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財政學串講筆記
自考財政學串講筆記1:導論
支出:(1)王室支出(2)祭禮支出(3)軍事支出(4)俸祿支出(5)農業,水利等生產性支出
2.封建制國家的財政
收入:(1)官產收入(2)田賦捐稅收入(3)買賣收入(4)特權收入
支出:(1)軍事支出(2)國家機構支出(3)王室費用(4)封建文化,教育,宗教等支出
3.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
收入:1各種稅收收入2買賣交納金(既買賣收入)3債務收入
支出:1軍事支出2國家機關行政經費支出3社會福利,教育支出(4)與經濟有關的支出
4.財政是一個歷史范疇,同時又是一個與國家政權存在著內在聯系的經濟范疇。
自考財政學串講筆記2:財政的共性和特性
1、在奴隸制、封建制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下的時期,財政收入大部分來源于剩余產品。到了資本主義時期,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和國債。
2、財政分配的對象除當年創造的國民收入中V和M的部分外,還有一部分是往年積累的社會財富,例如財政征收的遺產稅、贈與稅和財產稅等。
3、公債收入成為現代市場經濟國家財政的一項主要來源。
4、社會制度各異的各國,在處理中央政權和地方政權的財權劃分上,共同遵守的信條是:(1)根據事權財權統一原則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權。(2)中央政權和地方政權的財權劃分,關鍵是解決合理集中財力和適當分散財力的矛盾。J
5、西漢大理財家桑弘羊奏議王朝實行“均輸”、“平準”
6、古典經濟學家李嘉圖認為,政府對資產階級不應課以重稅,應實行輕稅政策。
7、凱恩斯主張對經濟實行國家干預。
8、薩謬爾是凱恩斯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張政府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
9、財政政策工具實際上就是財政杠桿的運用,如贏余、赤字、補貼、貼息、稅種、稅率等。
10、任何國家的財政分配活動都是憑借國家權力進行的,國家權利包括政治權力和財產權力。
(1)奴隸制國家,同時并重行使兩種權力。(2)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憑借政治權力。(3)社會主義國家,既憑借政治權力又憑借財產權力。
自考財政學串講筆記3:
1.馬克思認為社會總產品分配前應有六項扣除:(1)用來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部分。(2)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3)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4)和生產沒有關系的一般管理費用。(5)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施等。(6)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設立基金??傊褪乾F在屬于官辦濟貧事業的部分。
兩點說明:(1)在各項扣除中沒包括國防費用。所以,應在社會消費基金中增加國防經費項目。(2)馬克思設想社會主義社會不再存在商品經濟了,但實踐證明,仍然存在商品貨幣經濟。
2.社會總產品扣除和分配經過一系列復雜過程,最終形成社會補償基金,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
3.財政再分配國民收入遵循的科學順序。(P79)
4.按科學順序分配社會總產品的重要意義:(1)有助于正確理解滿足消費需要和增加積累的辨證關系。(2)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積累消費比例。J
5.財政——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運用國家權力,在國民收入分配再分配過程中所表現的以國家主體的分配關系。
表述要點:(1)財政與國家存在內在聯系。(2)國家權力包括政治權力和財產權力。(3)國家是財政分配的主體。J
6.財政的范圍是指憑借國家權力由各級政權進行財政分配活動涉及的范圍,不包括國有經營,集體運用法定資金在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運動。
7.國家預算是我國財政體系的主導環節,是國家集中性財政資金的收支分配計劃。通過國家預算集中分配的財政資金是國家執行職能的主要財力保障。
8.國家決算——是國家預算執行的總結,他反映年度國家預算收支的最終結果,也是國家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動在財政上的集中反映。
9.國家預算體系的構成,與國家政權結構和行政區劃分相適應,原則上凡是一級政權都應一級獨立的預算。
10.預算外資金——指一部分不納入國家預算的財政收支,它是財政體系的輔助環節。
11.預算外資金不包括國民經濟各部門、各企業的財務活動。企業專用基金、稅后利潤不屬于財政性的預算外資金。
12.財政的職能?;韭毮苋匀皇欠峙渎毮?,進一步分解為:(1)資源配制職能(2)調節收入分配(3)宏觀經濟調控制能(4)監督職能
13.為什么需要政府參與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用財政行使職能進行分配和調節?L
答:(1)非政府投資主體具有盲目性和局限性。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資源配置主體主要是各類企業,其盲目性表現在:企業追求各自的經濟利益,而市場調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準確的信息給企業以誤導,使企業投入不同產業的資金導致產業結構失調,從而影響資源配置,其局限表現在: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為了追求更大的盈利,而不原顧及維護社會再生產共同條件和社會發展的投資。(2)政府參與社會資源配置的必要性。宏觀經濟整體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決定了政府必須參與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并彌補非政府主體資源配置的缺陷,創造經濟和社會事業按比例協調發展的必備條件和社會環境。J/L*
14.簡述財政資源配置的含義?
答: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是與政府職能轉換相適應的。其含義主要是:(1)為社會再生產既宏觀經濟運行創造共同條件,為社會提供所謂“公共產品”,是財政的重要職能。(2)調節國民收入分配的積累、消費比例關系。(3)調節產業部門資源配置。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調節投資結構;二是調節產業部門和企業的資產存在。(4)各級政府行使資源配置職能。各政府實現這一職能,必須具備一定的財權和財力。
15.簡述調節收入分配職能?
答:按西方用語說,既公平分配職能。主要是指調節企業利潤的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使其最大限度的實現公平合理分配。(1)調節企業利潤分配,對國有企業而言,在于正確確定企業利潤上交比例和上交形式,一般情況下,應實行利潤上交和征稅同時并存形式。(2)調節居民個人收入水平,在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制度的同時,還允許其他分配方式作為補充。如股息、紅利等。
自考財政學串講筆記4:財政與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
1、財政與生產的關系(了解)P98
2、財政宏觀經濟調控的基本特征(1)對國民經濟運行進行全方位、多層面調控。(2)采取不同調節方式,或運用不同調控手段。P117
3、財政調控的經濟條件?
答:(1)提高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例。財政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必須具備必要的財力。因為只有具備必要的財力才能有效地駕馭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宏觀調控。(2)適當集中財力——提高中央財政收入比例。(3)建立有效實施經濟調控的財政體制。主要有分稅制和轉移支付制。(4)建立和完備市場體系和法律體系。J p124
自考財政學串講筆記5:財政收入
1、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手段是憑借政治權力和財產權力。
2、社會總產品價值構成包括c、v、m三個部分。從價值構成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社會總產品中的m部分,既主要來自國民經濟各部門為社會創造的純收入。
3、財政收入的構成(1)各項稅收(2)國有資產收益(3)專項收入(4)其他收入
4、稅收——是憑借國家權力,結合發揮其經濟杠桿的誘導作用分別設置稅種,規定稅率,按照法律程序以無償原則強制課征的財政收入。
5、稅收的分類:(1)按課稅對象分:1、流轉稅類2、所得稅類3、資源稅類4、財產稅類5、特定行為征稅類
(2)按計稅依據分:1、從價稅2、從量稅
(3)按稅收收入歸屬分:1、中央稅2、地方稅3、中央和地方共享稅
(4)按稅收管轄權分:1、國內稅2、涉外稅
(5)按稅收能否轉嫁分:1、直接稅(不能轉嫁的稅種,如:所得稅、財產稅)2、間接稅(能將稅負轉嫁他人,如: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
6、按課稅對象分類的稅種有:(1)按流動轉額征稅有: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鹽稅、關稅;(2)按所得額課稅的有: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農牧業稅
(3)按資源、財產和行為征稅的有:資源稅、房地產稅、特別燒油稅、建筑稅。
7、國有資產收益——是現行的國有企業繳納所得稅后按規定上繳國家的利潤。P162包括什么?
8、專項收入——指具有特定來源,按照特定目的建立,并規定有專門用途的收入。
9、籌集財政收入的原則?
答:(1)利益兼顧原則(2)增產節約,開辟財源的原則(3)正確處理籌集收入和發揮經濟杠桿功能的原則(4)區別對待、合理負擔的原則
10、影響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比例的因素:
(1)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影響和制約(2)國家分配政策和財政收入表現形式的影響(3)國有企業利潤分配制度變化的影響和制約(4)所有制結構的影響和制約
11、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比例的適度標志:
(1)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和行使職能(2)保證國家必要的宏觀經濟調控財力(3)有利于正確形成國家與有關各方合理的分配關系
12、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的區別:
答:從核算范圍看,社會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都是只計算物質生產部門創造的價值,而國民生產總值除計算物質生產部門創造的價值外,還計算各種服務業、文化教育、衛生、科研以及金融保險等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成果,也計算他們創造的價值。
自考財政學串講筆記6:
1、稅收——是國家憑借政治權力,按照法律程序規定課稅對象和方法,以強制無償方式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它作為一個經濟范疇,它體現國家與有關階層、階級集團、居民等各方面的分配關系。
2、稅收的基本特征:(1)強制性(2)無償性(3)固定性
3、稅收的作用:(1)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實施利改稅之后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上升,成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收入結構從而也發生巨大變化。(2)稅收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經濟運行需要采用計劃和市場兩種調節方式,為此需要建立完整的調整體系,稅收調節是整個經濟調節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3)稅收具有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稅收在調節勞動者收入水平、消除或緩解個人收入懸殊、分配不公等現象中發揮重要調節作用。這一作用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由為重要。稅收是政府貫徹分配政策,實現分配相對公平的重要經濟杠桿,而且稅收這方面的作用是其他經濟杠桿不可替代的。J*
4、稅制基本要素:(1)稅種(2)納稅人(亦稱納稅主體)(3)課稅對象(亦稱課稅客體)(4)稅目(5)稅率(6)納稅期(7)納稅環節(8)違章處理
5、納稅人——在稅收條例上叫納稅義務人,指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
稅負人——既負責向政府稅務機關,納稅者并不一定是稅款的實際負擔者,因為稅收存在轉嫁問題。
6、課稅對象,既課稅的依據,如為什么物品課稅,對它的哪一部分課稅,或對哪一部分收入課稅。
7、稅率——稅額占課稅對象數額的比例:(1)比例稅率——不論課稅對象數額大小,都按占總額相同比例征收。
(2)累進稅率——既稅率隨課稅對象數額大小而高低不同。課稅對象數額越大,稅率越高。
(3)定額稅率——既對單位課稅對象所規定的固定稅額。
8、建立稅收制度的基本原則:(1)經濟發展和培育財源相結合(2)發揮稅收杠桿調節經濟的作用(3)國家需要和量力負擔相結合(4)區別對待,合理公平負擔(5)簡化稅制原則(6)合理分權,理順中央與地方分配關系的原則。
9、第一步改稅1983年;第二步改稅1984年
10、利稅分流改革——國有企業實現的利潤,除以所得稅形式上交部分外,再將企業利潤的一部分上交財政;同時改革企業還貸機制,取消‘兩資’等不規范的分配方式。
11、增值稅改革。增值稅實施范圍擴大,包括整個生產環節、進口環節、零售環節以及加工、修理修配業務納入征收增值稅范圍。由價內稅改為價外稅。
12、價內稅——既增值稅寓于銷售價格之中,以含稅價設計稅率征收。
價外稅——改革后的增值稅將增值稅置于銷售價格之外,以不含增值稅的價格設計稅率征收。
13、改革后新的增值稅稅率定為17%
14、銷售稅的征稅范圍:(1)是一些過度消費對人體健康不利,對生態環境,社會秩序造成危害的產品。如:煙、酒、酒精、鞭炮、焰火等。(2)是多數人無財力享用的奢侈品和非生活必需品。如:名貴首飾、珠寶、化妝品等。(3)是高能耗及高檔消費品。如:小汽車,摩托車。(4)非再生能源產品。如:汽油、柴油。(5)具有一定財政意義的消費品。如:汽車輪胎、護膚護發品。
15、營業稅稅目共有9個,包括交通運輸業、建筑業、金融保險業、郵電通信業、文化體育業、娛樂業、服務業、轉讓無形資產和銷售不動產。(注:與增值稅區分)
自考財政學串講筆記7:公債
1、公債產生的條件:(1)政府支出的需要(2)社會上存在閑置資本——借貸資本
2、公債——就是國家各級政府債務及負債。
3、地方政府不能獨立發行公債
4、公債屬于國家信用范疇,是國家信用的一種主要形式,又屬于財政范疇。
5、(1)國家作為債務人以信用形式籌措資金的主要形式:1、國內發行債券、國庫券、建設債券,在國外發行債券等。2、向本國國家銀行借款。3、國家向外國政府和金融機構借款。
(2)國家作為債券人提供信用的主要形式:1、發放固定資產投資貸款和其他貸款。2、國家財政向外國提供貸款。
看完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