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書心得初二作文700字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初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于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凄苦的哲語。是什么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游刃有余?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對于讀者來說,欣賞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給讀者本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間。
這書里寫的,不僅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還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不僅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的范欽的后代們,還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秘與圣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艷,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這些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面,令人為之汗顏。
余秋雨是懷著俠士般的情懷和心胸去旅行,孤獨地在敦煌、陽關、柳祠、三峽、西湖、天一閣……在江邊、在大漠、在高山上行走,在歷史的脈博上行走,在責任與道德的正中心行走。帶我們游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的同時,又不忘將中國的歷史文化揉入其中,呈現給我們的除了令人癡迷的風景,令人好奇的人文現象,還使讀者對文化產生某種反思,在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涵的要素。對于這余秋雨做到了。
人的一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都可以象秋雨這樣勇敢地去走,但,只有他可以這樣冷靜而痛苦地揭露,歷史留給我們的大多都是疼痛和傷疤,即使有時光這樣的良藥,也難以痊愈。有些人可以把時光當成忘憂草,有些人無論如何也做不到,他們只會一遍又一遍地咀嚼那份苦澀,而這份苦澀還會一代一代地遺傳。
也許《文化苦旅》就是面前的一杯濃茶,入口時苦澀,但苦澀過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初二作文700字精選篇2
余秋雨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作家之一,由此,我便讀了他的《文化苦旅》,很佩服他能夠行萬里路,閱遍文化的勇氣和執著。這個月,我再一次認真讀了一遍這本書,這已經是我讀的第四遍了,不敢說我已經體會到了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精髓,但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苦難。歷經千年,千年不泯。
讀這本書,我認識了一個人,在眾多繽紛的人物故事中脫穎而出,給我留下來最深的印象,他就是錢镠。余秋雨先生說,這是一個應該被記住的名字。而我認為,這是一個應該被感動、被研習的不朽。錢镠這個人的存在,讓世界都會為之贊嘆。他是一方之主,一地之主,卻從來不在意政治上的名號和軍事上的意氣。他不是抗戰名將,華夏英雄,不是學界泰斗,也不是盛世的棟梁,他所在乎的,只是一方的福祉,百姓的平安。這才是一個領袖應該做到的。可以說,在這一點上,他比任何皇帝都偉大。
當我第四次放下這本書時,想起了初讀《文化苦旅》時的疑惑:何謂文化?現在想來或許能用余秋雨先生的話來解答:“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經歷,造就不同的性格。”而我還想說的是,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造就不同的文化。文化,或許就是生活,他經歷了千年,終于來到了現在。
文化又或許是一種積淀,像這本書中的千年冷眼;文化或許是一種價值,像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文化更或許是一種精神,像蘇武牧羊,更像李冰的都江堰;文化或許是永恒的,它在歲月的流逝中磨去了邊邊角角,在拿年復一年的苦難中變得更加光芒,像風塵中的旅行者,閱盡人間滄桑,卻千年不朽。
在書中,我為蘇東坡是烏臺詩案、流放邊疆而感到憤婉;為渤海國漫天的大火感到悲哀;為太平洋小島上的潛水夫婦感到自豪與欣慰。文化是痛苦的旅行,文化是瞬時的不朽,它被一次又一次侵略的大火灼燒,被心懷不軌的人毀滅現在,它終于來到了我們的眼前。
這本書,是我看余秋雨的第一本書,或許也是最好的一本書,在書中我學到了很多,并不只是文化,也不全是歷史,無法用語言形容。
你知道,有些東西,歷經千年,千年不泯。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初二作文700字精選篇3
新時代的號角杳杳響起,五千年歷史的滄桑巨變伴隨著幸福與和平的鐘聲就此凝集沉淀。大國泱泱,大潮滂滂。厚重的中華文化仿若一位飄飄欲仙的隱者,以獨特而久遠的魅力縈牽著世人的目光。心懷對民族之魂的敬畏與崇愛,手捧這本《文化苦旅》,我踏上了精彩紛呈的文化循跡之路。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也許正是飽含對中華文化的一片赤誠之心,余秋雨先生才執著于走遍數十萬里公路,致力于探尋無數奇珍秘跡,將獨特的考察經歷和深刻的人生體悟凝聚在這真摯醇厚的字里行間,最終鑄就幾代共鑒的鴻文經典。都江堰急流浩蕩,莫高窟清冷廣袤,陽關雪溫婉剔透,天一閣高聳無言……透過《中國之旅》篇章,我深刻體悟到沉靜安然的古跡背后那無法抹去的歷史的烙印。品味《世界之旅》,置身于南洋孤島,北歐夜車,雅浦扁舟,鮮活的文化浪潮奔涌而來,在全球廣角下展現中華民族的欒羽,更令我堅定了作為中華兒女獨有的文化自信。再憶《人生之旅》,我了解到巴金、謝晉、黃佐臨等文化大師別樣的人生經歷,在榜樣的驅動下樹立了時代使命感……
文化夢,民族魂。往昔的華夏大地或清冷,或繁華,或寥落似星火,或雄壯如戰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積淀,幾千年的是非早已是過眼云煙,而今唯有“文化”二字,在歷史的召喚下,凝成光陰的結晶,薪火相傳,萬世不息。
揆諸今世,“國潮”“漢字熱”“孔子學院”等文化活動層出不窮,結合現代特色將中華文化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近年來,仙風道骨、不染纖塵的歷史墳籍更是搖身一變,成為家喻戶曉的奇聞軼事、朗朗上口的動聽歌曲、生動精彩的影視作品,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接軌,獲得一眾認可和追捧。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在科技先進、生活殷實的新時代,中華文化注定會以不凡的姿態登上更高的山峰,開拓全新的沃野。
“少年心事當拏云,誰念寒窗坐嗚呃。”身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當今青年更應繼續接棒,為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盡一份力,發一點光。從當下出發,努力學習人文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建設正確價值觀,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樹立憂患意識,積極承擔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再次,我們應充分調動個人乃至集體的創造力,為文化精髓創設新鮮的土壤,讓歷史傳統具有時代風骨,并為更多人所了解和推崇。《幽夢影》中寫到:“游名山大川者,必探斷崖絕壑,玩喬松古柏者,必采秀草幽花,使耳目一新,襟情怡宕,此非頭巾褦襶,章句腐儒之所知也。”文化傳承亦是如此,既然捧著一顆心來,就應甘做“赤子”,不懼困難,不畏非議,堅信集腋成裘,功不唐捐。
“且拜且祭,且憶且思,且喜且泣。”品讀一段段文字,我終于領會何謂文化,何謂苦旅。我愿化作日暮下的孤鶩,穿梭于歷史的天空,欣賞落霞秋水交相輝映,靜候文化星光璀璨奪目。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初二作文700字精選篇4
喜歡讀余秋雨先生的書,先生總是將自己獨特的見解溶于文字中,領導讀者理解問題,思辨問題。先生的文字邏輯性強,見解獨特,含義深刻。每讀一次都會讓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余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憑借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和人群,每每,處處不在宣泄著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們真應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那涌動著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初二作文700字精選篇5
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
——題記
余秋雨是位文采、學問、哲思、演講家,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他在自己處于巔峰時,毅然辭去一切職務,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被淹沒的重要遺址。又冒著生命危險,考察了一系列重要文化遺址,是至今全球唯一一個全部抵達現場的人文學者,正如他自己所言:“漫漫歲月間,浪跡宇內,周濟天下,一路傷痕斑斑,而身心猶健。”
牌坊這個故事,它深刻揭露了牌坊與墳墓的秘密,面對女孩的婚事,父母無力反駁,請另一種方式解救女兒,父母們的嚎啕大哭,不是因為女兒死了,而是因為畢生再也見不到女兒,“牌坊”立的不是人,而是一種思念。這些牌坊是山川之玄,歲月之謎,他們無痕無跡,無符無字,確定天地銘記。而這些女子,他們是大地,還在沉睡時悄悄出現的熹微晨光,他們在一個又一個山村解放人們的思想,更是招收女學生,希望他們命運不要像他們那般多舛,每個部門灰塵的面孔后都有一個不懈奮斗的靈魂,解凍在四處潛行的安靜中。
莫高窟也是中國文化精髓古跡之一。佛教起源于印度,進入中國后,石窟造像藝術將其融入,中華世俗文化得到發展,而莫高窟則與中華歷史接通了血脈,甚至成了一部由堅石雕刻的歷史,莫高窟則為經典。
莫高窟則是種信仰,是活著的生命,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她被人愛著,敬著,甚至為此付出生命。洞窟中的一切是不重復的,也是不刻板的。真正的歡樂,不可能重復。正如真正的人性。容不得刻板。唐代洞窟中的春風浩蕩,萬物蘇醒,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能不讓人向往?莫高窟因生活而沉默,也許也是因為他沉默的原因吧!他也曾遭受過冷落與傷害,他并沒有抱怨,仍然端莊著,微笑著,苦澀著,犧牲著……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愿你歷經千帆,歸來仍“少年”!
《文化苦旅》讓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又一個的老庭院中廝磨,成為無數華人家庭三代人共同的燈下話題。金庸先生說:“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里還有魯迅和余秋雨。”余秋雨先生也曾面對非議,也曾自暴自棄,但一朝頓悟,重新拾筆,執筆,振筆,縱筆!這何嘗不是我輩青年人的態度,熱愛自己的“筆”,更熱愛自己的信仰!
青春如火,如火如荼,我們何嘗不來一場精神上的文化苦旅?面對歷史的事物,可能正如作者所說:“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愿你我背負星光,不畏前程。世界以痛吻你,愿你報之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