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禮儀的高三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要怎么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禮儀的高三作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禮儀的高三作文(篇1)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老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享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孔融讓梨,尊長愛幼被傳為美談;岳飛問路,頗知禮節,才得以校場比武,騎馬奪天下;程門立雪更是尊敬師長的典范。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做一天人就要講一天道德”。而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繼承人,我們有責任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國”禮儀之邦“的美稱名副其實,發揚光大。
文明禮儀并不是口號,它處處可見,常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們所忽略。所以我們要把文明禮儀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要注重平時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
首先,從個人做起,注重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舉止、談吐著裝等。古人對人體姿態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從儀容儀表說,要求整潔干凈:表情神態要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帶微笑;談吐要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用語,簡潔得體。著裝要干凈、整潔、得體,符合學生身份,體現出新世紀學生蓬勃向上的風采。
其次,在公共場所注意禮儀。社會是一個大家庭,在公共場所,遵守公共秩序也是守禮儀的一個表現。如果有人不懂禮儀搞破壞,容易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危害。
第三,我們要謙恭禮讓。謙恭禮讓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有謙虛的態度,尊重別人,對人恭敬,懂得禮貌,謙恭禮讓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謙恭禮讓能與別人友好相處,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友誼和幫助。“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四歲的孔融把大梨讓給哥哥和弟弟吃,而自己卻吃小的。這正說明雖然年幼但禮儀卻不該短缺。還有同學之間也離不開禮儀,它就像潤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多進行自我反省。
著名文學家歌德說:“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鏡子。”的確,人們總是根據你的言談舉止評價你。讓我們大家都提高自己的禮儀意識,重視禮儀。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逐步養成文明禮儀習慣,成為有氣質、有風度、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
關于禮儀的高三作文(篇2)
在生活中,文明、禮儀這兩個詞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幫助過別人,不管是大事小事,我們的心里都會美滋滋的。因為我們做了一件好事。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我從公交車上剛下來,正要走進院門,突然聽到“啪”的一聲,我急忙轉過頭,哇!原來是一位年邁的老奶奶摔倒在地上,她好不容易要站起來,又被光滑的路面滑倒了,我正要扶起她,卻想到了一件事:那是一個夏天,一位老爺爺不小心摔倒了,一位好心人將他扶起,他卻硬說是那位好心人把他推倒的,還將好心人告上了法庭。
正當我猶豫的時候,我又想起了雷鋒叔叔,他不怕人們流言蜚語,仍然做了一件又一件好事。而我連做一件好事的勇氣都沒有,怎么對得起雷鋒叔叔呢?
于是,我連忙跑過去,將那位老奶奶扶了起來。那位老奶奶很感激,說:“謝謝你呀,孩子,要不是你扶起我,我恐怕這輩子也起不來了。”我聽后連忙說“這不算什么,助人為樂嘛!”
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值得做的好事,我們要記住:幫助他人,快樂自己!
關于禮儀的高三作文(篇3)
如果你失去了錢財,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并不在錢財,但是如果你失去文明,你就徹底失敗了,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禮貌待人,使用禮貌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使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一次,列寧準備下樓,在狹窄的過道上,他碰見了一個女工正提著一桶水準備上樓,女工見是列寧,趕緊回頭讓路。列寧說:“你不必這樣,我才剛下樓,而你卻已經上了大半截了,還是請你先上樓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重,直到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聽了這個故事,有人可能會說文明禮儀是名人才具備的,那就錯了,我們也要講禮貌。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了說會影響自身的形象,大了說會影響國家的形象。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公共場合上,他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的記者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就是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說完了偉人,歷史人物,我們再來談一談自己吧。我們從小就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但是我們卻沒有做到。校園里到處都是被隨手扔在地上的飲料瓶、紙屑、糖紙和塑料 …… 甚至還從某一些同學的嘴里吐出一些臟話,這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嗎?
讓我們牢記一句話:每個人跨出一小步,那整個世界就會跨出一大步。當行為規范支撐起中華 13 億女兒的脊梁,那么中國巨龍必將騰飛而起,閃耀在世界的東方。
關于禮儀的高三作文(篇4)
幾千年的文明,造就了華夏子孫的禮儀幾風貌,從周公制定的禮多黨制度到現今,都教導著人們要遵守禮儀,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可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經濟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講求平等,那些代表著繁文縟節的禮儀已經不重要了,人們都一個個在淡忘它們了,可我卻認為禮儀是重要,一定要傳承下去。
記得上次在奶奶家過清時節時,奶奶擺酒弄菜祭拜祖宗,按照往常的禮節,一家人都應該到齊,磕頭祭拜祖宗,可是香燭都燒完了,除了我們一家子和奶奶爺爺外,其他人統統沒到,舅舅阿姨一個個都說沒空來,而且說這種東西都老古董了,不拜也沒有關系,氣得奶奶飯都吃不下。
我心中也不禁沉覺得有點變扭,心想:祭拜祖宗又不是迷信封建,只是一種思念前人方式和禮節,幾句話就搪塞過去,未免太輕視這些禮節了吧。
我的歷史老師也曾對欠說中國歷史之所以不與世界歷史歸為一類,那是因為中華的文明禮節是唯一沒有斷過的,因此中國歷史之淵源流長就得宜于此。
我非常贊同老師的觀點,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站的最久,就是它的文明禮儀盛行和發展,沒有因其他因素中斷過,因此,我認為對于中華民族的禮儀文明,我們都要加以保護和傳承,這樣才會使我們中華民族更加繁榮和昌盛。
關于禮儀的高三作文(篇5)
從車上的窗戶看去,那是一座較為簡單的房子。白色的瓷磚上或多或少有些裂縫,看上去已有些年頭了。外面有幾張木桌,幾位客人搬來了木椅子坐在上面。一些披著圍裙的服務員在來回穿梭著,他們手上都端著飯菜。看來這里應該是一家小飯店。
車停了,我謹慎地下了車,四處張望著。因為平常都是待在家里,很少來飯店等地方,而且看樣子今天來參加飯局的應該都是大人,我不禁緊張起來。
跟著家人穿過人群,我一路想像著一張張陌生的面孔下到底是怎樣的面容,眼睛瞧也不敢仔細瞧一眼,都只是草草一掃而過。
跨過門欄,一陣清爽的涼氣拂過全身,相較外面的溫度,有種說不出的舒適感。來到桌前,我拉出椅子坐下,手不自然地握在一起,人還往后挪了挪,終于定下了身子。
我扭過頭,看見奶奶拿著一個袋子,里面不知道放著什么東西。她把袋子提起,硬塞進表姑的手里。兩個人一推一塞,展開了一場“拉鋸戰”。雖然我不會講福清話,但她們說的話我大致還是聽懂了一些,大概就是平常送禮時說的客套話,一個用情,一個不愿,但不愿的一方往往會屈服,很少有不受利之人。
其實不愿的一方無論如何一定會接受的,怎么說這也是對方的一片心意。可總是礙于面子,嘴上掛不住,就撐著說“不用不用”。都是世俗之人,沉于俗世之事而已。
關于禮儀的高三作文(篇6)
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并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二是自律的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愿、禮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的原則,誠心誠意,以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一。
關于禮儀的高三作文(篇7)
千百年來的文明禮儀之風傳承至今,因此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于世。我國勞動人民歷來重視道德修養與文明禮貌,具有悠久的傳統美德。而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文明人,心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
我們身邊的文明禮儀處處可見,但往往被我們所忽視。所以我們要培養良好的禮儀習慣,注重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舉止、談吐、著裝等。做到著裝整潔干凈,勤剪指甲,勤洗手,按時理發,注意口腔衛生,不當眾嚼口香糖,不隨地吐啖,亂扔果皮紙屑,經常洗澡、換衣服,不當眾扣鼻孔,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體,走路要挺胸抬頭,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表情神態要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與善意,面帶微笑,談吐要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用語,簡潔得體,體現出新世紀學生蓬勃向上的風采。
公共場所的禮儀,包括在學校、教室、影劇院等場所。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聲喧嘩。還有問路、購物、乘車、走路等方面,也應注意禮儀,做到謙恭禮讓,尊重別人,對人恭敬,懂得禮貌,謙恭禮讓能與別人友好相處,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友誼與幫助,“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吧!四歲的孔融把大梨讓給哥哥與弟弟吃,而自己卻吃小的,這正說明雖然年幼但禮儀卻不短缺。
每個人來到世上,學習做人就是從講文明禮儀開始的。現代高度文明的社會時時處處都要求人們講文明禮貌。文明禮儀不僅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愉快與諧,也能創造充滿愛心的環境,給予自己帶來了快樂,帶來了溫馨。而且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在我們國家闊步走向世界的時候,文明禮儀已經成為國家形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于禮儀的高三作文(篇8)
眾所周知,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而那些古代的禮節,有些也被帶到了現代,例如分別時要退幾步然后再轉身離開等等。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不易察覺的禮儀,只是你們沒有發現罷了。
在放學回來的途中,我告別了乘公交車回去的同學,自己則慢慢地走回家,邊想著今天的作業邊望著天空發呆。不知不覺地就走到了我住的那棟樓了,我搖了搖頭,把書包從背后放到胸前,準備把書包最外層的鑰匙拿出來。
這時,有一個比我小兩三歲的孩子騎著自行車與他的同伴分手后,跳下自行車,推著自行車走了過來。這時我已經把鑰匙拿了出來,準備開門了。“小姐姐,能不能幫我把自行車搬上去啊。”那個孩子怯怯地望著我,對我說。我們那棟樓沒有供自行車上下的斜坡,所以只能靠人力拉上去,顯然那個小孩子搬不動。原來我不想答應的,但我想到要有禮儀,要幫助別人,給那位需要幫助的弟弟做個榜樣,我就答應了。
我先用鑰匙把門打開,然后用手臂抵著門,叫那位弟弟幫忙頂一下門,自己則把書包放下,用力地把自行車提上去。休息了一下,我吸了口氣,準備把它再提上二樓。看到我的舉動,那位弟弟連忙說:“不用了,不用了。我家就住在一樓,謝謝姐姐,姐姐對我真好。”我聽到他的話,感到自己做的事沒有白費,剛才累的感覺也一下子全沒有了。
我拿起被放在地上的書包與還掛在門上的鑰匙,走上樓,感到高興極了。
禮儀美德就在我們的身邊,不是沒有,而是我們缺少發現它的眼睛。
關于禮儀的高三作文(篇9)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是文明古國,亦是禮儀之邦。而禮儀解除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化卻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給予了全社會溫暖的溝通。
那是一個暴雨傾盆的夜晚,時間已經是6點半多了,大多數的學生一到放學時間,就像“大逃命”似地一窩蜂地涌出校門口。而與此同時,校門口之外的馬路上已是人山人海、真是人滿為患!大家其實在此時此刻僅有一個共同的念頭——趁早盡快回家!
此時,人山人海的馬路上已經是喧鬧聲,車子的鳴喇叭聲交織成了一片,大家的臉上幾乎都寫滿了焦慮感!
而此刻,一聲洪亮的“大家先安靜一會兒”彈指間劃破了大家的耳畔,是他,是一名學校的門衛,他做了會兒手勢,希望大家聽他說些什么。
只見他拿起手中的喇叭大聲說:“大家聽我指揮,我知道大家想快快到家,可是這樣亂哄哄一氣是不行的,反而會拖延大家共同的時間。”我心里琢磨著:“這可真是一位有禮儀的門衛,是一位活雷鋒呀!”
他在傾盆的大雨中有條不紊地指揮著,大家臉上的眉毛舒展開來了,他的講禮儀的精神像無形中的暖流在雨夜中感動了無數人的心靈!于是,大家自覺地聽從他的指揮,井然有序地回家,再沒有剛才亂糟糟的氣氛了!
那一刻,我懂了,是一種禮儀的精神品質從門衛身上折射出來,這是一種精神,這是一種美德!
講禮儀,易如反掌,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做到!那就像門衛學習,去讓講禮儀這種小小的舉動感動全社會的人吧……
關于禮儀的高三作文(篇10)
當2008年來臨時,整個中國都沸騰起來了!因為這一年,中國將要舉行第29屆奧運會!因此我們要文明、要禮貌,還要面帶微笑。可并不是這樣的,如果你去街頭觀察觀察就會知道的。
你走在街頭上,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奧運會“項目”。哎,快看!一個衣服穿得西裝革履的人走來了,他好象很想從人行道到對面去。可是有一個柵欄,他繞不過去。于是,他便向四周看了看,發現沒有交警,就雙手一撐,跳了過去。走著走著,也許還會看見別人進行“射擊”——吐痰,一個青年男子走著,可能是覺得自己的嗓子不舒服吧,嘴便一吐,一口痰就粘在了地上。沒了?不可能!你再往前走走,肯定還會有其他的事發生的,看到了嗎?現在又出現了一個“投籃”呢!你看這位女士,手里拿著一個剛剛吃完的香蕉皮,眼睛在四處望著,好像在找垃圾桶在哪兒,一會兒后,她找到了一個垃圾桶,但她似乎懶得走過去扔,就直接往垃圾桶哪兒一扔,結果香蕉皮沒有被她扔進去,可是,她就像沒這回事一樣的就走了。你再往前走走,如果到了四岔路口哪兒,你肯定還會看見“跑步”的。快看!這位小男孩好像沒看見是紅燈,飛一般的跑了過去,快要到的時候,他差一點就被一輛飛馳而來的小轎車撞到了。
這些都是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不文明的現象。但是我相信,文明也會在生活中不經意的流露著。希望我們中國人能夠文明、禮貌將最好的一面展現給世界各國的朋友們!
關于禮儀的高三作文(篇11)
社會正在進步,時代正在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正在提高。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公民,我們就必須講禮儀,有著高素質才能跨進新世紀的門檻,成為一個合格的新時代公民。
在我們身邊,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的行為。例如,在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紙屑,尤其是星期六、日教室里、校園內食品袋、果皮等,隨處可見。甚至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有值日的同學打掃,扔了又怎樣;再例如有的同學在教室走廊上追逐打鬧,走路推推搡搡習以為常;很多同學把文化知識的學習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會公德的培養,文明習慣的養成,而這恰恰從本質上展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質。
事實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順利學習的前題,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在學校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同學就可能目無紀律,不講衛生,擾亂班級的學習環境。相反,如果我們養成了文明的行為習慣,學習環境就一定是良好有序的。現在,我們正處于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我們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會影響到自身的素質,而文明的行為就在幫助我們提高自身素質。所以,我們應該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做一個懂文明、有禮貌的人。
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請我們每一個人管住我們的口,不說粗話、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不打架;管住我們的腳,不踐踏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