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公開課第八期關愛青少年心理健康直播平臺
收看平臺(直播+回放)
1、教育部關工委微信公眾號
2、中國教育網絡電視臺
3、人民網+客戶端
4、央視影音
5、家庭教育公開課視頻號
回放時間:授課內容一經教育部關工委微信公眾號推送,老師和家長朋友們可隨時隨地重復收看,不受時間段限制。
心理減壓的小方法
一、健康的開懷大笑是消除壓力的最好方法,也是一種愉快的發泄方法。
二、簡便的音樂有助于緩解壓力。如果你懂得彈鋼琴、吉它或其他樂器,不妨以此來對付心緒不寧。
三、閱讀書報可說是最簡單、消費最低的簡便消遣方式,不僅僅有助于緩解壓力,還可使人增加知識與樂趣。
四、做錯了事,要想到誰都有可能犯錯誤,因而繼續正常地工作。
五、在僻靜處大聲喊叫或放聲大哭,也是減輕體內壓力的一種方法。
六、世上沒有完美,我努力了,能好最好,好不了也不是自我的錯。
七、學會必須程度的放松,對工作統籌安排,從而能勞逸結合,自在生活。
八、不要害怕承認自我的`本事有限,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對某些人說:“不”。
九、在非原則問題上不去計較,在細小問題上不去糾纏,對不便回答的問題佯作不懂,以聰明的“糊涂”舒緩壓力。
小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
(1)學習焦慮
據調查,在全國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學生存在學習焦慮。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重分數,給小學生心理造成沉重壓力引起的。
(2)人際交往焦慮
人際交往焦慮,主要指在與人交往中表現為焦燥不安,無所適從。這種傾向在當今小學生中日益嚴重,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
人際交往焦慮的產生,一方面是由小學生的家庭交往環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培養的結果。
(3)自責傾向
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我不好,對自我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關愛與認可的不安。當學生感受到父母、教師、朋友不認可時,往往構成自責傾向。
(4)挫折感
小學生的挫折感是來自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交往方面的,興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
具體表現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我的本事,過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么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總結心理健康表此刻十個方面:
一是具有適度安全感受;
二是對自我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對自我的本事作出適當的評價;
三是生活夢想和目標切合實際;
四是能與現實環境堅持良好的接觸;
五是能堅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是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本事;
七是堅持良好人際關系;
八是適度的情緒發展與控制;
九是在團體要求的前提下,較好地發揮自我的個性;
十是在社會規范的前提下,恰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