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注釋
[1]絕句:詩的一種形式,有五言、七言,均四句,可分為“古絕”與“律絕”兩種,一般指后者。絕句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南朝,南朝梁代詩人吳均是第一個以古絕句為詩名的作者,唐代杜甫是第一個以律絕句作詩題的詩人。古絕句實際上可視為形式自由的古體詩;而律絕是格律詩的一種,可理解為“截律詩之半”。
[2]黃鸝:亦名黃鶯或鸧鹒。身體黃色,自眼部至頭后部黑色,嘴淡紅色。叫的聲音很好聽,常被飼養作籠鳥。
[3]白鷺:亦名鷺鷥,鸛的一種。長腿白羽,是一種能涉水捕食魚蝦的水鳥。
[4]西嶺:西山,指成都西面的岷山。
[5]東吳:泛指古吳地。約相當于今江蘇、浙江兩省的東部地區。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時期,成都尹嚴武入朝,當時由于“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嚴武還鎮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簡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那么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一個岷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我的門口停著長萬里的船只。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游去。那么這個“萬里船”能夠通行,也說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 那么這么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后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后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后面兩句對仗,而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說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一首詩。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翻譯
兩只黃鸝在柳枝上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里迢迢開來的船只。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賞析
這是一首傳頌極廣的寫景名篇。大詩人杜甫在成都花浣溪草堂曾寫過幾這是一首傳頌極廣的寫景名篇。大詩人杜甫在成都花浣溪草堂曾寫過幾組描寫草堂景色的“絕句”,這是其中一組“絕句四首”中的第三首,也是杜甫的“絕句”中最受人們喜愛的一首。
全詩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秀美的圖畫。
詩人似乎是從草堂環顧四周。草堂周圍多柳,憑窗而望,“兩個黃鸝鳴翠柳”。讀詩,仿佛置身濃蔭之中,成對的黃鸝在柳枝間穿來穿去,發出婉轉歡快的叫聲。“翠”是新綠,“翠柳”即初春剛出嫩葉的新柳。放眼長空,一碧如洗,“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兩句詩,組成對仗非常工整的一聯。有黃鸝、白鷺,有翠柳、青天,表現了初春的自然美。詩人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色彩極其鮮麗,又以少(兩個)與多(一行)的交錯,近(翠柳)與遠(青天)的統一,織成了一幅絢麗的“春到人間”的花鳥畫。且黃鸝在柳蔭對唱,靜中有動,顯示時間的流逝;白鷺向青天飛去,動中有靜,顯示空間的遼闊。真正是春意盎然,栩栩如生,有聲有色,圖畫難足。
透窗遠眺,“窗含西嶺千秋雪”。由于天氣晴朗,只見西山綿亙、峰巒起伏,山頂白雪皚皚、終年不化,所以稱為“千秋雪”。遙遙西山之巔,雖說很遠,但詩人巧妙地用一個“含”字,此景又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西山積雪圖”,似乎又近在眼前。轉身面向門外,俯視錦江,煙波縈帶,“門泊東吳萬里船”??梢砸姷酵2丛诮吥潜姸嗟拇唬恢杏行﹣碜匀f里之遙的長江下游的東吳,所以稱為“萬里船”。這些船趁著春潮,行將沿岷江,穿三峽,直達長江下游。這兩句詩,又是對仗工整的一聯,有山、有水,有漂泊的船只、有固定的草堂,組成一幅非常壯美的山水畫。而遠在西嶺的白雪,不會因春到人間而消融;近在門前的客船,卻會因春水上漲而遠走。這遠與近、久與暫的統一,蘊意深長。
這四句詩,上下、遠近、高低、疏密,錯落有致、眾彩紛紜、雙雙皆對、音律鏗鏘,又互相映襯、渾然一體、自然流暢、一氣貫之,充分體現詩人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力。
“安史之亂”時,詩人身陷叛軍中,被俘困長安八個多月,后尋機冒死逃離出來,又顛沛流離流亡數載。公元759年年底,舉家由東都洛陽經華州、秦州到同谷,再由同谷經綿州到成都,艱苦跋涉,備極艱辛。成都南門外有座石橋,相傳是當年諸葛亮送費祎出使東吳的地方,諸葛亮對費祎說“萬里之行,發軔于此”,故名“萬里橋”。過橋向東,就來到浣花溪。在親朋的資助下,杜甫就在這郊外的浣花溪畔,背向城郭,鄰近錦江,營建了一個草堂。飽經離鄉背井的苦楚,備嘗顛沛流離的艱虞,終于有一個暫時安居的棲身之所,杜甫的心情是舒展的。
草堂建成,詩人寫了“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堂成》)、“萬里橋邊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狂夫》)等詩作來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但不久后又因成都叛亂,杜甫曾一度離開成都,避難于梓州、閬州等地。763年“安史之亂”平定,第二年杜甫回到草堂。這首詩就是重回草堂后所寫,心情是比較歡欣的。
但杜甫就是杜甫,不是隱士,只是迫于無奈而閑居于此。國家殘破,生民涂炭,時時撞擊著他的心靈,無時無刻不在憂國憂民。即便是像此時心情不錯的狀況下,本來寫閑適的心境,寫著寫著,最后要結束的地方,不免吐露不歡之情,使人有悵然之感。杜甫的很多即興感懷的詩篇幾乎都是如此,前人評價杜詩“沉郁”,真正是一語中的。詩人自己也說過自己:“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凄涼”(《至后》)。杜甫這一時期一連寫了幾組描寫草堂景色的《絕句》,含這首詩在內的《絕句四首》只是其中的一組。讀這些《絕句》,可以感受到詩人對草堂景色的由衷的喜愛,但感受更多的是詩人躍躍躁動的思鄉之情。如“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絕句二首》之二)“江動月移石,溪虛云傍花。鳥棲知故道,帆過宿誰家?”(《絕句六首》之六)而《絕句漫興九首》第一首首句就是“眼見客愁愁不醒”,“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綱。這些詩都題名《絕句》,即無題詩,也許復雜的心情使詩人只好這樣。
這首詩由近及遠又由遠而近,一句一景又渾然一氣,賞心悅目,美不勝收。
但細細研讀,前一聯鮮麗而歡悅,后一聯卻蕭颯得多。似乎是詩人倚窗欣賞了怡人的春色,而惱人的春色又推開了詩人的心扉,欣悅之中略感惆悵,依戀之中若有所失。亙古長存的西嶺白雪和飄零無定的自己一生,泊于江岸的東吳之船和日思夜念的返鄉之行,詩人的身在草堂,心早已飛向故土,正像一年前在梓州所言:“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希冀如諸葛孔明所言:“萬里之行,發軔于此。”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于鞏縣(今屬河南),被今人譽為“詩圣”。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早年南游吳越,北游齊趙,因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后入長安,過了十年困頓的生活,終于當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為叛軍所俘,脫險后赴靈武見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后來棄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嚴武任成都府尹時,授杜甫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職。一年后嚴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來出三峽,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帶,最終死于舟中。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猜你感興趣:
1.短歌行·對酒當歌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2.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3.憫農·春種一粒粟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4.杜甫的詩: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5.人教版八年級文言文原文注釋及翻譯
6.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