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杭州將進行亞運會交通壓力測試
8月17日杭州將進行亞運會交通壓力測試
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關于杭州第19屆亞運會交通壓力測試期間采取臨時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
杭州第19屆亞運會定于8月17日至8月19日舉行交通壓力測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有關規定,在交通壓力測試期間將對部分道路分時、分段采取臨時交通管理措施,并啟用部分亞運數字專用車道。現將有關事項通告如下:
一、2023年8月17日23:00起至次日2:00,聞濤路、揚帆路、丹楓路、飛虹路(含)合圍區域內所有道路,除演練車輛、區域內居民和單位車輛外,禁止機動車輛通行。過境車輛可通過奔競大道、機場城市大道等周邊道路繞行。
二、2023年8月18日0:00起至1:30,飛虹路(聞濤路至濱盛路)、濱盛路(飛虹路至西興路)、濱盛路隧道、西興路(濱盛路至聞濤路)、聞濤路(西興路至揚帆路),除演練車輛外,將分時分段禁止機動車輛通行。
三、2023年8月19日以下區域及道路視情采取臨時交通管理措施:
(一)22:30起至次日2:30,觀瀾路、博奧路、奔競大道、飛虹路、聞濤路的合圍區域(含邊界道路)及濱盛路隧道、博奧隧道,除演練車輛、區域內居民和單位車輛外,禁止機動車輛通行。過江車輛可通過西興大橋、慶春隧道繞行。
(二)23:00起至次日2:30,觀瀾路(含)、民和路、盈豐路、飛虹路、博奧路、機場城市大道、聞濤路(含)合圍區域內所有道路,除演練車輛、區域內居民和單位機動車外,禁止機動車輛通行。過境車輛可通過機場城市大道、建設四路等周邊道路繞行。
四、啟用部分亞運數字專用車道。
(一)2023年8月19日23:00起至次日2:30,博奧路(博奧隧道南口至奔競大道)、奔競大道(濱江區飛虹路至空港高架路)、飛虹路(聞濤路至奔競大道)、聞濤路(時代大道至蕭山界)、新業路(新塘路至博奧隧道北口)、市心北路(奔競大道至建設一路)、市心中路(建設一路至金城路)、環城北路(環城西路至環城東路)、艮山西路(艮秋立交至環城東路)、觀瀾路(蕭山區飛虹路至濱江界)、富春路(解放東路至清江路)啟用亞運數字專用車道。
(二)亞運數字專用車道啟用期間,機動車通行需遵守以下規定:
1. 當亞運數字專用車道上方的車道屏顯示“本時段亞運專用”時,僅允許演練車輛通行,其他車輛禁止通行。在公交專用車道上設置的亞運數字專用車道,允許公交車通行。
2. 當亞運數字專用車道上方的車道屏顯示“本時段社會車輛允許借用”時,允許其他車輛借道通行。
五、行經上述臨時性交通管控區域及道路的車輛,須按照現場道路交通標志指示通行,并服從執勤民警指揮。
六、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提醒市民提前安排好出行時間和路線,請予理解支持,遵照執行。
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的區別
1、參賽人員不同。亞殘運會全稱是亞洲殘疾人運動會,是亞洲范圍內由殘疾人參加的運動會,比賽項目也是為殘疾人設置的。亞運會則是由正常的運動健兒參加的大型盛會。
2、亞洲運動會簡稱亞運會;是亞洲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的成員國輪流主辦每四年舉辦一屆。主要由亞洲地區舉行,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殘疾人綜合性運動會,由亞洲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的成員國輪流主辦,每四年舉辦一次。
亞運會幾年舉辦一次
亞運會每四年舉辦一次。亞洲運動會簡稱亞運會,是亞洲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的成員國輪流主辦。
綜合賽會的分別有亞洲夏季運動會(亞運會)、亞洲冬季運動會(亞冬會)、亞洲青年運動會(亞青會)、亞洲殘疾人運動會(亞殘會)、亞洲大學生運動會(亞大會)、亞洲沙灘運動會(亞沙會)、亞洲室內與武道運動會(亞室武會)等種類。
杭州亞運會吉祥物寓意
琮琮代表良渚古城遺址,名字來源于代表性文物玉琮,全身以黃色為主調,頭部刻有“饕餮紋”,其形象展現了不屈不撓、堅強剛毅的精神,鼓舞人們激發生命活力。
宸宸代表京杭大運河,名字源于京杭大運河的標志性建筑拱宸橋,全身以科技藍為主色調,頭部為錢塘江大潮的形象,展現了海納百川的時代精神。
蓮蓮代表西湖,名字來自西湖中的接天蓮葉,全身為清新自然的綠色,頭飾為三潭印月,展現了精致和諧的人文精神。
杭州亞運會的場館利用
從杭州亞組委獲悉,原則上所有競賽、訓練場館自2022年7月1日起惠民開放,按照“一場一策、一館一策”制定開放方案計劃。杭州亞運會競賽、訓練場館按照不同使用方向進行分門別類惠民開放。
第一類,已確定第三方運營單位實行市場化運營的場館,比如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大蓮花”),可收取適當費用,市場化引入各類體育文化資源和品牌,搭建平臺組織開展體育賽事、培訓會展、文藝演出等。
第二類,承擔基本體育公共服務功能的各區縣體育中心場館,要發揮全民健身主陣地作用,運維成本比較低的體育館、廣場、田徑場免費為市民開放。
第三類,部分尚不具備市場化運營和全民健身條件的專用場館,比如賽艇、皮劃艇、馬術、射擊、自行車等專用運動場地,可通過引進相關專業隊伍作為訓練基地,磨合場館設施設備,并對外適度開展體驗活動。
第四類,已建成的高校場館,在滿足日常教學外,可以承辦各類體育賽事活動,倡導向社會開放,提高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