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家庭教育公開課第八期直播內容
首先,家長要學會利用社會資源協同育人。作為家長,要意識到社會教育是為孩子發展提供的一個平臺,通過參加一些社會活動,不僅能夠開闊孩子的視野,而且能夠提高孩子各方面素質。其次,要完善學校和家庭的溝通。學校在育人中要發揮主導作用,在加強與家長溝通方面,希望學校更加積極主動,更加常態化地與家長進行溝通。
作為家長,在與學校溝通中,應把握好兩個基本原則,一是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家校之間的摩擦和矛盾。二是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要以孩子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指不良教育或者文化背景造成一定的個性偏差,可能由一定的心理刺激因素誘發,出現暫時或局部的情緒問題,自己可以識別但是難以擺脫,必須需要旁人或者心理醫生調節,身邊人也許能發現但是發現了只能部分理解,正常人如果處于相同的環境不會出現類似的問題。
如果沒有刺激性社會因素,也許不會馬上出問題,但以后仍然可能出現。在局部輕度影響社會功能,不影響他人,中樞神經系統或許功能性異常、治療效果較好,損害是可逆的,一般在半年以內緩解,也有可能長期遺留少許癥狀,這種類型是心理治療的主要選擇,如果配合藥物治療也是輔助手段。
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指有明顯的個性偏差,伴隨一些輕度的心理刺激因素,出現持久的、較大范圍的情緒障礙,自己可以識別但是無法擺脫,因此主動求助,普通人難以提供幫助,一般需要心理醫生調節。身邊人經常可以發現異樣但是難以理解,正常人在相同處境下不會出現類似問題。
如果沒有刺激性社會因素,當事人也會出現情緒煩惱。部分影響自己的社會功能、一般不影響其他人,有中樞神經系統神經遞質障礙,治療效果尚可,部分損害有可能不可逆,但是程度較輕,這種類型可以叫神經癥,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同樣重要。
維護心理健康具體應該怎么做
一,要不斷增進對自己的認識和了解,而且這種了解必須是客觀的,正確的。
二,要培養積極穩定的情緒,情緒積極穩定,樂觀開朗,心情愉快的人多數能夠健康長壽。
三,積極參與集體活動,主動與人交往,人是有交際的需要的,和同事同學朋友正常友好的交往能使人消除孤獨感,從中獲得安全感,安慰感。
四,要注意維護大腦的健康。
五,要養成事前周密思考,事后不去懊悔的習慣。
六,要善于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緒,不要使焦慮憂愁和敵意,挫折感長期存在。
七,要善于糾正自己的非理性和不合理的觀念。
八,要不斷的調節自己的欲望和報復,使其和自己的能力適應。
九,要善于獨處,必要的時候能獨自一個人而不甘寂寞與自憐。
十,養成自我稱贊與鼓勵的習慣,做到獎勵不求人的境地。
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是否健康,是現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如何維護心理健康?
保持良好的心態,遇事不糾結;
對待事物能客觀公正,不歪曲事實,不臆想推測;
與周圍事物和諧相處;
培養良好的認知模式;
遇到挫折能正確對待,培養自己的抗壓能力;
當遇到外界不良刺激時,能保持適度的反應。
怎樣才算心理健康
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終日,人便會很快衰老。抑郁、焦慮等心理,會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的失調,甚至會導致病變。
充分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
如果勉強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會顯得力不從心,于身心大為不利。由于超負荷的工作,甚至會給健康帶來麻煩。
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由于社會生產發展水平與物質生活條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標定得太高,必然會產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因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層次的,與外界接觸,一方面可以豐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
保持個性的完整和和諧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種心理特征必須和諧而統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