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綱課文原文及課后練習答案
智取生辰綱課文原文
楊志不理軍漢的哀告,舉起藤條說∶“不走的,吃俺二十棍!”他剛要打下,忽見松林里有人探頭觀望,便急忙放下藤條拿起樸刀,追進松林喝道∶“你好大膽子,敢來看我的貨物!”
楊志近前一看,林中一字兒擺著七輛江州車子,晁蓋七人假扮推車的在乘涼。楊志問道∶“你們是干什么的?”晁蓋道∶“我們是販賣棗子到東京去的。”楊志這才放下心來。
白勝挑了一擔酒桶走上岡來,邊走邊唱∶“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樓上王孫把扇搖。”他走到松林邊上,放下酒擔乘涼。
眾軍漢見白勝是賣酒的,便說∶“我們又熱又渴,何不買些酒吃,也解暑氣。”楊志聽了訓斥道∶“你們這些村鳥知道什么,全不知路途上艱險,多少好漢給蒙汗藥麻翻了。”
晁蓋七人出來說∶“口渴得很,賣給我們一桶酒喝。”白勝說∶“好,五貫錢一桶。只是沒有碗,就用兩把酒瓢舀著喝吧!”眾人一邊吃棗子,一邊喝酒。吳用舀了半瓢酒,說去取點棗子,進松林里去了。
吳用到樹林里,把酒倒掉,從衣袋里掏出紙包,把蒙汗藥倒在瓢里,走出松林。
晁蓋見吳用出來,說∶“一桶酒喝得干干凈凈了。”吳用拿酒瓢到另一桶酒里舀出一瓢說∶“我再喝一瓢。”白勝一把奪過吳用手中的酒瓢,放在酒桶里攪了兩下,說∶“你這客人有頭有臉的,卻不是君子。”
眾軍漢見賣棗子的喝了酒,都說∶“我們也買一桶吧!實在太熱太渴了。”老都管也說∶“岡子那邊沒處討水喝,就讓大家買了喝吧!”楊志見賣棗子的喝了沒事,就說∶“既然老都管說了,就去買了喝吧!”
眾軍漢湊了五貫錢去買酒,白勝卻說∶“不賣了,這酒里有蒙汗藥。”眾軍漢陪笑道∶“那是說笑話,何必當真。”吳用把白勝一推,說∶“大家都出門在外,做點好事吧!”說著把酒桶送給軍漢。
吳用又拿些棗子說∶“給你們下酒。”眾軍漢謝了,輪流用瓢喝酒。連老都管、虞侯和楊志都喝了。頃刻間,楊志等十五人個個頭重腳輕,先后軟倒了。
晁蓋等七人馬上推著小車從松林里出來,把棗子倒在地上,把十一擔金銀珠寶裝進車里推著就走。
楊志酒喝得少,先醒了,他爬起來,看見其他人都倒在地上動彈不得,財寶全無,指著罵道∶“都是你們不聽我的話,遭人暗算,丟了生辰綱,連累灑家。”拿起樸刀,嘆了口氣,下岡去了。
眾人這才醒過來,老都管說∶“生辰綱失了,楊志也走了,我們怎么辦?”有人說∶“就說是楊志和強人串通一氣,用蒙汗藥把我們麻翻,把金銀珠寶全搶走了。”眾人立時收拾停當,回去稟報去了。
再說楊志走到一片樹林里,突然一個赤裸上身、背上刺著花的和尚對他喝道∶“你這混蛋,是哪里來的?”楊志反問∶“你是哪里的和尚?”那和尚不回話,掄起禪杖就打,楊志挺起樸刀相迎。兩人就在樹林里打了起來。
那和尚賣個破綻跳出圈外,喝聲∶“且慢!你這青面漢子是什么人?”楊志道∶“俺是青面獸楊志。”和尚道∶“俺是花和尚魯智深。”
楊志笑道∶“你不是在相國寺嗎?怎么來到這里?”魯智深道∶“因俺救了林沖,高俅不許相國寺收留俺,俺想上二龍山寶珠寺安身,寨主鄧龍不肯,俺打敗了他,他就跑上山去,把住關口,俺攻不上去。”
楊志引魯智深住進操刀鬼曹正開的酒店。曹正和楊志相識,聽說他倆要上二龍山,就說∶“我有一計,不知兩位中不中意?”楊志道∶“愿聞良策。”曹正如此這般地說了一遍,二人決定依計而行。
次日,曹正和打扮成鄉下人的楊志把魯智深用活結繩索捆了,押著來到二龍山關口。曹正對鄧龍說∶“這胖和尚說要請梁山泊來打二龍山,還要掃平附近村莊,我把他灌醉捆了獻給大王。”鄧龍大喜,開關讓他們上山。
曹正等人上了山,就把捆著魯智深的繩索結頭偷偷一抽。魯智深松開手臂,拿過楊志手中的禪杖,掄起一杖將鄧龍打死,眾嘍羅紛紛跪地投降。魯智深和楊志從此當了山寨寨主。
智取生辰綱課后練習答案
一、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楊志言行的語句,并據此分析一下楊志的性格特征。課外閱讀《水滸》中有關楊志的其他章節,進一步談談你對這個人物的看法。
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水滸》刻畫人物的手法,課外閱讀有關章節,理清楊志“失意──得志──幻滅”的性格發展歷程,并對人物發表自己的見解。
《水滸》中比較集中寫楊志的章節分別是:第十一回“梁山泊林沖落草汴京城楊志賣刀”、第十二回“青面獸北京斗武急先鋒東郭爭功”、第十五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第十六回“花和尚單打二龍山青面獸雙奪寶珠寺”。
楊志的性格特征:精明能干、粗暴蠻橫。有關語句如:
五七日后,人家漸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
楊志趕著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輕則痛罵,重則藤條便打,逼趕要行。
楊志也嗔道:“你兩個好不曉事!這干系須是俺的!你們不替灑家打這夫子,卻在背后也慢慢地挨。這路上不是耍處!”
楊志道:“你這般說話,卻似放屁!前日行的須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尷尬去處,若不日里趕過去,誰敢五更半夜走?”
楊志跳起來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卻理會!”
楊志大罵道:“你們省得甚么!”拿了藤條要打。
……
二、這篇課文用的是元、明間的白話,還夾雜著一些方言,其中有的詞語,字面上跟現代漢語完全一樣,但意思卻不同。如“計較”等。試從課文中把這類詞語找出來,同現代漢語加以對照辨析。
此題意在引導學生認識詞義的古今差異,認識到語言是發展變化的。雖然白話文很早就出現了,但明清時期的白話和現在我們常用的還是有差距的。因此閱讀時,不要以今義套古文,以免造成誤讀。
這樣的詞語很多,比如:
楊志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古:趕。今:動詞,拿,拿走。
這廝不值得便罵人。古:有必要。今:作某事有意義。
這里正是強人出沒的去處。強人──古:強盜。今:能獨當一面,堅忍不拔,有所作為的人,如女強人。去處──古:地方。今:去的地方,也有地方的意思。
只見對面松林里影著一個人。古:遮蔽,躲藏。今:影子,名詞。
你理會得甚么!古:懂,知道。今:理睬。
你左右將到村里去賣,一般還你錢,便賣些與我們,打甚么不緊?還──古:付給。今:借了錢歸還別人。
五貫便依你五貫,只饒我們一瓢吃。古:(買賣場合)多給,讓人占點便宜。今:寬恕,饒恕。
我們胡亂也買他這桶吃。古:索性,干脆。今:任意;馬虎、隨便。
連累我們也吃你說了幾聲。古:被。今:吃東西。
那計較都是吳用主張。古:計策。今:計算比較;爭論;算計、籌劃。
三、這篇課文是從楊志等人的角度來敘述故事的,課文標題卻是“智取生辰綱”,試從晁蓋等人的視角來改寫這個故事。
此題意在讓學生體會不同敘述角度的不同表達效果。
答案略。
智取生辰綱課文原文及課后練習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