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消化系統的兩個知識點
病因:由于嬰幼兒口腔解剖生理特點及食具消毒不嚴、口腔不衛生或由于各種疾病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可導致口炎的發生。鵝口瘡又稱雪口病,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見于新生兒和營養不良、腹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或激素患兒;新生兒多由產道感染或使用不潔奶具、哺乳時乳頭不潔所致。皰疹性口腔炎由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所致。潰瘍性口腔炎主要由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感染引起,多見于嬰幼兒,常發生于急性感染、長期腹瀉等抵抗力下降時,口腔不潔有利于細菌繁殖而致病。
臨床表現:
由于嬰幼兒口腔解剖生理特點及食具消毒不嚴、口腔不衛生或由于各種疾病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可導致口炎的發生。鵝口瘡又稱雪口病,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見于新生兒和營養不良、腹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或激素患兒;新生兒多由產道感染或使用不潔奶具、哺乳時乳頭不潔所致。皰疹性口腔炎由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所致。潰瘍性口腔炎主要由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感染引起,多見于嬰幼兒。
(一)鵝口瘡
本病特征是口腔黏膜表面出現白色乳凝塊樣物,初呈點狀或小片狀,可逐漸融合成大片,不宜擦去,強行擦拭剝離后局部黏膜潮紅、可有滲血。患處不痛,不流涎,不影響進食。一般無全身癥狀,重癥時整個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蓋,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頭、食管、氣管、肺等處,出現拒食、吞咽困難等。
(二)皰疹性口腔炎
多見于1~3歲嬰幼兒,全年可發病,傳染性強,可在托幼機構發生小流行。起病時發熱,體溫可達38~40℃,牙齦、舌、唇、頰黏膜等處出現散在或成簇的小皰疹,水皰迅速破潰后形成淺潰瘍,上面覆蓋黃白色纖維素性滲出物,有時累及上顎及咽部。口角及唇周皮膚亦常發生皰疹。局部疼痛,出現流涎、煩躁、拒食,頜下淋巴結常腫大。體溫在3~5天后恢復正常,病程1~2周。本病應與由柯薩奇病毒引起的皰疹性咽峽炎鑒別。后者常發生于夏秋季,皰疹主要在咽部和軟腭,不累及牙齦和頰黏膜,頜下淋巴結不腫大。
(三)潰瘍性口腔炎
初起時口腔黏膜充血、水腫,繼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爛面或淺潰瘍,散在或融合成片,表面有纖維性炎性滲出物形成的灰白色假膜,易拭去,但遺留溢血的創面。全身表現為患兒哭鬧、煩躁、拒食、流涎,常有發熱,體溫可達39~40℃,頜下淋巴結腫大。
常發生于急性感染、長期腹瀉等抵抗力下降時,口腔不潔有利于細菌繁殖而致病。
篇二:消化性潰瘍病人的護理: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即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由于潰瘍的形成與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故稱為消化性潰瘍。臨床上十二指腸潰瘍較胃潰瘍為多見。十二指腸潰瘍可見于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居多,胃潰瘍的發病年齡較遲,平均晚10年。
(一)病因
消化性潰瘍的病因較為復雜,研究表明,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分泌過多、胃黏膜保護作用減弱等因素有關。概括起來,是胃、十二指腸局部黏膜損害因素和黏膜保護因素之間失去平衡所致,這是潰瘍發生的基本原理。
(二)臨床表現
消化性潰瘍病程以慢性病程、周期性發作、節律性上腹痛為特點,一般春秋季節易發作,容易復發,其發作常與不良精神刺激、情緒波動、飲食失調等情況有關。
(三)輔助檢查
(四)治療原則
治療目的在于消除病因,緩解疼痛,促進潰瘍愈合,減少復發、避免并發癥的發生。
(五)護理問題
1.疼痛 與消化道黏膜潰瘍有關
2.營養不良:低于機體需要量與腹痛導致攝入量減少、消化吸收障礙有關
3.特定知識缺乏:缺乏潰瘍病防治的知識
4.焦慮 與疼痛、癥狀反復出現、病程遷延不愈有關
5.潛在并發癥:上消化道出血、胃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