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護考知識點巧記
體溫 | |
正常值 | 口溫36.3~37.2℃,肛溫36.5~37.7℃,腋溫36.0~37.0℃。 新生兒>成人>老人。 女性月經前期和妊娠早期,體溫稍高。 一般清晨2~6時體溫最低,下午2~8時體溫最高,變化在0.5~1℃之間。 |
測量 方法 | 1.口腔:口表汞端置于舌下熱窩,測量3min。 2.腋下:汞端置于腋窩深處,測量10min。 3.直腸:緩入肛門3~4cm,3min。 |
異常 護理 | 1.體溫過高:低熱37.3~38.0℃;中度熱38.1~39.0℃;高熱39.1~41.0℃;超高熱41.0℃以上。超過39℃以上用冰袋敷頭部,超過39.5℃時用溫水或酒精擦浴。降溫30min測體溫。 2.體溫過低:35℃以下。 3.稽留熱:體溫39~40℃,24h波動范圍不超過1.0℃。常見于傷寒、肺炎球菌性肺炎等。 4.弛張熱:體溫在39℃以上,24h體溫差在1.0℃以上,最低仍高于正常。常見于敗血癥。 5.間歇熱:高溫與正常體溫交替出現,見于瘧疾。 |
格子二:呼吸
呼吸 | |
正常值 | 正常成人的呼吸頻率為16~20次/min。 |
測量 方法 | 護士在測量脈搏后,手仍保持診脈姿勢,以免病人緊張而影響測量結果。 |
異常 護理 | 呼吸增快:>24次/min。見于高熱、缺氧等病人。 呼吸緩慢:<10次/min。見于呼吸中樞受抑制疾病。 呼吸困難:吸氣性呼吸困難,見于上呼吸道梗阻;呼氣性呼吸困難,見于下呼吸道梗阻;混合性吸困難,見于肺部感染。 潮式呼吸:陳-施呼吸,見于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如腦炎、顱內壓增高。 間斷呼吸:畢奧呼吸,呼吸和呼吸暫停交替出現。 深度呼吸:庫斯莫呼吸,深而規則的大呼吸。見于尿毒癥、代謝性酸中毒病人。 蟬鳴樣呼吸:常見于喉頭水腫、痙攣或喉頭有異物等病人。 |
格子三:脈搏
脈搏 | |
正常值 | 60~100次/min |
異常 護理 | 1.速脈:脈率>100次/min。常見于發熱、甲亢、休克、大出血前期的病人。 2.緩脈:脈率<60次/min。常見于顱內壓增高、房室傳導阻滯、甲減等病人。 3.間歇脈:見于各種心臟病或洋地黃中毒病人等。 4.脈搏短絀:脈率<心率。見于房顫病人。 5.洪脈:常見于高熱、甲亢的病人。 6.絲脈:又稱細脈。脈搏細弱無力。常見于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等病人。 |
格子四:血壓
血壓 | |
正常值 | 收縮壓90~139mmHg,舒張壓60~89mmHg,脈壓30~40mmHg。 動脈血壓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高。一天中,清晨血壓一般最低,傍晚血壓最高。右上肢>左上肢。下肢>上肢。 |
測量 方法 | 測量部位:常用上肢肱動脈,如果一側肢體癱瘓,測量健側。血壓計“0”點應與心臟、肱動脈在同一水平位上。 |
異常 護理 | 1.脈壓變化 脈壓增大:見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主動脈硬化等病人; 脈壓減小:見于心包積液、縮窄性心包炎、主動脈瓣狹窄等病人。 2.袖帶過寬過緊,測得血壓偏低;袖帶過窄過松,測得血壓偏高。 3.“四定”部位、時間、體位、血壓計。 |
趣味數字:
1.高血壓: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
2.低血壓:血壓低于90/60~50mmHg。
3.測量血壓時,需在安靜狀態下,運動后需休息20~30min。
4.綁袖帶時,袖帶下線距肘窩2~3cm,松緊以放入1指為宜。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見2016《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速記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