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行測例題分析
公務員行測例題:
A.某廠訓練的熟練工跳槽到其他廠家工作
B.工廠的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允許范圍內的噪音對周邊居民的生活有影響
C.甲廠生產的品牌電腦非常暢銷,乙廠也盜用該品牌進行銷售
D.鄰居甲家養護良好的草坪花木常常使得習慣早起的乙神清氣爽
考生錯誤分析:
選B。定義中的要點有:(1)付出和其應該獲得的利益之間存在不一致;(2)費用差別和收益差別沒有相應的彌補來源。
A項,“訓練的熟練工跳槽”對于原廠來說是付出和獲利間的不一致且無彌補來源,符合定義要點。
B項,不存在工廠的付出和獲利間的關系,不符合定義要點,當選。
C項,乙廠盜用甲廠的品牌進行生產銷售,而甲廠并沒有得到乙廠的補償。對于甲廠來說,存在付出和獲利間不一致的情形,符合定義要點。
D項,乙因甲家的草木神清氣爽,對于甲家來說則是付出和獲利間的不一致且無彌補來源,符合定義要點。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么說上面的那個解析是錯誤的。解答本題,首先要找準、找全定義中的要點:(1)個體或者組織的付出和其應該獲得的利益之間存在不一致;(2)費用差別和收益差別在社會上沒有相應的彌補來源。然后將各個選項與定義要點逐一對照、分析。
A、D兩項明顯符合定義要點,首先排除。然后看B項,工廠的噪音對周邊居民有影響,如果從工廠角度來講,確實不存在明顯的付出與獲利不一致的情形;但是如果從居民角度來看,居民付出了健康代價,卻沒有得到補償,居民付出和獲利間不一致且無彌補來源(因為噪音是在允許范圍內的),符合定義要點。再看C項,乙廠盜用甲廠的品牌進行生產銷售,這種行為本身屬于違法行為,甲可以通過法律訴訟獲得賠償,也就是說甲廠雖然付出和獲利不一致,但是有彌補來源,不符合定義要點,當選。
上述解析之所以錯誤,首先在于定義中的要點信息沒有找全,沒有明確認清主體(個體或者組織),最關鍵的是忽略了“在社會上”這個關鍵詞,即在社會上沒有相應的彌補來源。
正確的分析:
選C。定義中的要點有:(1)個體或者組織的付出和其應該獲得的利益之間存在不一致;(2)費用差別和收益差別在社會上沒有相應的彌補來源。
A項,“訓練的熟練工跳槽”對于原廠來說是付出和獲利間的不一致且無彌補來源,符合定義要點。
B項,“忍受工廠的噪音”對于周邊居民來說是付出和獲利間的不一致且無彌補來源,符合定義要點。
C項,乙廠盜用甲廠的品牌,屬于違法行為,甲廠可以依法要求乙廠就侵權行為進行賠償,不符合定義要點,當選。
D項,早起的乙因甲家的草木神清氣爽,對于甲家來說則是付出和獲利間的不一致且無彌補來源,符合定義要點。
公務員行測例題分析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