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體操首個世界冠軍
中國藝術體操首個世界冠軍
第40屆藝術體操世錦賽集體五圈決賽,中國隊以36.550分奪得金牌!
2023藝術體操世錦賽集體五圈決賽,由郭崎琪、郝婷、王瀾靜、蒲彥竹、丁欣怡組成的中國隊斬獲金牌,創造歷史。
體操的評分標準是什么
體操評判標準?在男女比賽項目中?兩組評委給選手打分?D組裁判打難度分?由動作難度?連接難度?特定要求構成?不設上限?E組裁判打完成分?小失誤扣0.10分?中等失誤扣0.30分?大失誤扣0.50分?重大錯誤扣1.00分?兩組裁判給分都是獨立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將被去掉?然后算出的平均成績就是選手的最后得分?
藝術體操比賽裁判10位
一般情況下,在國際大型正規比賽中,如世錦賽、世界杯、奧運會,或者亞運會、全國賽等,裁判會有10位。其中D組裁判有4位,分別是D1、D2、D3、D4;E組裁判有6位,分別為E1、E2、E3、E4、E5、E6。選手的總分是由D分加E分所得。
D組的得分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難度分。比如我們的身體難度有3個,那么運動員完成了0.1分、0.3分或0.5分,她的D組分就會被相應地加上去。E分為完成分,從10分的標準線往下扣。如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有失誤動作,有藝術或技術上的錯誤,都會被扣除相應的分值。簡單來說D分為加分制,E分為扣分制。
藝術體操形體訓練內容的詳細分析
1.把桿訓練
把桿訓練是氣息、力量、柔韌性及穩定性的結合,是全方面綜合的訓練。它們之間在教學過程中是相輔相成的,是以提高藝術體操素質為總目標的。把桿訓練的內容主要包括扶把的各種站立、擦地、蹲、踢腿、屈伸、劃圈、壓腿、擊打、身體的彎曲與波浪、移重心、平衡與控制、轉體、跳躍等練習。把桿訓練是藝術體操形體訓練的基礎,是貫穿始終的形體訓練內容之一。借助把桿進行慢動作和分解動作練習,不僅能培養規范化的身體姿態,而且能有效地發展腿部、軀干部位的柔韌性、力量和平衡能力,能夠發展細膩的肌肉感覺,有利于掌握技術細節,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
2.“地面”訓練
“地面”訓練是指坐、躺、臥于地面的各種練習,如坐地勾繃腳背、坐地吸腿練習、側臥旁吸腿、仰臥吸腿練習等,主要是對全身肌肉進行等張力訓練。“地面”訓練主要是安排在藝術體操形體訓練的初期,經過系統的“地面”訓練,可使肌肉線條修長,避免肌肉向橫向發展或成塊狀的形態,使學生獲得專項所必須的基礎技能。
3.身體動作組訓練
身體動作組包括:跳、平衡、轉體、波浪與柔韌等4類動作,是構成藝術體操身體難度動作的主要元素。身體動作組訓練主要安排在后期的形體訓練,主要是為學習掌握藝術體操難度動作做準備的。如平衡是轉體的基礎、劈叉是跨跳的基礎、躺著做拱橋練習是做挺身起的基礎等等。通過各類身體動作組的訓練,掌握基本動作的正確方法,使學生懂得在全身各部分協調配合中完成各難度動作,在緊張與松弛相交替的韻律中表現出身體各部位的正確姿態、動作的最大幅度、支撐的穩定性、移動的輕巧性以及動力、幅度和動作速度之間的密切關系。因此,在藝術體操形體訓練中都以身體動作作為基礎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
4.舞步訓練
柔軟步、華爾茲、變換步、彈簧步是藝術體操形體訓練進行舞步練習最常用的幾種舞步,也有幅度較大的小跳步、小跑步、墊步、跨步、鹿跳等。步伐是完成藝術體操動作在空間移動的不可少的手段,是動作相互轉換的紐帶,不同的動作、不同的組合,便有不同的步伐,它們在肢體、軀干各關節、肌肉群的控制和支配以及重心移動上各不相同。所以在藝術體操形體訓練中,有選擇地進行舞蹈步伐的訓練,有助于加快學生對藝術體操動作的理解和掌握,改善和增強學生肌體的協調性、靈活性和節奏感,達到形體變化與內心節奏律動的統一,使學生的基礎素質有較全面的發展和提高,為藝術體操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體操對服裝有什么要求
國際體操評分規則明確規定?在所有的團體比賽中?運動員要穿統一的服裝?在鞍馬?吊環?雙杠?單杠四個項目的比賽中?一定要穿背心?長體操褲?體操鞋(或襪子)?之所以有這條規定?是因為這四個項目主要是以上肢動作為主?穿長褲不僅對運動員做動作影響不大?而且還可以增加動作的美感?而自由體操?跳馬這兩個項目?基本上全身都要參與運動?特別是腿部的活動較多?為了保證運動員在比賽中更好地發揮水平?創造更好的成績?規則規定在這兩個項目的比賽中?可以穿短褲?也可以赤腳(防止打滑)?如果運動員違反這些規定?將從團體總分或個人得分中扣除一定的分數?
在表演方面?因為兼顧到輕便和美觀?吊帶衣搭配迷你裙是最適合的?另外?在顏色方面?藍色是被公認為擁有緩解緊張心情和達到鎮定的效果?考慮到選手在比賽時驚喜又緊張的心情?因此?在種種的因素考慮之下?藍吊帶是最適合的?此外?為了能夠為表演者帶來激勵的效果?藍色帽子也是缺一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