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入伏時間表
初伏開始與結束的時間: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開始與結束的時間:2023年7月21日-2023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開始與結束的時間: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介紹
三伏是中原地區(qū)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huán)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三伏天的定義
初伏、中伏和末伏的合稱。每年初伏、末伏各占10天,而中伏則為10天或20天不等。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jié)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我國傳統(tǒng)的推算方法規(guī)定,夏至以后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每年三伏天時段長短不完全一樣,如果中伏在立秋后結束,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前結束,就是40天(中伏20 天)。
三伏天的氣候特征
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jié)。這是因為,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長,白天時間長,陽光照射的時間也長,地表吸收的熱量遠大于支出,這就使地面一天天聚集的熱量增加,溫度持續(xù)增高,在盛夏,也就是在三伏天期間地表熱量的積累達到高峰。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人居住環(huán)境惡劣,沒有空調和電風扇,試想如果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習文練武,對于人的意志力會不會是極大的考驗呢?難怪說“夏練三伏”了。
三伏天要注意些什么事情
一、外出做好防曬措施,以防中暑
一般來說,上午十點到下午三四點,紫外線指數最高,容易中暑,大家最好在此期間減少戶外活動。要外出的話,要做好相應的防暑措施,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涂防曬霜。可以多喝些淡鹽水和綠豆湯,消暑又補充水分。
二、中午10點至下午4點不宜戶外運動
三伏天的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研究表明,較高的空氣濕度和較小的風速易使汗液無法快速蒸發(fā),人體散熱出現困難,體溫調節(jié)也受到限制。一旦熱量積蓄在體內,就會引發(fā)全身發(fā)熱、頭暈、口渴、惡心等中暑癥狀。因此,室外運動至少要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這個時間段,最好選擇在7點至8點這個時間段,建議9點之前結束鍛煉。
三、忌吃過多的冷飲
三伏天時氣溫炎熱,此時,身體體溫上升,吃冰的之后會沖淡胃液、刺激腸道、促使腸道蠕動和亢奮,減少食物在小腸停留的時間,影響到人體對食物的吸收和利用、造成脾胃損傷。
五臟六腑是寒涼的,此時再吃冰吃雪糕,相當于雪上加霜,尤其是本身寒氣就重的人,再吃就更寒到骨髓了。如果怕熱可以喝常溫的涼白開,樸素又養(yǎng)生。如果堅持一個三伏天不碰冰飲、雪糕,即使不專門去冬病夏治,體內的頑固寒氣也能自己好大半,尤其是一到冬天就特別怕冷、手腳冰涼的人。
四、勿在室外打赤膊
打赤膊短時間內可使皮膚溫度降低,但由于皮膚溫度低于外界溫度,時間一長,皮膚不但不能散熱,反而會從外界吸收熱量,讓人感覺更熱。所以,越是暑熱難熬,越不能穿背心短褲,甚至赤膊。打赤膊覺得涼快,只是心理作用,而且皮膚長時間暴曬在陽光下容易造成曬傷或引發(fā)日光性皮炎。
五、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夏季蔬菜喝水果營養(yǎng)豐富、種類齊全,而且大多有清涼祛暑的作用,所以應該多吃一些。以冬瓜而言,其味甘淡而涼,有清熱解毒、利水化痰、消暑解渴之功效。
在食用新鮮水果蔬菜前,一定要清洗干凈。因為瓜果在收獲、運輸和貯存過程中常會遭受各種微生物致病菌、寄生蟲卵的污染。因此,在吃瓜果之前,一定要認真清洗,然后再用開水燙一燙,以殺滅病菌或蟲卵,防止腸道傳染病和寄生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