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書心得六年級話題作文500字
中國有燦爛的歷史,有博大精深的文化,還有獨特的民族風情與肥沃的土地,它是世界民族之林的強者。
細細體會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中華民族的精神。當然,這些事并不見得全是如何的慷慨凜然,它們很真實,很貼近生活。例如《道士塔》中那愚昧無知的王道士從外國人手中接過極少的.錢財,卻讓他們搬走一箱箱記載著中國歷史的珍貴典籍。作者最后寫道: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是啊,看到這個故事,我的心也在滴血。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只有飽經滄桑的老人才會領悟真正的人生哲理。”把心靈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于文化天堂,去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歷史中,遨游暢想,這正是《文化苦旅》不同于其他散文之處。在山水中解讀歷史,在歷史中發掘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仔細讀過讀《文化苦旅》后,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
因為老一代創造的奇跡,才造就我們這一輩的驕傲,才使我們擺脫令人屈辱發指的歷史。但如今的我們仍以過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里?當歷史倒轉輪回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明天的希望就掌握在我們手中,當今的我們更應該努力,為我們的祖國……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六年級話題作文500字篇2
說實話,讀完這本書我心緒繁亂,想要說什么,卻又說不出什么。熟悉卻又陌生的地名紛紛從我腦海掠過,我想把自己心中所想表達出來,卻又無法言說。
世界之大,我限于這一方境地,滿心期待想去了解除故鄉以外的美景,《文化苦旅》讓我如常所愿。那華麗的筆墨描寫了一個個我所熟悉卻又陌生的美景。余秋雨先生一步一腳印踏過這些地方,他所描繪的畫面及細節是別人所不能及的,他旅程過程中那些小事和心得更給予我一種真實。先生筆下之景,是歷史與現在的結合,是故事與現實之間的轉換,如今的金碧輝煌,那你可知過去又是經歷了何種苦難,它們又見證了多少歷史?
先生的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描寫風景,它也在描寫著過去。我一直不懂為何叫《文化苦旅》,而現在我懂了,他所描寫的風景之下又隱藏了多少博大精深的文化。
先生到過很多地方,無名的小島或是著名的景點,他所訴述的是我們能理解,卻又是我們不能理解的故事。這些故事或是歷史給了我極大的震撼,當過去呈現在眼前時,我已經無法用語言去描述,文化與歷史交織著呈現出一幅絢麗的景象,令我嘆為觀止,心中卻也有著一股淡淡的悲哀。
在探索文化這一旅程上,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但我想說的是,這一旅程不僅僅只有苦,也有著甜。
先生說: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我說:中華文化的龐大,是我們無法言說的,但,總是有像先生一樣的人,用筆墨或是其他方式,將它表現出來,即使僅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六年級話題作文500字篇3
《文化苦旅》是一部講述許許多多在中國部位人們所重視的地方的書。
道士塔—建于莫高窟。它的所屬者王圓簏即使道士也是歷史中莫高石窟的罪人,是他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錢物,然后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也是因為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之得一次次確如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后走到放大機前……
敦煌莫高窟的悲劇,只是因為一個道士流浪至此并駐足引起的,因為他的私欲,從而導致外國“冒險者”以少數的銀元換走我們住過大量的文化遺產,我好恨,恨當時政府官員的腐敗與王圓簏的無知與私欲,從而導致如今我們的遺憾。
昔日的輝煌早就我們如今的成就,但假若昔日的輝煌被竊取,那后果將怎么樣……
因老一代創造的奇跡,才造就我們這一輩的驕傲,才是我們擺脫令人屈辱發指的歷史。
但如今的我們仍以過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里。歷史會倒轉輪回至當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這個問題不要問別人,而要問你自己,你是否要為自己的出現創造一份價值或是為他人的路上做點點星光……假如你仍為自己的私欲而奮斗,我要問你,這些東西你有什么用你死后能帶走嗎?有一句形容人的價值及意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六年級話題作文500字篇4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這本散文集,充滿了文化的韻味,文字干凈簡潔,流暢漂亮,同時又體現了對中華文化情感的愛和理解,字里行間流露出濃厚的文化韻味,十分感人。山水物象,大漠荒原,處處留下了作者的足跡,也留下了作者的思考,歷史的滄桑、人性的思考、人生的真諦、文化的靈魂。字字真言,處處精心,充滿了文化的韻味。
作者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范例。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幾乎是篇浸透了國文化的凄風苦雨和中國文人的集體痛苦感,再以個人生命的真體驗和真性情澆鑄成文字,舉重若輕,力能扛鼎,不僅上承新文學散文這余緒,而且開啟了一代風氣,將整個當代散文的創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準。
此散文集堪輿為大散文,意味著大的格局、大的氣度、大的視野。雖然著者的文筆是散文性的,但其眼光卻是歷史性的,有著超越文化歷史現實之處。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六年級話題作文500字篇5
初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下子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軟了下來,用各種羨慕嫉妒恨的眼神看著別人手里的書。《文化苦旅》,隨筆性散文,無劇情,無任務,無結局,這種三無的書要怎么勾起我的閱讀興趣?于是在它在課桌里躺了兩周之久之后,我終于翻開了它的第一頁,帶我走進了一個比現實美麗的城市。
好像又再次回到了莫高窟,回到了那個暮靄剛剛從地平線升起,彌漫于空中的時候,那個時候莫高窟不是旅游景點,就那么靜靜的、靜靜的聳立在當時中國戰火紛飛的土地上,等待著是功臣也是罪人的王道士去挖掘它掩蓋了幾百年的瑰麗的美貌,那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遺產。沉溺于作者從自我角度的描述,其實我是去過那里的,當時并沒有太大感觸。可以這么說,在這本書之前我還從沒有體會到文字有那么大的魅力,并不是華麗的、掉書袋的語句,他讓我感到深深地驚配,還有身為中國人不可遏止的憤怒,王道士的那副嘴臉,那種一點點銀子就把中國文化,中國遺產出賣的賣國賊!可恥!可恥至極!沒有限制性的文字讓我展開了很多想象,也給了我很多思考。
對這本書中另一篇令我記憶猶新的文章便是《上海人》。沒有介紹上海的景點,沒有介紹上海的美食,卻從一個很少有人寫的角度入手:人。開篇便是寫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與上海人的傲慢無禮、井底之蛙。很敬佩他敢于這么寫,這本書出版比我出生還要早,但現在這個問題卻是越來越嚴重,在上海兩級分化尤為明顯。他還寫了徐光啟,這位地道的華亭人,從他的角度寫了很多上海的過去,讓我這個雖然從小在上海長大但也不算地道上海人的著實長了見識。
《文化苦旅》,苦著尋找了文化,尋找了中國人的根源。
文化苦旅讀書心得六年級話題作文500字篇6
敦煌文化,多么的燦爛與輝煌,走進它,一股自豪之情就會油然而生——看,這是我們華夏民族創造出的史歌一般壯麗的文化。可是,在敦煌莫高窟,你會發現,一片殘缺的壁畫,一面刷白的墻,它們與這古老的輝煌格格不入。
而這些完全不搭調的風景,絕大部分出自一人之手——王道士。
王道士原先是個農民,他愚昧無知,外國人用極少的錢物就可以換走一大箱價值不可估量的珍貴文物:
年,一個外國商人用幾塊銀元就換走了幾大箱敦煌壁畫與文卷。又是同一年,德國人用幾件不值幾個錢的珠寶,就換走了幾十箱敦煌珍品……
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無數價值連城的寶物因此流失,而現在,我們的專家只能屈辱地從外國人那購買昂貴的攝影膠卷。但,我們也不能全怪王道士,因為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當時的清政府。
如果當時,清政府對敦煌莫高窟進行保護,并派專人來看守,那些價值連城的寶物怎會如此輕易地流失?
當外國探寶人翻過一望無際的沙漠,又干又渴時,中國的官員卻躺在花梨木的大椅上,悠閑地品著香茗;當外國人將珍寶偷運出國門時,中國官員卻躺在香榻上,尋歡作樂。乾清宮龍幾上堆積如山的奏折里,沒有一個字是關于敦煌莫高窟的。于是,一大箱一大箱的珍貴文物被運到海外。
真的,我們真的不能怪王道士,他只是一個如螞蟻般渺小、卑微、可憐的人,他對敦煌的“貢獻”實在是微不足道。怪就只能怪腐敗的清政府。
然而,怪又有什么用呢,歷史的一頁已經翻了過去。那一頁留下的文化債,我們永遠還不清。
因此,我們只能站在王道士的圓寂塔前,輕輕地發出一聲耐人尋味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