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的形成條件及如何防治
地形地貌條件
在地形上具備山高溝深,地形陡峻,溝床縱度降大,流域形狀便于水流匯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三部分。上游形成區的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為瓢狀或漏斗狀,地形比較開闊、周圍山高坡陡、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這樣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中游流通區的地形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瀉;下游堆積區的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階地,使堆積物有堆積場所。
松散物質來源
泥石流常發生于地質構造復雜、斷裂褶皺發育,新構造活動強烈,地震烈度較高的地區。地表巖石破碎,崩塌、錯落、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另外,巖層結構松散、軟弱、易于風化、節理發育或軟硬相間成層的地區,因易受破壞,也能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的碎屑物來源;一些人類工程活動,如濫伐森林、開山采礦、采石棄渣水等均會造成,往往也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質來源。
水源條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發條件和搬運介質(動力來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庫潰決水體等形式。我國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長時間的連續降雨等。
如何防治泥石流
常采用多種措施相結合,比用單一措施更為有效。
泥石流溝口通常是發生災害的重要地段。在應急調查時,應該加強對溝口的調查。仔細了解溝口堆積區和兩側建筑物的分布位置,特別是新建在溝邊的建筑物。
調查了解溝上游物源區和行洪區的變化情況。應注意采礦排渣、修路棄土、生活垃圾等的分布,在暴雨期間可能會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
民居建于泥石流溝邊,特別是上游滑坡堵溝潰決時,非常危險。地質災害高發區房屋的調查要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針對地質災害高發區點多面廣的難題,集中力量對有災害隱患的居民點或村莊的房屋和房前屋后開展調查。
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種具有很強的毀壞里的洪流災害。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地質現象。由于降水(包括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等)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夾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它的運動過程介于山崩、滑坡和洪水之間,是各種自然因素(地質、地貌、水文、氣象等)、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每年在6-9月份由于經常降雨正式泥石流出現的頻繁時期泥石流災害的特點是規模大、危害嚴重;活動頻繁、危及面廣且重復成災。
泥石流到來前有何預兆
連續長時間的降雨之后,有可能會發生泥石流,坡度較陡的坡體上有明顯的裂縫,坡體前部存有崩塌物,說明此位置曾發生過滑坡或崩塌,有可能再次發生;河床、深谷兩側坡度較大,土層疏松,且山體上植被較少等,都易發生滑坡或崩塌等地質災害。
泥石流來臨前,一般會出現巨大的響聲、溝槽斷流和溝水變渾等現象。溝槽內斷流和溝水變渾,可能是上游有滑坡活動進入溝床,或泥石流已發生并堵斷溝槽。如果河流水勢突然變大并夾雜著柴草、樹木,深谷或溝內傳來類似重型車輛的轟鳴音,可能溝谷上游已發生了泥石流災害。以上這些都是泥石流即將發生最明顯的前兆。
泥石流自救方法
1、在山谷中一旦遇到強降雨發聲泥石流的時候,不要發慌,不要順著泥石流的方向逃生。遇到降雨出現泥石流的時候要果斷的判斷出安全路徑逃生,路徑要是與泥石流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向兩邊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絕對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2、如果出門旅游沿山谷徒步時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過多停留。注意觀察周圍環境,特別留意是否聽到遠處山谷傳來打雷般聲響,如聽到要高度警惕,這很可能是泥石流將至的征兆。
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地,盡可能避開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溝底部扎營。遇到泥石流的時候要立即丟棄身上背著的沉重的旅行裝備及行李等選擇安全路徑逃生,但是通訊工具不能丟棄,以便與外界聯系求助。
3、在遇到泥石流的時候不要往地勢空曠,樹木生長稀疏的地方逃生,可以就進選擇樹木生長密集的地帶逃生,這樣密集的樹木可以阻擋泥石流的前進。
4、遇到泥石流的時候千萬不要選擇在陡峻的山坡下面或者是爬樹上面躲避可以選擇到平整安全的高地進行躲避,以免泥石流壓塌沖倒山坡和樹木受到傷害。
5、如果在遇到強降雨出現泥石流的時候不要往土層較厚的地帶逃生,要往地質堅硬,不易被雨水沖毀的沒有碎石的巖石地帶逃生。
6、作為旅游者乘汽車或火車遇到泥石流時,應果斷棄車而逃,躲在車上容易被掩埋在車廂里窒息而死。
7、過去許多人“愛財不要命”,因收拾細軟被泥石流吞噬的事例數不勝數。有可能的話,逃出時多帶些衣物和食品。由于滑坡區交通不便,救援困難,泥石流過后大多是陰冷的天氣,要防止饑餓和凍傷。
8、別以為剛發生過泥水流的地區比較安全,有時泥石流會間歇發生,如果正駕車穿越剛發生泥石流的地區,一定要當心路上的雜物,最好繞道找一條安全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