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國民經濟統計學》教學輔導(4)
時間:
未知2
經濟類
第四章 動態數列
一、動態數列的概念、種類和編制原則
(一)動態數列的概念與作用
1、概念:又稱時間數列,是將同種指標數值,按時間先后順序加以排列而形成的數列。
兩個基本構成要素:現象所屬的時間;反映客觀現象的統計指標數值。
2、作用:P98
(二)動態數列的種類:基本數列和派生數列
1、絕對數動態數列——時期數列(可加)、時點數列(不可加)
2、相對數動態數列——計算基礎不同,指標不能直接相加。
3、平均數動態數列——相加無意義。
(三)編制動態數列的原則
要保證數列中各指標的可比性,應遵守下列基本原則:
1、時期長短應該相等。
時期數列各指標所屬時期的長短應該相等,時點數列指標數值間的時間間隔最好相等。
2、總體范圍應該一致。(海南省從廣東省劃出)
3、指標的經濟內容應該相同。
4、指標的計算方法和計量單位應該一致。
二、動態數列的水平指標
水平指標:發展水平、平均發展水平、增長量、平均增長量
速度指標:發展速度、平均發展速度、增長速度、平均增長速度
(一)發展水平與平均發展水平
Ⅰ、發展水平與平均發展水平含義
1、發展水平:在動態數列中每個絕對指標數值。如:1996年—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
說明:數列的第一項指標:最初水平 最后一項指標:最末水平
報告期水平:所研究的那一時期的指標水平(分子)
基期水平:用來進行比較的基礎時期的水平(分母)
2、平均發展水平:又稱動態平均數、序時平均數,將不同時期的發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數。
注意:序時平均數與一般平均數區別,一動態,另一靜態。
Ⅱ、序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1、根據絕對數動態數列計算
(1)時期數列(可加性):算術平均數
(2)時點數列:
①持有逐日連續資料時:簡單算術平均數
若資料每隔一段時期才有變動時:加權算術平均數
②只掌握間斷時點上的資料時(化作時期數列計算)
A.間隔相等
將每兩個相鄰的時點指標的序時平均數(將此序時平均數看作時期指標)加總,再加以平均。P103
B.間隔不等:以時間間隔長短為權數。
2、根據相對數動態數列計算
基本公式: ( —分子數列的序時平均數, —分母數列的序時平均數)
(1)由兩個時期數列對比形成: 例:P105
(2)由兩個時點數列對比形成(間隔相等): 例:P106
(3)由一個時期數列(分子)與一個時點數列(分母)對比形成: 例:P107
3、根據平均數動態數列計算
(1)平均數動態數列由一般平均數組成:計算方法同相對數動態數列。
(2)平均數動態數列由一般平均數組成:間隔相等—簡單;間隔不等—加權。
(二)增長量與平均增長量
1、增長量——增長的絕對數量,報告期水平與基期水平之差。
據采用基期不同,分為累計增長量(報告期水平與固定基期水平之差)和逐期增長量(報告期水平與前期水平之差),兩者關系:累計增長量等于相應各個逐期增長量之和。
2、平均增長量:逐期增長量之和/逐期增長量項數
三、動態數列的速度指標
(一)發展速度與增長速度
1、發展速度(動態相對指標)
(1)基本公式:發展速度=報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2)據采用基期不同,分為環比和定基發展速度兩種。
環比發展速度=報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定基發展速度=報告期水平/某一固定基期水平
(3)環比發展速度與定基發展速度關系:
定基發展速度等于相應各個環比發展速度的連乘積。
兩個相鄰時期的定基發展速度相除之商,等于相應的環比發展速度。
2、增長速度
(1)基本公式:增長速度=增長量/基期水平
(2)據采用基期水平不同,分為環比增長速度和定基增長速度。
環比增長速度=逐期增長量/前一期水平
定基增長速度=累計增長量/固定基期水平
注意:定基增長速度和環比增長速度,兩者不能換算。
(3)增長速度和發展速度關系:增長速度=發展速度—1
(二)平均發展速度與平均增長速度
1、平均發展速度——各個環比發展速度的動態平均數。
計算方法:
(1)幾何平均法,又稱水平法。
簡化:
求多次方根時,一般用計算器直接開n次方根或用對數方法求。
(2)方程法,又稱累計法。
累計法的總發展速度=
累計法的平均發展速度為 方程的正根。
兩種方法側重點不同:幾何平均法側重于考察期末水平,方程法側重于考察整個時期中各年發展水平的總和。
2、平均增長速度——各個環比發展速度的動態平均數
平均增長速度=平均發展速度—1
四、動態數列的變動分析
(一)現象發展長期趨勢的分析
1、時距擴大法——把原來動態數列中所包括的各個時期資料,加以合并,得出較長時距的資料,用以消除由于時距較短現象受偶然因素影響所引起的不均勻狀況。
2、移動平均法——時距擴大法的改良,把原來動態數列的時距擴大,經過逐項移動計算序時平均數,得出的序時平均數構成一個新的動態數列。
注意:時距大小要適中。
3、分段平均法
數學依據:實際值與趨勢值的離差之和等于零。
求得:
計算過程:先將以知的動態數列分為項數相等的兩部分,然后將計算出的數值代入上式,再求解聯立方程解得a、b值,最后配合成直線方程式。
根據趨勢值的方程式可預測未來的發展水平。
4、最小平方法,也稱最小二乘法。
依據:實際值與趨勢值之間的距離平方和為最小。實際值與趨勢值的離差之和等于零。
求得聯立方程
重新定義時期,可簡化為:
可用趨勢值方程式預測未來發展水平。
(二)現象季節變動的分析
一、動態數列的概念、種類和編制原則
(一)動態數列的概念與作用
1、概念:又稱時間數列,是將同種指標數值,按時間先后順序加以排列而形成的數列。
兩個基本構成要素:現象所屬的時間;反映客觀現象的統計指標數值。
2、作用:P98
(二)動態數列的種類:基本數列和派生數列
1、絕對數動態數列——時期數列(可加)、時點數列(不可加)
2、相對數動態數列——計算基礎不同,指標不能直接相加。
3、平均數動態數列——相加無意義。
(三)編制動態數列的原則
要保證數列中各指標的可比性,應遵守下列基本原則:
1、時期長短應該相等。
時期數列各指標所屬時期的長短應該相等,時點數列指標數值間的時間間隔最好相等。
2、總體范圍應該一致。(海南省從廣東省劃出)
3、指標的經濟內容應該相同。
4、指標的計算方法和計量單位應該一致。
二、動態數列的水平指標
水平指標:發展水平、平均發展水平、增長量、平均增長量
速度指標:發展速度、平均發展速度、增長速度、平均增長速度
(一)發展水平與平均發展水平
Ⅰ、發展水平與平均發展水平含義
1、發展水平:在動態數列中每個絕對指標數值。如:1996年—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
說明:數列的第一項指標:最初水平 最后一項指標:最末水平
報告期水平:所研究的那一時期的指標水平(分子)
基期水平:用來進行比較的基礎時期的水平(分母)
2、平均發展水平:又稱動態平均數、序時平均數,將不同時期的發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數。
注意:序時平均數與一般平均數區別,一動態,另一靜態。
Ⅱ、序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1、根據絕對數動態數列計算
(1)時期數列(可加性):算術平均數
(2)時點數列:
①持有逐日連續資料時:簡單算術平均數
若資料每隔一段時期才有變動時:加權算術平均數
②只掌握間斷時點上的資料時(化作時期數列計算)
A.間隔相等
將每兩個相鄰的時點指標的序時平均數(將此序時平均數看作時期指標)加總,再加以平均。P103
B.間隔不等:以時間間隔長短為權數。
2、根據相對數動態數列計算
基本公式: ( —分子數列的序時平均數, —分母數列的序時平均數)
(1)由兩個時期數列對比形成: 例:P105
(2)由兩個時點數列對比形成(間隔相等): 例:P106
(3)由一個時期數列(分子)與一個時點數列(分母)對比形成: 例:P107
3、根據平均數動態數列計算
(1)平均數動態數列由一般平均數組成:計算方法同相對數動態數列。
(2)平均數動態數列由一般平均數組成:間隔相等—簡單;間隔不等—加權。
(二)增長量與平均增長量
1、增長量——增長的絕對數量,報告期水平與基期水平之差。
據采用基期不同,分為累計增長量(報告期水平與固定基期水平之差)和逐期增長量(報告期水平與前期水平之差),兩者關系:累計增長量等于相應各個逐期增長量之和。
2、平均增長量:逐期增長量之和/逐期增長量項數
三、動態數列的速度指標
(一)發展速度與增長速度
1、發展速度(動態相對指標)
(1)基本公式:發展速度=報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2)據采用基期不同,分為環比和定基發展速度兩種。
環比發展速度=報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定基發展速度=報告期水平/某一固定基期水平
(3)環比發展速度與定基發展速度關系:
定基發展速度等于相應各個環比發展速度的連乘積。
兩個相鄰時期的定基發展速度相除之商,等于相應的環比發展速度。
2、增長速度
(1)基本公式:增長速度=增長量/基期水平
(2)據采用基期水平不同,分為環比增長速度和定基增長速度。
環比增長速度=逐期增長量/前一期水平
定基增長速度=累計增長量/固定基期水平
注意:定基增長速度和環比增長速度,兩者不能換算。
(3)增長速度和發展速度關系:增長速度=發展速度—1
(二)平均發展速度與平均增長速度
1、平均發展速度——各個環比發展速度的動態平均數。
計算方法:
(1)幾何平均法,又稱水平法。
簡化:
求多次方根時,一般用計算器直接開n次方根或用對數方法求。
(2)方程法,又稱累計法。
累計法的總發展速度=
累計法的平均發展速度為 方程的正根。
兩種方法側重點不同:幾何平均法側重于考察期末水平,方程法側重于考察整個時期中各年發展水平的總和。
2、平均增長速度——各個環比發展速度的動態平均數
平均增長速度=平均發展速度—1
四、動態數列的變動分析
(一)現象發展長期趨勢的分析
1、時距擴大法——把原來動態數列中所包括的各個時期資料,加以合并,得出較長時距的資料,用以消除由于時距較短現象受偶然因素影響所引起的不均勻狀況。
2、移動平均法——時距擴大法的改良,把原來動態數列的時距擴大,經過逐項移動計算序時平均數,得出的序時平均數構成一個新的動態數列。
注意:時距大小要適中。
3、分段平均法
數學依據:實際值與趨勢值的離差之和等于零。
求得:
計算過程:先將以知的動態數列分為項數相等的兩部分,然后將計算出的數值代入上式,再求解聯立方程解得a、b值,最后配合成直線方程式。
根據趨勢值的方程式可預測未來的發展水平。
4、最小平方法,也稱最小二乘法。
依據:實際值與趨勢值之間的距離平方和為最小。實際值與趨勢值的離差之和等于零。
求得聯立方程
重新定義時期,可簡化為:
可用趨勢值方程式預測未來發展水平。
(二)現象季節變動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