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外星物體規律地向地球發信號
當地時間19日,一篇題為《三十年的長周期無線電瞬變活動》的研究正式在《自然》雜志上刊發。研究人員發現,至少從1988年起,一個神秘的外太空來源不斷以22分鐘的頻率定期向地球發射無線電波。
然而,研究人員并不知道這些神秘信號的源頭是什么,因為其電波的性質并不符合世界上任何已知的理論和模型。
宇宙是怎樣形成的
關于宇宙的起源大多數天文學家認為,在80億~160億年之前,所有的物質和能,甚至太空本身,全都集中在同一地點。當時發生了一次大爆炸,幾分鐘內,宇宙的基本物質如氫和氦,開始出現,這些氣體聚集成巨大的天體——星系。
現在宇宙似乎還在不斷擴大。星系中巨大的星族,也就是超星系團,正以令人驚異的速度奔離所有其他的星系團。如果大爆炸已經給了超星系團足夠的能量,超星系團就會繼續互相奔離,直到最后一顆恒星消亡。但如果它們的引力強大到足以使它們的速度減緩,甚至發生我們所稱的“大坍縮”,那么,宇宙中的一切就會回歸到大爆炸前的原點,也許還會出現另一次宇宙再生的循環。
宇宙大爆炸理論是由世界著名的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提出的,得到了眾多宇宙學研究者的贊同,成為當今最有影響力的宇宙起源學說。
太陽和地球的年齡?
據估計太陽的年齡比地球大1000萬-2000年年,而通過放射性計年,地球的年齡是45億年,因此太陽的年齡是45.1億年。
天文學中常用天文單位(Astronomical units,縮寫 AU)衡量天體之間的距離,天文單位約等于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2012 年起精確定義為 149,597,870,700 米,約 1.5 億千米,或者 8.3167 光分1。另一個單位是光年,等于真空中光在一 Julian 年(365.25 天)傳播的距離,約為 9.460730×1015m9.460730×1015m 或 6.3241×104AU6.3241×104AU。
除了太陽系中的天體,肉眼或望遠鏡能看到的其他星星都屬于恒星(注意有一些亮點是星云,即星際塵埃而不是單個恒星),離太陽最近的恒星叫做 Alpha Centauri(4.22 光年)。由于這些恒星的距離太遠,即使用天文望遠鏡也看不到它們的行星。恒星在空中的相對位置是幾乎不變的(即使太陽系以驚人的速度繞星系中心旋轉,但轉一圈仍需要 2.3 億年,所以與其他恒星的相對位置基本保持不變)。
那我們看到的星空是如何變化的呢?由于地球每 24 小時由西向東自轉一圈,所以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由東向西圍繞地球旋轉。長時間曝光的照片可以很好地展示星星的軌跡(如果站在北極點,那么星空的旋轉中心會在正上方,如果站在赤道,旋轉中心會在地平線上,且南北各有一個。如果站在南極點,則旋轉中心同樣在正上方但旋轉方向卻與北極的相反。
一個常見的問題是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和月亮。這是因為白天陽光照亮了大氣中的塵埃和云,相比之下星星的亮度太暗了所以肉眼不容易看到。許多時候月亮也會在白天出現,只是因為陽光太亮不容易注意到。
天球坐標系
下面我們來更具體地描述星空。由于天體離我們足夠遙遠,來自天體的光線已近似于平行光,這時候我們已經失去了確定遠近的能力(當然事實上我們有其他的辦法確定天體的視向距離),而僅僅知道天體的方位,所有的天體都彷佛分布在一個球面上。假定圍繞著我們有一個大圓球,它的半徑比我們所能看到的最遠的天體的距離還要大得多,這個假想的球體稱為天球。觀測者總是處于天球的中心,這是因為觀測者的任意位移(包括地球的公轉)都比天球半徑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計。天體和觀測者眼睛連成的直線與天球面的交點,也就是天體在天球面上的投影,稱為天體的視位置。
為了定量地表述天體在天球上的位置,我們需要建立球坐標系(正如我們描述地球上某個地點需要使用經度和緯度一樣),最常用的兩個天球坐標系是地平坐標系和赤道坐標系。
宇宙飛船科技知識:宇宙飛船是如何供電的?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用電都來自發電廠,宇宙飛船到了太空就沒有了供電的來源,那么它用的電是從哪里來的呢?
航天器所需的電能大都來自自備的發電站。以載人航天器為例,其發電站有太陽能發電、核能發電、燃料電池供電和蓄電池供電等方式,采用哪種方式供電,要根據載人航天器要求的用電功率大小、在空間停留時間的長短和使用條件等來決定。宇宙飛船需要太陽帆板(即太陽冀)和蓄電池協同工作在光照區,用太陽能電池一邊給宇宙飛船供電,一邊為蓄電池充電。宇宙飛船飛行時,在光照區用太陽能電池發電、供電,在陰影區用蓄電池供電。
那么,有人可能會問:太陽能帆板到底是什么?太陽能帆板是一種收集太陽能的裝置,通常用于人造衛星、太空探測器和宇宙飛船的供能。此次神舟十一號飛船安裝了8塊砷化鎵太陽能電池板,砷化鎵電池板具有效率高、重量輕、面積小、抗輻照能力強等特點,它能將太陽能高效轉化為電能,然后儲存在人造衛星、宇宙飛船里。由于飛船上的許多試驗儀器裝置都依賴電力作為能源,因此太陽能帆板能否正常展開是飛船飛行中一個關鍵動作,只有太陽能帆板成功展開,宇宙飛船的供電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