,編制B公司償還債務的會計處理。
參考解析:
(1)計算A公司債務重組后剩余應收賬款的公允價值;
A公司2012年1月1日重組后應收賬款的公允價值=2200-豁免200-1200-200=600(萬元)
(2)計算B公司債務重組利得的金額;
B公司的債務重組利得=2200-(1200+200)-600-600×(6%-4%)=188(萬元)
(3)A公司:
借:應收賬款——債務重組 600
無形資產 1200
投資性房地產 200
壞賬準備 20
營業外支出 ——債務重組損失 180
貸:應收賬款 2200
B公司:
借:應付賬款 2 200
累計攤銷 200
營業外支出 ——處置非流動資產損失 100(1300-1200)
貸:無形資產 1500
其他業務收入 200
應付賬款 ——債務重組 600
預計負債 12(600×2%×1)
營業外收入 ——債務重組利得 188
同時將投資性房地產的賬面價值結轉入其他業務成本
借:其他業務成本 500
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0
貸:投資性房地產 ——成本 500
——公允價值變動 100
(4)假如2012年B公司實現盈利,則:
A公司:
2012年12月31日收到利息=600×4%=24(萬元)
借:銀行存款 24
貸:財務費用 24
2013年12月31日
借:銀行存款 636
貸:應收賬款 ——債務重組 600
財務費用 24(600×4%)
營業外支出 ——債務重組損失
12(600×2%)
B公司:
2012年12月31日支付利息=600×4%=24(萬元)
借:財務費用 24
貸:銀行存款 24
2013年12月31日
借:應付賬款——債務重組 600
財務費用 24
預計負債 12
貸:銀行存款 636
(5)假定B公司2012年未實現盈利,將預計負債轉入營業外收入
2012年12月31日:
借:財務費用 24
貸:銀行存款 24
借:預計負債 12
貸:營業外收入 12
2013年12月31日:
借:應付賬款——債務重組 600
財務費用 24
貸:銀行存款 624
2017中級會計職稱會計實務模擬試題五、綜合題
(本類題共2小題,第1小題18分,第2小題15分,共33分,凡要求計算的項目,除特別說明外,均列出計算過程,計算結果出現小數的,均保留小數點后兩位。)
38 [簡答題]
甲公司為一家生產企業,為提高閑置資金的使用率,甲公司2012年~2013年進行了一系列的投資,相關資料如下:
(1)2012年1月1日,購入乙公司于當日發行的債券50萬張,支付價款4751萬元,另支付手續費44萬元。該債券期限為5年,每張面值為100元,票面年利率為6%,于每年12月31日支付當年度利息。甲公司有充裕的現金,管理層擬持有該債券至到期。經計算,該債券的實際利率為7%。
2012年12月31日,甲公司收到2012年度利息300萬元。根據乙公司公開披露的信息,甲公司估計所持有乙公司債券的本金在到期時能夠收回,但未來4年中每年僅能從乙公司取得利息200萬元。
(2)2012年4月10日,購買丙上市公司首次發行的股票100萬股,共支付價款800萬元。甲公司取得丙公司股票后,對丙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丙公司股票的限售期為1年,甲公司取得丙公司股票時沒有將其直接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也沒有隨時出售丙公司股票的計劃。
2012年12月31日,丙公司股票公允價值為每股12元。
(3)2012年5月15日,從二級市場購入丁公司股票200萬股,共支付價款920萬元,取得丁公司股票后,丁公司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0.6元。甲公司取得丁公司股票后,對丁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甲公司管理層擬隨時出售丁公司股票。
2012年12月31日,丁公司股票公允價值為每股4.2元。
(4)為減少交易性金融資產市場價格波動對公司利潤的影響,2012年1月1日,甲公司將所持有戊公司股票從交易性金融資產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并將其作為會計政策變更采用追溯調整法進行會計處理。2012年1月1日,甲公司所持有戊公司股票共計200萬股,系2011年11月5日以每股12元的價格購入,支付價款2400萬元,另支付相關交易費用8萬元。
2011年12月31日,戊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為每股10.5元。甲公司估計該股票價格為暫時性下跌。
2012年1月1日,甲公司對其進行重分類的分錄為: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成本 2408
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300
其他綜合收益 308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2400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308
盈余公積 30.8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77.2
2012年12月31日,戊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為每股10元。2012年12月31日,甲公司將其持有的戊公司股票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了所有者權益。
(5)2013年1月1日,甲公司按面值購入己公司發行的分期付息、到期還本債券35萬張,支付價款3500元。該債券每張面值100元,期限為3年,票面年利率為6%,利息于每年末支付。甲公司將購入的己公司債券分類為持有至到期投資,2013年12月31日,甲公司將所持有己公司債券的50%予以出售,當日,剩余債券的公允價值為1850元。除對乙公司、己公司債券投資外,甲公司未持有其他公司的債券。甲公司對剩余債券仍作為持有至到期投資核算。
其他資料:(P/A,7%,4)=3.3872;(P/S,7%,4)=0.7629
要求:
(1)判斷甲公司取得乙公司債券時應劃分的金融資產類別,說明理由,并編制甲公司取得乙公司債券時的會計分錄。
(2)計算甲公司2012年度因持有乙公司債券應確認的收益,并編制相關會計分錄。
(3)判斷甲公司持有乙公司債券2012年12月31日是否應當計提減值準備,并說明理由。如需計提減值準備,計算減值準備金額并編制相關會計分錄。
(4)判斷甲公司取得丙公司股票時應劃分的金融資產類別,說明理由,并編制甲公司2012年12月31日確認所持有丙公司股票公允價值變動的會計分錄。
(5)判斷甲公司取得丁公司股票時應劃分的金融資產類別,說明理由,并計算甲公司2012年度因持有丁公司股票確認的損益。
(6)判斷甲公司2012年1月1日將持有戊公司股票重分類并進行追溯調整的會計處理是否正確,同時說明判斷依據;如果甲公司的會計處理不正確,編制更正的會計分錄。
(7)判斷甲公司2013年12月31日出售己公司債券的會計處理是否正確,并說明判斷依據。
參考解析:
(1)甲公司取得乙公司債券時應該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因為“管理層擬持有該債券至到期”。
甲公司取得乙公司債券時的賬務處理是: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5000
貸:銀行存款 4795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205
(2)甲公司2012年度因持有乙公司債券應確認的收益=4795×7%=335.65(萬元)
相關的會計分錄應該是:
借:應收利息 300(5000×6%)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35.65
貸:投資收益 335.65( 4795×7% )
借:銀行存款 300
貸:應收利息 300
(3)2012年12月31日,持有至到期投資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200×(P/A,7%,4)+5000×(P/S,7%,4)=200×3.3872+5000×0.7629=4491.94
(萬元),其賬面價值為4830.65(4 795+35.65)萬元。因其賬面價值大于其未來現金流量現值,所以該項金融資產發生了減值,應計提的減值準備的金額=4830.65-4491.94=338.71(萬元),賬務處理為:
借:資產減值損失 338.71
貸: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準備 338.71
(4)甲公司取得丙公司股票時應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因為持有丙公司限售股權且對丙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按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規定,應將該限售股權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2012年12月31日確認所持有丙公司股票公允價值變動的會計分錄: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400(12×100-800)
貸:其他綜合收益 400
(5)甲公司取得丁公司股票時應該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因為“管理層擬隨時出售丁公司股票”。甲公司2012年度因持有丁公司股票應確認的損益=4.2×200-(920-200/10×0.6)=-68(萬元)。
(6)甲公司將持有的戊公司股票進行重分類并進行追溯調整的會計處理是不正確的。因為交易性金融資產不能與其他金融資產進行重分類。
更正的分錄為: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2400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308
盈余公積 30.8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277.2
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2408
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300
其他綜合收益 308
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200×(10-10.5)]100
貸:其他綜合收益 100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0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100
(7)甲公司“對剩余債券仍作為持有至到期投資核算”的處理不正確。因為甲公司將尚未到期的持有至到期投資出售了,并且相對于該類投資在出售前的總額較大,所以需要在出售后將剩余的對乙公司、己公司的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39 [簡答題]
A公司為工業生產企業,其財務經理在2014年底復核2014年度財務報表時,對以下交易或事項的會計處理提出疑問:
(1)A公司因合同違約而涉及一樁訴訟案,2014年12月31日,該案件尚未作出判決,根據公司的法律顧問判斷,A公司敗訴的可能性為40%,據專業人士估計,如果敗訴,A公司需要支付的賠償金額和訴訟費等費用在100萬元至120萬元之間某一金額,而且這個區間內每個金額的可能性都大致相同,其中訴訟費為2萬元。
A公司對該事項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管理費用 2
營業外支出 108
貸:預計負債 110
(2)A公司為乙公司提供擔保的某項銀行借款1000萬元于2014年9月到期。該借款系乙公司于2008年9月從銀行借入的,A公司為乙公司此項借款的本息提供50%的擔保。
乙公司借入的款項至到期日應償付的本息為1180萬元。由于乙公司無力償還到期的債務,債權銀行于11月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乙公司和為其提供擔保的A公司償還借款本息,并支付罰息5萬元。至12月31日,法院尚未做出判決,A公司預計承擔此項債務的可能性為60%。估計需要支付擔保款590萬元。
A公司2014年12月31日應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營業外支出 90
貸:預計負債 ——債務擔保 90
(3)2014年11月,A公司與丙公司簽訂一份Z產品銷售合同,約定在2015年6月末以每件2萬元的價格向丙公司銷售120件Z產品,未按期交貨的部分,其違約金為該部分合同價款的20%。至2014年12月31日,A公司只生產了Z產品30件,每件成本2.3萬元,市場單位售價為2.3萬元。其余90件產品因原材料短缺暫時停產。由于生產Z產品所用原材料需要從某國進口,而該國出現金融危機,所需原材料預計2015年8月以后才能進口,恢復生產的日期很可能在2015年8月以后。
假定不考慮銷售相關稅費。A公司對該事項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資產減值損失 36
貸:存貨跌價準備 36
(4)A公司2014年12月份,共銷售X產品6萬件,銷售收入為36000萬元。根據公司的產品質量保證條款,該產品售出后一年內,如發生正常質量問題,公司將負責免費維修。
根據以前年度的維修記錄,如果發生較小的質量問題,發生的維修費用為銷售收入的1%;如果發生較大的質量問題,發生的維修費用為銷售收入的2%。根據公司技術部門的預測,本月銷售的產品中,80%不會發生質量問題;15%可能發生較小質量問題;5%可能發生較大質量問題。據此,2014年12月31日,A公司在資產負債表中確認的負債金額為90萬元。對該事項的會計處理如下:
借:銷售費用 90
貸:預計負債 90
(5)A公司于2014年12月1日決定終止企業的某項經營業務,有關計劃已獲批準,2014年12月31日,該計劃已向社會公告,受影響的公司職工、客戶及供應商均收到了通知。
由此需要辭退10名員工,由于是否接受辭退,職工可以作出選擇,經合理估計,預計發生150萬元辭退費用的可能性為60%,發生100萬元辭退費用的可能性為40%。對于留用職工,將予以轉崗,轉崗職工上崗前將進行培訓,預計培訓費為20萬元。A公司沒有將辭退職工的補償確認為重組義務,未做相關處理。
其他資料:
假定不考慮所得稅因素。
要求:
(1)根據資料(1),判斷A公司2014年12月31日確認預計負債的會計處理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如果A公司的會計處理不正確,請編制更正的會計分錄。
(2)根據資料(2),判斷A公司2014年12月31日確認債務擔保的會計處理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如果A公司的會計處理不正確,請編制更正的會計分錄。(需要計算的請寫出計算過程)
(3)根據資料(3),判斷A公司2014年12月31日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會計處理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如果A公司的會計處理不正確,請編制更正的會計分錄。(需要計算的請寫出計算過程)
(4)根據資料(4),判斷A公司2014年12月31日在資產負債表中確認的負債金額及分錄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如果A公司的會計處理不正確,請編制更正的會計分錄。(需要計算的請寫出計算過程)
(5)根據資料(5),判斷A公司2014年12月31日的處理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如果A公司的會計處理不正確,請編制更正的會計分錄。(需要計算的請寫出計算過程)
參考解析:
(1)該會計處理不正確。
理由:因為根據A公司的法律顧問判斷,A公司敗訴的可能性為40%,沒有達到“很可能”的條件,所以不符合預計負債確認的條件,不需要確認預計負債。
更正分錄:
借:預計負債 110
貸:管理費用 2
營業外支出 108
(2)該會計處理不正確。
理由:至12月31日,法院尚未做出判決,A公司預計承擔此項債務的可能性為60%。估計需要支付擔保款590萬元。因此確認預計負債金額為590萬元。
編制更正分錄:
借:營業外支出 500
貸:預計負債 ——債務擔保 500
(3)該會計處理不正確。
理由:待執行合同變為虧損合同時,存在一部分合同標的資產,而且無合同標的資產部分很可能不能生產,那么需要將存在標的資產的部分和不存在標的資產的部分分別進行核算,不能一并進行考慮。
①對于存在標的資產的30件:執行合同損失=30×2.3-30×2=9(萬元);不執行合同違約金損失=30×2×20%=12(萬元),因此應選擇執行合同方案。對存在的30件Z產品計提減值準備9萬元。
②對于不存在標的資產的90件:因原料短缺,很可能無法按期交貨,違約金損失=90×2×20%=36
(萬元),應確認預計負債36萬元。
更正分錄:
借:存貨跌價準備 27(9-36)
貸:資產減值損失 27
借:營業外支出 36
貸:預計負債 36
(4)該會計處理正確。
理由:預計產品質量保證費用=36000×(0×80%+1%×15%+2%×5%)=90(萬元)
(5)該會計處理不正確。
理由:辭退職工的補償屬于重組義務的直接支出,應確認為重組義務。公司所需支出不存在連續范圍,且屬于單個項目,因此應該按照最可能發生的金額150萬元確認,發生的職工上崗前培訓費不屬于與重組義務有關的支出,在2014年12月31日不需確認。
會計處理:
借:管理費用 150
貸:應付職工薪酬 150
【答案解析】
【該題針對“(2015)前期差錯更正的處理”知識點進行考核】
猜你感興趣:
1.2017會計中級職稱試題附答案
2.會計中級職稱考試會計實務真題及答案
3.中級會計職稱考試會計實務真題及答案
4.2017高級會計師考試模擬題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