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學詩課文原文及課后練習答案(2)
只見香菱興興頭頭的又往黛玉那邊去了。探春笑道:“咱們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沒有。”說著,一齊都往瀟湘館來。只見黛玉正拿著詩和他講究。眾人因問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難為他了,只是還不好。這一首過于穿鑿了,還得另作。”眾人因要詩看時,只見作道:
非銀非水映窗寒,拭看晴空護玉盤。
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干。
只疑殘粉涂金砌,恍若輕霜抹玉欄。
夢醒西樓人跡絕,余容猶可隔簾看。
寶釵笑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個‘色’字倒還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這也罷了,原來詩從胡說來,再遲幾天就好了。”香菱自為這首妙絕,聽如此說,自己掃了興,不肯丟開手,便要思索起來。因見他姊妹們說笑,便自己走至階前竹下閑步,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一時探春隔窗笑說道:“菱姑娘,你閑閑罷。”香菱怔怔答道:“‘閑’字是十五刪的,你錯了韻了。”眾人聽了,不覺大笑起來。寶釵道:“可真是詩魔了。都是顰兒引的他!”黛玉道:“圣人說,‘誨人不倦’,他又來問我,我豈有不說之理。”李紈笑道:“咱們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畫兒,叫他醒一醒才好。”
說著,真個出來拉了他過藕香榭,至暖香塢中。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著睡午覺,畫繒立在壁間,用紗罩著。眾人喚醒了惜春,揭紗看時,十停方有了三停。香菱見畫上有幾個美人,因指著笑道:“這一個是我們姑娘,那一個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會作詩的都畫在上頭,快學罷。”說著,頑笑了一回。
各自散后,香菱滿心中還是想詩。至晚間對燈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臥下,兩眼鰥鰥,直到五更方才朦朧睡去了。一時天亮,寶釵醒了,聽了一聽,他安穩睡了,心下想:“他翻騰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這會子乏了,且別叫他。”正想著,只聽香菱從夢中笑道:“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寶釵聽了,又是可嘆,又是可笑,連忙喚醒了他,問他:“得了什么?你這誠心都通了仙了。學不成詩,還弄出病來呢。”一面說,一面梳洗了,會同姊妹往賈母處來。原來香菱苦志學詩,精血誠聚,日間做不出,忽于夢中得了八句。梳洗已畢,便忙錄出來,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來又找黛玉。剛到沁芳亭,只見李紈與眾姊妹方從王夫人處回來,寶釵正告訴他們說他夢中作詩說夢話。眾人正笑,抬頭見他來了,便都爭著要詩看。
香菱學詩課后練習答案
一、小說詳細敘述了黛玉指點學詩門徑、香菱談讀詩體會及香菱苦心寫詩的經過,你覺得其中哪些內容對你的閱讀或寫作有啟發?
此題意在使學生認識一點讀詩和寫詩的道理,并能聯系自己閱讀和寫作的實踐總結一點經驗和教訓。這是一道開放題,答案不拘一格。衡量答案的標準有三:
1、是否扣緊了課文;
2、是否聯系了自己的實際;
3內容是否具體。
空泛地談論什么“刻苦學習”“掌握要領”等等,其實無濟于事的。為此,在答題前應對題干中說的“黛玉指點學詩門徑、香菱談讀詩體會及香菱苦心寫詩”這三個方面的內容作一點分析。此題也可作為課外作業,讓學生寫二三百字。
二、香菱學詩可謂如癡如醉。從課文中找出有關的描寫語句,體會這些描寫的傳神之處。
此題意在使學生了解細節描寫在塑造人物性格上的作用。香菱學詩異常專注,而且不怕失敗,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這表現了她執著的性格。從這個角度來看有關她的神態描寫和細節,才能體會出它們的傳神之處。如:“……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皺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這段文字表現香菱構思時的專注神情。“出神”,是因為“神與物游”(劉勰語),說明她此刻已是浮想聯翩。“摳土”,有費盡心力之意,寫她在立意時的反復斟酌之態。“皺眉”也許是因為所用字眼不好;“含笑”,大約是有了奇句,因而感到滿意。總之,這是香菱第二稿的構思全過程,從下文“香菱興興頭頭的又往黛玉那邊去了”“自為這首妙絕”等語都可以看出,香菱對自己這番苦吟的結果感到欣慰。
三、△下面是香菱試作的第三稿(即“夢中所得”那一首),仔細品味一番,說說跟前兩稿相比,這首詩好在什么地方。
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
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
博得嫦娥應自問,何緣不使永團圓?
注:詩的主旨是寫離別之情。首聯寫月光及月的形體;頷聯寫月下之景;頸聯寫思念親友之情,表達了作者的孤單感覺;尾聯歸結全詩主旨。
此題意在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這也是一道開放題。答案不拘一格:可以從思想內容或寫作特點等方面進行評論。要求不宜過高,能說多少就說多少。在評論前應將這三稿逐一加以講解,并充分利用文中其他人物對這首詩的評論。
第一稿只是說月兒美麗而又明亮,可供觀賞,意思淺顯,無余味可尋,“詩人助興”二句確如黛玉所說,措詞不雅。第二稿語言近乎詩,雖用了鋪陳手法,但說來說去,無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評它“過于穿鑿”,可謂一語破的。這兩首詩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沒有把自己放到詩中去,其實是為寫詩而寫詩,讀起來難免使人感到淡而寡味。第三稿則不然,它句句寫月,又句句寫離別,最后更在嫦娥的“自問”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單無依的感情──這是她自三歲離開了父母到現在十多年間一直蘊積在心頭的感情。有了這種感情,詩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雞唱”“聞笛”“倚欄”,幾乎無一不引起她的故鄉之思和自傷身世的凄涼之意,的確是耐人尋味。眾姐妹說這首詩“新巧有意趣”,決非溢美之詞。
香菱學詩課文原文及課后練習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