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復習重點:課程
第一節 課程概述
一、課程的一般概念
“課程”是指課業及其進程。始于英國教育家斯賓塞(1820—1903),作為教育科學的重要倡導者,他把課程解釋為教學內容的系統組織。
課程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
在我國,課程具體表現為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學科課程標準)和教科書。
二、制約課程的重要因素
社會、知識和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一)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二)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廈科學技術發展水平
三、課程類型
可以把課程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根據課程的制定者,可以把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根據課程的組織方式,課程可分為:科目本位課程、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經驗本位課程。
(一)根據課程的任務,課程可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
1.基礎型課程
基礎型課程注重學生基礎學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三基”(讀、寫、算)為中心的基礎教養,是中小學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
2.拓展型課程
拓展型課程重點在拓展學生的知識與能力。
3.研究型課程
研究型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與能力。重研究過程甚于注重結論。
(二)根據課程的制定者,課程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1.國家課程
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編制和審定的課程,其管理權屬中央級教育機關。
2.地方課裎
地方課程是為了適應各地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同需要和適應學生發展的不同需要而設置的。
3.學校課程
學校課程是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學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第二節 課程設計
一、課程設計的概念
課程設計是指課程結構的編制,既包括課程體系結構整體的編制,也包括具體課程的編制。
二、課程計劃
(一)課程計劃的概念
課程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它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作出全面安排,具體規定了學校應設置的學科、學科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并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
(二)課程計劃制定的依據
(三)課程計劃的構成
課程計劃的基本內容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教學科目的設置
2.學科順序
3.課時分配
4.學年編制與學周安排
三、教掌大綱
(一)教學大綱的概念
教學大綱即學科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
(二)教學大綱的構成
1.說明部分
2.本文部分
3.其他
(三)教學大綱對學校和教師的指導意義
第一,教學大綱是國家對各門學科的教學提出的統一要求和具體規格,是國家對學校教學實行領導的一種重要工具,加強教學的計劃性,保證教學的質量。
第二,教學大綱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
第三,學校和教師應全面徹底地領會課程標準的內容、體系和精神實質,按照教學大綱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
第四,教學大綱是衡攝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四、教科書
(一)教科書的概念
教科書又稱課本,它是根據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教科書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
(二)教科書的結構
由目錄、課文、習題、圖表、注釋、附錄等部分構成。在教材的編排上,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編排通常采取直線式和螺旋式兩種。學生的認識過程是螺旋式上升的。直絨式編排可以減少重復,節約時間和精力。
(六)教科書在教學中的應用
教師正確使用教科書應做到:
第一,認真鉆研和深刻理解教科書中各章、節、目之間,各篇范文之間的聯系,從整體上掌握教科書的框架、脈絡、知識、技能體系,并且通過教學,使學生也要理解和大體掌握。
第二,透徹理解教科書中每個章節的內容,備課中圍繞教學重點、難點、關鍵設計教學過程,設法調動一切教學手段,把重點和難點化為學生可以接受的信息。
第三,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科書,包括有關圖表、附錄都應當重視。教師的講授應以教科書為基本依據,不脫離教科書,但又不應照本宣科。
第四,由于最新的科學成果尚未在教科書中及時得到反映,教師還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知識基礎等實際情況,靈活引進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為學生能理解的有關學科的新知識。
第五,能結合本地區的需要,適當補充本民族、本地區鄉土教材。
第六,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當指導學生充分運用好教科書。
第三節 我國小學課程
一、小學階段課程的性質
小學階段的課程應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
二、我國現行小學課程設計
(一)我國小學課程設計的原則
1.高度的科學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統一
2.要以實現教育日的和學校培養目標為最終目的
3.要適合小學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
(二)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要達到的教育目標
第一,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初步養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認真負責、誠實、勤儉、勇敢、正直、合群、活潑向上等良好品德和個性品質,養成講文明、講禮貌、守紀律的行為習慣,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第二,具有閱讀.書寫、表達、計算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了解一些生活、自然、社會常識,初步具有基本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和自學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三,初步養成鍛煉身體和講究衛生的習慣,具有健康的身體。具有較廣泛的興趣和健康的愛美情趣。
第四,初步學會生活自理,會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三、我國小學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
(一)加強綜合性,突出課程的整體教育功能
(二)加強實踐性,突出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學習
(三)加強彈性,體現課程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