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理解題型常見困惑解答
例:聽莫扎特的音樂能夠提高智商,這被稱為“莫扎特效應”。無論“莫扎特效應”有無這樣的神奇效果,音樂在陶冶情操、撫慰心靈上的作用正在逐步顯現出來。人類離不開音樂也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暫時隱去提問方式)
A.作者認同“莫扎特效應”
B.作者認為音樂能提高智商
C.看不出作者是否認同“莫扎特效應”
D.音樂在大腦的開發方面起關鍵作用
解析:如果我們不看提問方式,只看四個選項,你想選哪一個呢?我們看到這個文段,經過分析可以知道作者主要談論的是音樂對人類的積極意義。但觀察選項發現,能接近這一分析的是B和D選項,可是顯然都過于絕對,咱們不敢選。作者雖然認同音樂對人類的意義,但對于“莫扎特效應”的神奇效果并沒有給出明確的態度,A選項也不敢選。但C選項顯然不是本文段的中心內容。有的考生進行了這樣一番分析之后,就糾結了。但實際上,如果我們把提問方式補上:“通過這段話,可以知道的是”,那么我們就明白了,這是一個細節型的題目,我們要做的是判斷每個選項的說法是否正確即可,而不需要糾結于這個文段的中心內容是什么。
二、我現在這些分析方法沒學會,準確率還沒有原來高了,怎么辦啊?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不少考生常會產生這樣的困惑:以前憑語感做題感覺做起來還挺輕松的,可是學習了教材或參加了培訓之后,反而覺得越來越糾結,做題的速度明顯降低了,準確率卻還不高。
其實問出這個問題的考生正處于這樣一個學習階段,就是初步接觸了方法、但又還沒有熟練掌握的時候。這就好像學武功:以前沒學招式的時候,拳腳亂舞多少也能抵擋一番,說不定還碰巧打中敵人的要害;開始學些正經的招式之后,不能亂舞了,拳腳受到了招式的束縛,可是在不夠熟練的情況下,又還沒那么大威力,恐怕還更容易被對方打敗。但這就說明正經學武功、練招式沒用嗎?顯然不是。關鍵就在于是否已經正確掌握了招式,能不能熟練地運用,最終發揮出它的威力。
做言語理解與表達的題目也是一樣的道理,在初學系統方法、運用還不夠熟練的時候,一定要堅持下去,千萬不能中途放棄。只要真正理解、掌握了所應學習的內容,就一定能對做題的速度和準確率都有顯著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