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理解與表達題型常見困惑解答
做言語理解與表達的題目也是一樣的道理,在初學系統方法、運用還不夠熟練的時候,一定要堅持下去,千萬不能中途放棄。只要真正理解、掌握了所應學習的內容,就一定能對做題的速度和準確率都有顯著的提升。
二、為什么我學中文類專業/做文字工作的,做題正確率卻不高?
作為中文類專業畢業或從事文字相關工作(如新聞記者)的考生,其文字基礎是毋庸置疑的,肯定要比一般的考生高很多。但是為什么做題的時候還是會出現困難呢?
其實這就在于標準化考試與一般文字學習或工作的不同。一般的文字學習或工作,會有效鍛煉我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表達能力。這種能力是在標準化考試做題中的基礎,但不是全部。標準化考試不僅要能夠了解所給材料當中語言文字的含義和用法,還要準確理解考題的提問方式。如我們所熟悉的主觀型題目與細節型題目,其做題時的思路和著眼點便有著明顯的不同,經常有考生在做題時沒有注意到問法,從而陷入了錯誤的思路之中。
例:聽莫扎特的音樂能夠提高智商,這被稱為“莫扎特效應”。無論“莫扎特效應”有無這樣的神奇效果,音樂在陶冶情操、撫慰心靈上的作用正在逐步顯現出來。人類離不開音樂也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暫時隱去提問方式)
A.作者認同“莫扎特效應”
B.作者認為音樂能提高智商
C.看不出作者是否認同“莫扎特效應”
D.音樂在大腦的開發方面起關鍵作用
解析:如果我們不看提問方式,只看四個選項,你想選哪一個呢?我們看到這個文段,經過分析可以知道作者主要談論的是音樂對人類的積極意義。但觀察選項發現,能接近這一分析的是B和D選項,可是顯然都過于絕對,咱們不敢選。作者雖然認同音樂對人類的意義,但對于“莫扎特效應”的神奇效果并沒有給出明確的態度,A選項也不敢選。但C選項顯然不是本文段的中心內容。有的考生進行了這樣一番分析之后,就糾結了。但實際上,如果我們把提問方式補上:“通過這段話,可以知道的是”,那么我們就明白了,這是一個細節型的題目,我們要做的是判斷每個選項的說法是否正確即可,而不需要糾結于這個文段的中心內容是什么。
因此,光有言語基礎不夠,對于筆試這樣的標準化考試,還要注意抓住出題人的意圖,才能又快又準地做好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