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圣經》的心得300字
讀《圣經》的心得300字(精選篇1)
初讀《圣經》,讓我驚嘆不已。對于一個習慣于東方溫和恭儉讓的仁和文化的中國人,似乎更喜歡讀那些以“如是我聞”開頭的“佛曰”和“微言大義”的“子曰”,對于基督經典中如此赤裸裸的野蠻和殘酷,我不知道該是淡定還是憤怒,最后只有以文化差異還安慰自己了。但是我始終無法理解,這段由上帝參與演出的殘酷歷史如何就成了“圣經”,這個怎么看都只是對于人的生命視如草芥,不屑一顧的神,居然就是上帝。作為一個指揮并參與了多場可怕的戰爭,傷亡人數數以萬計的、創造著一切的耶和華上帝,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已應該扮演一個公正、仁慈、和平的角色——最后我只好還是以文化差異來安慰自己,我們討論的是上帝而不是孔子。
前幾日看《童年》,高爾基對于自己外祖父和外祖母的信仰難以理解,外祖母的上帝是溫和仁慈的,外祖父的上帝是殘酷無情的。看了圣經,我心目中所有關于上帝的形象全數倒塌無余……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敬仰耶穌,如果耶穌真的是上帝之子,我想說,兒子比老子好很多,因為耶穌宣揚的是仁愛互助,更難能可貴的是耶穌身體力行,帶領門徒遍灑福音,最后耶穌愿意為了自己的所作所為,為了他的理想而獻身。希望西方人是真的信仰耶穌的而不是上帝那“偉大”的神力。
事實上聯想起中國那個窩囊的玉皇大帝,再看看圣經描述的冷漠殘忍的耶和華上帝(我說了他這么多的壞話,我有點后怕,我可沒有忘記在《出埃及記》里他是怎么對待異教徒的)。我愿意把耶穌奉為我的上帝。可我又突然改變主意了,因為我想做一個虔誠的——無神論者。
讀《圣經》的心得300字(精選篇2)
我拿到《圣經故事》這本書以后,以為這本書是講一些經文,讓我們信宗教。原來是講神和他的子民發生的故事。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年輕的大衛》這個故事了。這個故事講了一個少年,名叫大衛。他很勇敢,他曾經把巨人歌利亞都打死了。而且他只用了五顆石子。掃羅很妒忌他,因為他沒有大衛厲害,他便想把大衛殺死。幸虧掃羅的兒子——約拿單保護了大衛,大衛才沒被殺死。還有一個原因,神永遠與大衛同在。
我讀了這個故事,感想很深刻。我知道了,一個人必須遵守應該遵守的規矩,否則將會受到應有的懲罰。誰從困難中解救了我們,我們就應該相信他,贊美他。不能忘恩負義,應該知恩圖報。
這位神以仁慈、耐心、寬容、博大、善良的精神來對待每一個人。不管那個人是善良,還是邪惡,神都會寬容他。這使我想起一句話:“宰相肚里能撐船。”
神非常信守諾言。一旦神說的話,神都會信守。一諾千金。掃羅的嫉妒心會使他輸給大衛,所以嫉妒心很可怕,我們應該沒有嫉妒心。
神是由光明和愛組成的。神仁愛慈善,公義,他是自有永有的神,他是萬王、萬主之主,我們要相信他,贊美他。
讀《圣經》的心得300字(精選篇3)
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圣經中的一些故事和西方主流倫理道德有相悖之處。在西方,尤其在中世紀和現代,父母和子女間的亂倫是不被允許的,被認為是倫理道德的敗壞。但是在《圣經創世紀》中,在民風敗壞的所多瑪,羅得的兩個女兒將羅得灌醉,并與之結合,以便留有后代。羅得與兩個女兒所生的兒子成為以色列兩個重要部落的祖先。雅各的第四個兒子猶大和裝扮成妓女的兒媳同寢,并使其懷孕生子。這兩起亂倫行為都沒有收到懲罰。在《圣經出埃及記》以前,上帝沒有禁止亂倫,發展到摩西時代之后,上帝明令禁止亂倫。
我認為,盡管圣經講述的只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虛擬故事,但其最初的作者在編寫圣經時或多或少會滲透進當時的現實情況或歷史,圣經中出現這樣亂倫卻不受懲罰的情況的可能原因有兩種:第一種可能是在作者當時所處的的環境下,亂倫是允許的,至少是不違背道德的,或者人們根本意識不到亂倫帶來的不良后果,甚至可能人們還沒有形成道德的觀念。而隨著經驗的增加、知識的不斷擴充和道德感的提升,人們逐漸意識到亂倫容易導致生下的胎兒畸形,并且會造成社會秩序的紊亂,因此認為亂倫是不道德的。第二種可能是作者要為人類的早期繁衍作出解釋,因為上帝只創造了亞當和夏娃,無論他們有多少后代,一開始必須也只可能是近親結婚。
讀《圣經》的心得300字(精選篇4)
我一直對《圣經》充滿好奇,特別是在看了《達芬奇密碼之后》更是覺得他充滿了神秘的氣息,前兩天在圖書館看到一本圖解圣經100個小故事,毫不猶豫就借了回來,用了一天啃完了,有看到些經典的東西,比方說耶穌的教導“假如有人打了你的右臉,把左臉也讓他打”,一切共享,“只要知錯,主就會原諒你”,但也有很多我覺得無法理解的東西,亞當夏娃偷食禁果犯下的原罪,原罪是什么?知羞恥有欲望嗎?如果沒有撒旦的誘惑,他們是會繼續在伊甸園快樂生活嗎?除了無憂無慮還有什么在他們的生活中?餓了要吃東西這不也是人最原始的欲望嗎?欲望和欲望之間還有區別嗎?為什么它就是罪?!上帝不忍看見人們互相殘殺的罪,于是決定重建人界,只有諾亞一家獲救,人類互相殘殺最差的結局也無非是全部的毀滅,上帝只是一句不忍就把幾乎所有人置于洪水暴雨之中,這是何種的不忍?!人們造通天巴比倫塔,想去看看上帝耶和華的家園,上帝擔心人們再犯罪,遂讓人們語言不通因此不再團結不能再繼續造塔,人想參觀上帝的家就是罪,上帝偷窺人的隱私就是照顧?!
我可不是要和__徒作對哦,只是自己得出些個結論:
1,完全的公平公正是不可能的,階級永遠存在
2,強者為王,人因為欲望而強大
3,信仰是一種精神控制
4,最重要一點,我不會拜上帝~雖然有的時候我也會起到他保佑。
讀《圣經》的心得300字(精選篇5)
《圣經的故事》這本書和中國、希臘神話一樣,都是神話故事,而四大古國的神話我們已經了解了兩本。其中,我們還有古埃及和古羅馬還未了解,《圣經的故事》是古羅馬的神話。
這本書分為兩個大故事:舊約故事和新約故事,這兩個故事中舊約故事就占了整本書的四分之三,在古羅馬,人們把上帝認為是古羅馬的神。在沒有人的時候,上帝花費了六天的時間創造了日月、植物、動物(不包括人)。
第七天,上帝休息了,他說:“要把這一天定為圣日。”后來他們把星期定為七天,并將一周的最后一天定為星期天。這天人們放下工作,用這一天來休息。
后來上帝發現大地上還缺少一樣東西,就是人,于是上帝找了一塊泥土捏成了一個人,取名為亞當,又建了一個果園,名叫伊甸園。園內有好吃的果實和一些動物。亞當生活在這里,生活很優閑。幾天后上帝發現亞當缺少了一個同伴,上帝麻醉了亞當,從他身上取出一根骨頭,造了一個女孩,取名為夏娃。
在伊甸園中的一棵樹上,種滿了禁果,上帝囑咐亞當,讓他不要吃禁果。后來夏娃聽了蛇的話后,他們吃了禁果。上帝知道了去掉蛇的翅膀,將亞當與夏娃趕出了這里。
聽了這個故事,大家要守好紀律,違反了將會沒有好的下場。
讀《圣經》的心得300字(精選篇6)
雖然《圣經》是多年前寫成的,但是它仍然影響著今天的人們。我一直對《圣經》充滿好奇,覺得他充滿了神秘的氣息而且這方面東西一直是我以前不曾涉及的。我發現了房龍寫的《圣經故事》,這本書通俗易懂,啟發頗多。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知道宗教是以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神靈為共同特征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世界觀。讀完《圣經故事》給我的又一感受就是:死亡和矛盾無處不在。上帝愛人類,那為什么又一次次只因為違背他或者拜了別的神而摧毀人類? 在同一個“博愛”的上帝名義之下,善和惡都在進行著,并且是假以相同的借口。所以我感到這是很矛盾的故事。信仰是一種精神控制,所以我想我永遠也不會相信上帝。
讀完《圣經故事》我看到我們教師和學生都缺少的東西——愛。耶穌在常人眼里早已幻化為萬能的上帝,在基督的眼里他又似乎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但是,在此書中,我卻看到了一個人性化的耶穌,一個充滿善良,正直,純樸,勇敢,智慧的拿撒勒的偉大木匠.現在的教育是缺少愛的教育。在當今社會和媒體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干擾下,學生更自私和沒有同情心了。他們不愛父母,老師,更愛變形金剛和明星偶像,他(她)們失去了愛和被愛的能力。他們所預期的那么容易.顯而易見,激怒他是不可能的,他從不對仇恨他的那些人表示反感,他從容地走出每一個陷阱,當他被逼到一個角落時,他就講一個簡單的小故事,使所聽故事的人轉到他這邊來,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年組管理和教育教學方法呢。他希望人們愛自己的友鄰,他懇求人們停止戰爭.眼看著人們互相殘殺,冤怨相報,耶穌痛心疾首.他本來是個快樂風趣的人,生活對于他來說是快樂的,而不是負擔.他愛母親,愛家庭,愛朋友.村子里的活動,他沒有不參加的.他自己不是隱士,也不贊成別人靠逃避生活拯救自己的靈魂.可是這個世界卻似乎到處都是荒涼,暴力和混亂.耶穌以他那純樸而偉大的胸懷貢獻出一劑醫治這些創傷的良藥.他把這劑良藥稱作愛.有這個字眼就是他所教導的核心內容.這就是我在這本書里涉取的最大的精華。
讀《圣經》的心得300字(精選篇7)
擺在我面前的這本《圣經》,黑色封皮,繁體豎排,特別有厚重感。可翻開一看,滿篇都是是血與淚的拼殺,戰火紛飛,硝煙彌漫,一切的一切,都說明那是一個如何野蠻的時代。
初讀《圣經》,讓我驚嘆不已。對于一個習慣于東方溫和恭儉讓的仁和文化的中國人,似乎更喜歡讀那些以“如是我聞”開頭的“佛曰”和“微言大義”的“子曰”,對于經典中如此赤裸裸的野蠻和殘酷,我不知道該是淡定還是憤怒,最后只有以文化差異還安慰自己了。但是我始終無法理解,這段由上帝參與演出的殘酷歷史如何就成了“圣經”,這個怎么看都只是對于人的生命視如草芥,不屑一顧的神,居然就是上帝。作為一個指揮并參與了多場可怕的戰爭,傷亡人數數以萬計的、創造著一切的耶和華上帝,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已應該扮演一個公正、仁慈、和平的角色——最后我只好還是以文化差異來安慰自己,我們討論的是上帝而不是孔子。
前幾日看《童年》,高爾基對于自己外祖父和外祖母的信仰難以理解,外祖母的上帝是溫和仁慈的,外祖父的上帝是殘酷無情的。看了圣經,我心目中所有關于上帝的形象全數倒塌無余……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敬仰耶穌,如果耶穌真的是上帝之子,我想說,兒子比老子好很多,因為耶穌宣揚的是仁愛互助,更難能可貴的是耶穌身體力行,帶領門徒遍灑福音,最后耶穌愿意為了自己的所作所為,為了他的理想而獻身。希望西方人是真的信仰耶穌的而不是上帝那“偉大”的神力。
事實上聯想起中國那個窩囊的玉皇大帝,再看看圣經描述的冷漠殘忍的耶和華上帝(我說了他這么多的壞話,我有點后怕,我可沒有忘記在《出埃及記》里他是怎么對待異教徒的)。我愿意把耶穌奉為我的上帝。可我又突然改變主意了,因為我想做一個虔誠的——無神論者。
讀《圣經》的心得300字(精選篇8)
圣經中很多次序是不能更改或者顛倒的。文章排列從《創世紀》到末尾的《啟示錄》,講的就是人類自我的覺醒,從自我到自我解放到超越自我的過程;講的就是一個老亞當蛻變成一個有耶穌基督生命的新人的過程;是一個自我自私的靈魂蛻變成一個有愛有社會責任感乃至于有歷史責任感的過程;它是一個人生的歷程,也是一個信仰的歷程。
在創世紀中上帝第六天造人同樣是不可改變的。上帝先造天地萬物,再造人。為什么不改過來,先造人先呢?那是因為上帝啟示告誡我們:人類的生存活動離不開大自然,是陽光雨露,是大自然哺育著我們,大自然在前,我們在后,我們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不可以破壞大自然。
人類有了智慧和聰明,就會自以為是,取得一點成就就會忘乎所以。當人類在造巴別塔試圖與上帝一爭高低爭奪榮耀的時候,上帝擊打了人類的狂妄與驕傲。
“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離開,是一種情感和心靈的斷奶,離開父母,表示我們已經獨立,包括了思想和人格的獨立。與妻子的連合不單只是肉體的,還包括了靈魂的結合,所以才有可能成為一體。這是一種優于動物的人倫的美。
讀《圣經》的心得300字(精選篇9)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圣經故事》這本書,立刻就被它迷住了,這本書通過一個一個小故事主要講述了上帝是如何創造人類,是如何幫助人類,又是如何懲罰背叛了他的人。讀了《圣經故事》這本書,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圣經故事》里講到了幾個小故事給我印象特別深。
故事一:亞當和夏娃因為受了魔鬼的騙,背叛了上帝,而他們用心悔改,最終取得了上帝的原諒。這個小故事告訴我:無論你做了多大的錯事,只要你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悔改,一切都還來得及的。
故事二:以色列國王掃羅因為背叛了上帝,上帝決定立大衛做王,掃羅的心中充滿了妒火,他對大衛很不友好,很想殺死大衛,而大衛卻對他卻象對待朋友一樣,結果大衛的坦誠和友好感動了掃羅,掃羅主動把王位讓給了大衛。這個故事教會了我無論別人怎么對我,我都要象朋友一樣對待他。
故事三:猶大國國王亞哈斯不信奉上帝背叛了上帝,而他的兒子希西加繼承王位做國王時,卻不象他父親,他信奉上帝,摧毀了偶像廟(假神廟),上帝讓他的國家變得非常富有和強大。從這個故事我理解到:無論別人怎么做,你都要堅持按正確的想法去做,不要受別人的影響,哪怕這個人是你的父母。
小朋友們,你們如果讀了《圣經故事》也會和我一樣喜歡這本書的。
讀《圣經》的心得300字(精選篇10)
前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叫做圣經的故事,的確不錯。
圣經的故事,它講述了從起初,世界被水覆蓋,沉寂在一片黑暗混沌之中,然后耶和華六日創世,又創造了人類,諾亞方舟,和猶太人從古到今的“旅程”。
但也有很多我覺得無法理解的東西,亞當夏娃偷食禁果犯下的原罪,原罪是什么?知羞恥有欲望嗎?如果沒有撒旦的誘惑,他們是會繼續在伊甸園快樂生活嗎?除了無憂無慮還有什么在他們的生活中?餓了要吃東西這不也是人最原始的欲望嗎?欲望和欲望之間還有區別嗎?為什么它就是罪?!
上帝不忍看見人們互相殘殺的罪,于是決定重建人界,只有諾亞一家獲救,人類互相殘殺最差的結局也無非是全部的毀滅,上帝只是一句不忍就把幾乎所有人置于洪水暴雨之中,這是何種的不忍?!人們造通天巴比倫塔,想去看看上帝耶和華的家園,上帝擔心人們再犯罪,遂讓人們語言不通因此不再團結不能再繼續造塔,人想參觀上帝的家就是罪,上帝偷窺人的隱私就是照顧?!
圣經,幾乎把猶太人從古到今的故事都描繪出來了,當熱,我從不相信有耶和華,也不相信六日創世。我從不迷信,但是,我覺得,我們也能從一些迷信的事物中找出一些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