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自考生如何練就自信心
時間:
未知2
學習方法
有才華就要大膽地展示
1984年,現中國科技、當時還是同濟大學力學系研究生的萬鋼,登上了前往德國的飛機。
在德國第一件事,就是跟同伴一起到克勞斯塔爾大學的外辦,了解學習計劃的安排。
當時,外辦的老師提出,作為外國留學生,首先必須參加PNDS考試(德語入學考試)。考試每半年舉行一次,他必須要等到秋季參加考試通過后才能開始他的博士學業。
萬鋼當場就很自信地表示:自己的德語這么好,為什么一定要考試?一定要等這么久才開始正式的學習?
外辦的老師表示懷疑,來該校就讀的留學生不知道有多少,還從來沒人敢說自己德語好到不需要考試的地步。但經過萬鋼用德語毫不妥協的“攻關”之后,外辦老師最后只能表態:“如果你真覺得不需要考試,那去跟幾個教授談談,看看是否可以免試。”
萬鋼自己總結說:“在該自信的地方就一定要敢于自信,不過分謙虛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有才華就要大膽地展示。”
潘杰客初到美國為什么會被看不起?
北京華商會監事潘杰客的人生事業非常開放,他做過國家建設部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當過鳳凰衛視的主持人、還創業當過老板,也做過職業經理人。但是他初到美國時,卻被身邊的同學所看不起。
潘杰客剛去美國時,住在美國的父母家里,吃、穿、用都依賴父母。這在中國人看來,是再習以為常不過了。但是,潘杰客晚上去英文夜校補習外語時,卻發現周圍的同學都看不起他,并且孤立他。
“我特別驕傲地跟人說我父親是康奈爾大學畢業的,英文特別好,我還說我父親教我英文。結果這些同學對我不屑一顧,說:“我們英語不行,可我們一樣能打工,然后到夜校讀書。你竟然還有優越感?你都是靠別人啊!”
最后,潘杰客不得不改變自己:“我在家里住了三個月就搬出來,住在紐約的地下室,因為地下室便宜,并且還在快餐店送外賣養活自己。我覺得,如果我再接受兄弟姐妹和父母的幫助,就是一種恥辱,因為美國的文化是18歲就開始靠自己,我那時30歲了,所以我必須靠自己。”
這樣來看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就很好理解了:一方面,他們淡化家庭之間互相依附的關系,培養孩子獨立、自立的意識和能力,個性的文化正是其教育觀的體現;另一方面,他們尊重普遍性的人性和人權,實際上也就是尊重孩子的基本權益,并引導孩子養成這樣的價值觀。
自立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而是強調自主,不成為他人的附屬物。獨立也不意味著排他性或者封閉性,不去過分學習和借鑒成功者,只是強調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克服消極浮躁的心態
前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湯敏曾回憶道,1973年,他被派到廣西南寧第四中學當數學老師。他高中都沒有畢業,但他必須去給一群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學生上課。有人這樣問他:“你在講臺上如何能夠自信?”
湯敏的回答是:克制情緒,保持樂觀,然后自學。他經常是“上周自己剛自學完,這周就要給學生上課”。
1977年10月恢復高考,廣西考區對考生的年齡限制是25歲,湯敏已經24歲了。他很想參加高考,可有三個原因在向他說“NO”:第一,沒有把握,除了數學自學過外,英語、物理、化學都沒學過;第二,朋友家人不支持,因為他已經有份穩定的教師工作,普通師范大學畢業也不過當一個中學老師;第三,面子問題,和學生一起考試,壓力很大,如果考不過學生或者考砸了,肯定很丟臉。
人要做成什么事,就不能有那么多的疑慮,人生難免有些尷尬,關鍵在于保持心態的良好和積極,湯敏這樣認為。最后,他參加了考試,并且改變了自己的一生,最終成為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
主動規劃自己
阿爾卡特公司中國區副總裁劉江南剛進公司時,他發現公司里每個人都忙忙碌碌,像機器一樣定期把自己的工作和業績變成表格上的數字,逐級上報直至變成公司的報表。而公司的幾個核心人物再根據這些數字,把好的產品分出來拿到市場上去賣。而他來公司快一個月了,還不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參加了幾次公司的業務會,滿篇的專有名詞,弄得他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我甚至懷疑,阿爾卡特是否找錯人了。
劉江南認為“在這樣的公司里,命運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他曾找到公司總裁,但是“總裁說他很忙,顧不上細想他的事……”劉江南意識到,“自己不是這個專業出身,在這樣技術很強的公司里,能有什么作為?”經過思考,劉江南認為“要以非常態的作為使自己進入常態”,就必須策劃一件“公司上下都認為不可能的大事”。
劉江南的計劃就是讓中國的會見公司的最高領導——這是一個“乍看起來有點像鋌而走險,但仔細想想實際上是一項風險極小而獲利極高的策劃”。后來,當CCTV播放中國接見阿爾卡特公司董事長的新聞時,劉江南一下子受到了公司高層的認可。
許多人的人生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對自己的人生缺乏主動策劃,或者缺乏有效的策劃,因此總是被命運和生活所奴役,不能自主人生。
1984年,現中國科技、當時還是同濟大學力學系研究生的萬鋼,登上了前往德國的飛機。
在德國第一件事,就是跟同伴一起到克勞斯塔爾大學的外辦,了解學習計劃的安排。
當時,外辦的老師提出,作為外國留學生,首先必須參加PNDS考試(德語入學考試)。考試每半年舉行一次,他必須要等到秋季參加考試通過后才能開始他的博士學業。
萬鋼當場就很自信地表示:自己的德語這么好,為什么一定要考試?一定要等這么久才開始正式的學習?
外辦的老師表示懷疑,來該校就讀的留學生不知道有多少,還從來沒人敢說自己德語好到不需要考試的地步。但經過萬鋼用德語毫不妥協的“攻關”之后,外辦老師最后只能表態:“如果你真覺得不需要考試,那去跟幾個教授談談,看看是否可以免試。”
萬鋼自己總結說:“在該自信的地方就一定要敢于自信,不過分謙虛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有才華就要大膽地展示。”
潘杰客初到美國為什么會被看不起?
北京華商會監事潘杰客的人生事業非常開放,他做過國家建設部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當過鳳凰衛視的主持人、還創業當過老板,也做過職業經理人。但是他初到美國時,卻被身邊的同學所看不起。
潘杰客剛去美國時,住在美國的父母家里,吃、穿、用都依賴父母。這在中國人看來,是再習以為常不過了。但是,潘杰客晚上去英文夜校補習外語時,卻發現周圍的同學都看不起他,并且孤立他。
“我特別驕傲地跟人說我父親是康奈爾大學畢業的,英文特別好,我還說我父親教我英文。結果這些同學對我不屑一顧,說:“我們英語不行,可我們一樣能打工,然后到夜校讀書。你竟然還有優越感?你都是靠別人啊!”
最后,潘杰客不得不改變自己:“我在家里住了三個月就搬出來,住在紐約的地下室,因為地下室便宜,并且還在快餐店送外賣養活自己。我覺得,如果我再接受兄弟姐妹和父母的幫助,就是一種恥辱,因為美國的文化是18歲就開始靠自己,我那時30歲了,所以我必須靠自己。”
這樣來看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就很好理解了:一方面,他們淡化家庭之間互相依附的關系,培養孩子獨立、自立的意識和能力,個性的文化正是其教育觀的體現;另一方面,他們尊重普遍性的人性和人權,實際上也就是尊重孩子的基本權益,并引導孩子養成這樣的價值觀。
自立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而是強調自主,不成為他人的附屬物。獨立也不意味著排他性或者封閉性,不去過分學習和借鑒成功者,只是強調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克服消極浮躁的心態
前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湯敏曾回憶道,1973年,他被派到廣西南寧第四中學當數學老師。他高中都沒有畢業,但他必須去給一群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學生上課。有人這樣問他:“你在講臺上如何能夠自信?”
湯敏的回答是:克制情緒,保持樂觀,然后自學。他經常是“上周自己剛自學完,這周就要給學生上課”。
1977年10月恢復高考,廣西考區對考生的年齡限制是25歲,湯敏已經24歲了。他很想參加高考,可有三個原因在向他說“NO”:第一,沒有把握,除了數學自學過外,英語、物理、化學都沒學過;第二,朋友家人不支持,因為他已經有份穩定的教師工作,普通師范大學畢業也不過當一個中學老師;第三,面子問題,和學生一起考試,壓力很大,如果考不過學生或者考砸了,肯定很丟臉。
人要做成什么事,就不能有那么多的疑慮,人生難免有些尷尬,關鍵在于保持心態的良好和積極,湯敏這樣認為。最后,他參加了考試,并且改變了自己的一生,最終成為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
主動規劃自己
阿爾卡特公司中國區副總裁劉江南剛進公司時,他發現公司里每個人都忙忙碌碌,像機器一樣定期把自己的工作和業績變成表格上的數字,逐級上報直至變成公司的報表。而公司的幾個核心人物再根據這些數字,把好的產品分出來拿到市場上去賣。而他來公司快一個月了,還不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參加了幾次公司的業務會,滿篇的專有名詞,弄得他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我甚至懷疑,阿爾卡特是否找錯人了。
劉江南認為“在這樣的公司里,命運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他曾找到公司總裁,但是“總裁說他很忙,顧不上細想他的事……”劉江南意識到,“自己不是這個專業出身,在這樣技術很強的公司里,能有什么作為?”經過思考,劉江南認為“要以非常態的作為使自己進入常態”,就必須策劃一件“公司上下都認為不可能的大事”。
劉江南的計劃就是讓中國的會見公司的最高領導——這是一個“乍看起來有點像鋌而走險,但仔細想想實際上是一項風險極小而獲利極高的策劃”。后來,當CCTV播放中國接見阿爾卡特公司董事長的新聞時,劉江南一下子受到了公司高層的認可。
許多人的人生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對自己的人生缺乏主動策劃,或者缺乏有效的策劃,因此總是被命運和生活所奴役,不能自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