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本次降雨量為140年以來最大
北京本次降雨量為140年以來最大
北京市氣象局8月2日發布微博稱,本次降雨過程為北京地區有儀器測量記錄140年以來排位第一的降雨量。
2023年7月29日20時至8月2日07時,北京出現極端強降雨天氣,本次降雨天氣過程記錄到的降雨量極值出現在昌平的王家園水庫,為744.8毫米。
中國古代雖然也有像“晴雨錄”這樣的天氣記錄,但主要是以文字記錄天氣現象及其產生的影響為主,并沒有準確的數據記錄。
目前,北京地區最早有儀器記錄到的降雨量是發生在1883年7月23-29日的降雨天氣過程,記錄值為510.3毫米。
1891年7月23日,北京地區記錄到609毫米的強降雨過程。這個記錄是本次過程之前記錄到的最大降雨量。
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區記錄到的最大降雨量541毫米。
綜上所述,本次降雨過程極值已顯著超過北京地區記錄到的降雨極值,為北京地區有儀器測量記錄140年以來排位第一的降雨量。
降雨量等級劃分標準
降雨量等級是按照降雨量來劃分的。降雨量是在一定時間內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點或某一單位面積上的水層深度,以毫米計算。
小雨:24小時降雨量小于10毫米。
中雨:24小時降雨量10~25毫米。
大雨:24小時降雨量25~50毫米。
暴雨:24小時降雨量50~100毫米。
大暴雨:24小時降雨量100~250毫米。
特大暴雨:24小時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
降雨量等級不同部門有不同的標準
降雨量是一種重要的災害數據,具有混沌特性,對于降雨量等級的劃分,不同部門有不同的標準。
氣象部門
降雨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降落到地面的水層深度,單位用毫米表示。單位時間內降雨量稱降雨強度。降雨強度用降雨等級來進行劃分。
防汛部門
降雨量是在一定時間內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點或某一單位面積上的水層深度,以毫米計算。根據國家防辦《防汛手冊》規定,凡24小時的累計降雨量超過50毫米者定為暴雨。
水文部門
通常說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一般以日降雨量衡量。其中小雨指日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下;中雨日降雨量為10~24.9毫米;大雨降雨量為25~49.9毫米;暴雨降雨量為50~99.9毫米;大暴雨降雨量為100~250毫米;特大暴雨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上。
雨的形成
由液態水滴(包括過冷卻水滴)所組成的云體稱為水成云。水成云內如果具備了云滴增大為雨滴的條件,并使雨滴具有一定的下降速度,這時降落下來的就是雨或毛毛雨。由冰晶組成的云體稱為冰成云,而由水滴(主要是過冷卻水滴)和冰晶共同組成的云稱為混合云。從冰成云或混合云中降下的冰晶或雪花,下落到0℃以上的氣層內,融化以后也成為雨滴下落到地面,形成降雨。
在雨的形成過程中,大水滴起著重要的作用。當水滴半徑增大到2—3mm時,水分子間的引力難以維持這樣大的水滴,在降落途中,就很容易受氣流的沖擊而分裂,通過“連鎖反應”,使大水滴下降,小水滴繼續存在,形成新的大水滴。這是上升氣流較強的水成云和混合云中形成雨的重要原因。
大雨的防范措施:
1、盡量不要在雨中趕路,此時雨傘可能已經起不到作用,風會卷著雨從四面八方打進傘內,所以要及時避開。
2、不要在下大雨時騎車,過馬路要留心積水深淺。
3、實在需要在雨中行進的,在雨具方面盡量選擇雨衣,穿雨衣要注意頭部的遮擋到位和眼睛的可視度。
4、大雨隨時會轉為暴雨,此時要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不要在低洼處避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