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林原文及翻譯賞析
《定林》原文
漱甘涼病齒,坐曠息煩襟。
因脫水邊屨,就敷巖上衾。
但留云對宿,仍值月相尋。
真樂非無寄,悲蟲亦好音。
《定林》題解
《漫叟詩話》說:“荊公《定林》后詩,精深華妙,非少作之比。”認(rèn)為這首詩標(biāo)示了王安石詩藝術(shù)上邁向成熟、高超的轉(zhuǎn)折點。詩中描寫作者在定林寺游憩時,泉甘野曠、山水幽美使他受傷的身體和心靈得到休息與撫慰,因而真正達(dá)到了脫去名韁利鎖如脫鞋履的超拔境界,以及與云月為伴自足怡悅的閑適心情,且寫出作者出處自如、無所往而不樂的曠達(dá)胸襟和對自然美細(xì)微深刻的體察、領(lǐng)悟。全詩自然流麗,不以寫景為主而是以情帶景,突出描寫心理感受。陳衍評此詩“頗有王右丞(維)‘松風(fēng)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意境”。
《定林》注釋
①一本作《定林院三首》。定林:寺院名。《建康志》說定林寺有兩處,上定林寺在鐘山應(yīng)潮井后,南朝宋武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建造。下定林寺在鐘山寶公塔西北,元嘉元年(公元424年)置,有王安石讀書處。
②甘:指甘甜的泉水。
③煩襟:煩悶的心懷。王勃《游梵宇三覺寺》詩:“遽忻陪妙躅,延賞滌煩襟。”
④因脫句:王充《論衡·非韓》:“夫志潔行顯,不徇爵祿,去卿相位若脫 (鞋)者……”此處暗用其意。屨(jù),鞋子。
⑦真樂句:《列子·仲尼》:“無樂無知,是真樂真知。”晉張湛注:“都無所樂,都無所知,則能樂天下之樂,知天下之知,而我無心(機(jī)心)者也。”此處暗用其意。
⑧悲蟲:指吟聲凄切的秋蟲。
⑤但:只。
⑥值:遇。
《定林》翻譯
【翻譯一】
用甘泉嗽口我的病齒感到清涼,閑坐曠野消盡了煩悶的心情。在水邊自由自在地脫去鞋子,又隨便在山巖上鋪被就寢。只留下逍遙的白云和我相對宿息,還又遇多情明月將我探訪找尋。真能無時不樂并不是沒有寄托,悲鳴的蟲聲我聽起來如同悅耳的歌吟。
【翻譯二】
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病齒生涼。坐在空曠的地方,煩躁的心情頓時寧靜了。脫掉鞋子,在巖石上鋪上被褥,躺在上面。只留白云對宿,又逢明月尋來。真正的快樂不是不能寄托,悲鳴的蟲聲同樣是悅耳的聲音。
《定林》賞析
南京方山定林寺距今已有 1500 多年歷史,屬于金陵名剎、“ 48 景”之一。歷史上,定林寺分為“上定林寺”、“下定林寺”兩處。宋景平二年( 423 年)“慧覺”于南京鐘山創(chuàng)建“下定林寺”,劉宋元嘉十六年( 439 年),外國高僧竺法秀(曇摩蜜多)在南京鐘山紫霞湖一帶建“上定林寺”。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罷相后,歸隱金陵。王安石深愛鐘山景色優(yōu)美,常騎驢游玩鐘山,疲倦時便到定林庵休息。后來,他就在庵內(nèi)建了一個供自己休息和寫字讀書的書齋,取名“昭文齋”。
王安石一生都擺脫不掉疾病的糾纏,去能成為偉大的政治詩人,實在令人欽佩。他的詩中提及患病的至少40余首。所患有眼疾、腰疾、昏眩、齒病等。因此,《定林》開篇便言:“漱甘涼病齒,坐曠息煩襟。”漱甘,即用泉水漱口。甘,指泉水。這句語出《世說》孫楚“枕石漱流”之典。坐曠,坐在空曠的地方。煩襟,煩躁的心情。襟,指胸懷、心懷。
詩人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口齒(病齒)生涼,坐在幽寂、空曠的地方,頓感煩躁的心情都寧靜下來了。這兩句,抒寫感受。面對如此美景,詩人情不自禁,脫掉鞋子(“因脫水邊屨”),在巖石上鋪上被褥(“就敷巖上衾”),躺在巖石之上。詩人閑適自得之狀,呼之欲出。頸聯(lián)“但留云對宿,仍值月相尋”為人稱道。詩人欲留流白云對宿,恰好又逢明月相尋,兩情相契,其樂融融!詩人運(yùn)用擬人手法,將白云、明月人格化,因此,這里的自然之景,已打上了詩人的烙印,是“人化的自然”。尾聯(lián)“真樂非無寄,悲蟲亦好音”突出“真樂”之意趣。
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時,經(jīng)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寫過不少詩作,這是其中最為出色的一首。這首詩即興即事,信筆寫來,展現(xiàn)了作者退歸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兩忘的境界。最后兩句抒寫自己曠達(dá)的胸懷,極富理趣。“真樂”一詞,見于《列子·仲尼》“無樂無知,是真樂真知”,晉張湛注:“都無所樂,都無所知,則能樂天下之樂,知天下之知,而我無心者也。”“無心”是指毫無機(jī)心。詩人自問無論出處,皆以道為準(zhǔn),未嘗雜有機(jī)心,故能得“真樂”,即使聽到“悲蟲”之音亦感到愉悅。賀裳《載酒園詩話》贊此詩道:“作閑適詩,又復(fù)如此,真無所不妙。”劉辰翁評:“有輞川幽澹之趣。”(《須溪批點李壁注王荊公詩》卷二十二)陳衍則說:“頗有王右丞‘松風(fēng)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意境。”
《定林》點評
王安石晚年定居金陵時,常到秀麗清靜的定林寺閑游。那里的山山水水帶給他失意的心靈許多慰藉,他寫了很多關(guān)于定林的詩,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詩首聯(lián)寫定林對詩人身心的幫助。當(dāng)時詩人已近老年,體弱多病,定林寺甘涼的泉水是治療詩人病齒的靈丹妙藥。政治的失意常常令詩人內(nèi)心煩悶,定林幽靜的環(huán)境是詩人養(yǎng)心的好去處,久坐此處能使人心曠神怡,忘記塵世的煩惱與苦悶。對于詩人來說,這里真是一個療養(yǎng)院一般的絕妙之地。
中間兩聯(lián)寫詩人具體的活動。脫履于水邊,就敷于巖上,看出詩人內(nèi)心的閑靜自然,無須做作,一任我意,率性而為。對云宿,月相尋,忘卻了憂愁煩惱,自由自在地與大自然相伴,才真正感到其樂無處不在。蕭伯納曾說:“真正的閑暇并不是說什么也不做,而是能夠自由地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詩人在自然的熏陶中真正找到了自我,使他卸掉了塵世的枷鎖,忘情地投身A然的懷抱,這是一種真正的閑適,與其在《鐘山即事》中所言“茅檐相對坐終日”的無事可做境界是不一樣的。定林這片美麗的地方使詩人擺脫了塵世的憂愁,不管是暫時的也好,還是永久的也好,此刻卻是將自己的身心舒展開來。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心態(tài)是積極的。正是在這種心態(tài)之下,他才在尾聯(lián)唱出了“悲蟲亦好音”的感受。嵇康在其《聲無哀樂論》中說:“聲音自當(dāng)以善惡為主,則無關(guān)于哀樂;哀樂自當(dāng)以情感而后發(fā),則無系于聲音。”詩人對悲蟲之聲也覺得悅耳動聽,可見這是詩人內(nèi)心愉悅使然。
藝術(shù)上,這首詩即興抒情,信筆拈來,于平淡的描寫中體現(xiàn)詩人樂觀、曠達(dá)、灑脫、坦然、物我兩忘的美好情懷,是王安石晚年詩歌的代表作。
《定林》作者簡介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進(jìn)士。《宋史》本傳稱其年輕時便有“矯世變俗之志”。中進(jìn)士后在江浙一帶任地方官十余年,局部推行革新措施。他有不平凡的政治及文學(xué)才能,曾受到歐陽修、文彥博等著名大臣的獎譽(yù)、舉薦。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入為度支判官,上萬言書極陳當(dāng)前之務(wù),主張變法。六年,為知制誥。英宗朝官至翰林學(xué)士。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xué)士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辭,判江寧府。十年,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封舒國公,后改封荊,世稱王荊公。卒贈太傅。謚號文。王安石為大政治家、大經(jīng)學(xué)家、大文學(xué)家。散文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風(fēng)峭刻,筆力雄健。詩歌成就更高,早年詩作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問題。罷相退居后創(chuàng)作了大量寫景詩,不少詩修辭巧妙,意境清新,有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雖不以詞名家,亦有佳作傳世。有《臨川集》《唐百家詩選》《新經(jīng)周禮義》(殘)等。
猜你感興趣:
1.節(jié)南山原文翻譯及賞析
2.那原文翻譯及賞析
3.敝笱原文翻譯及賞析
4.立春偶成詩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5.陳太丘與友期原文翻譯及賞析
6.長發(fā)原文翻譯及賞析
7.月下獨(dú)酌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