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知識點復(fù)習指導(dǎo)
1. 全文的主旨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 文中抒發(fā)作者感受的句子(全文的畫龍點睛之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3. 本文運用比喻手法描寫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 文中正面寫月的句子:月色入戶。
5. 文中側(cè)面寫月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6. 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來。找出表現(xiàn)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② 懷民亦未寢。 ③相與步于中庭。 ④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7. 文中表現(xiàn)作者興奮和喜悅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與“解衣欲睡”一句相照應(yīng),顯得一起一伏,一沉悶,一活躍。
8. 文中“念無與為樂者”一句中“念”的結(jié)果是: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9. 作者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戶。
10. 作者尋張懷民的原因:念無與為樂者。
11. 文中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的詞語:積水空明。
12. 文中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的詞語:藻荇交橫。
1. 概括課文段意。
三、簡答題
第一段——記敘作者與好友在寺院中散步,共賞月景(尋伴夜游)。
第二段——描寫庭院月色(庭院月色)。
第三段——抒寫作者感受(月下感嘆)。
2. 概括全文中心:
這篇游記描繪了在承天寺夜游時看到的月下美景,抒發(fā)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
3. 全文最后一段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自嘲、自矜、自解、自慰,以及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
4.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好在哪里?
該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把皎潔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積水,把竹子、柏樹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動形象地描寫出庭院月色美景,表達了作者曠達的胸襟。
5. 古人愛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此文作者也寫了竹柏,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和張懷民之間深厚的友情。
6. 如何理解“閑人”:
① 指性情高雅的人; ② 包含了作者被貶的悲涼與對人生的感慨。
以上就是學(xué)習啦小編為大家?guī)淼闹锌颊Z文記承天寺夜游知識點復(fù)習指導(dǎo),供大家參考學(xu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