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言語理解正確率方法有什么?
提高言語理解正確率方法 |
怎么訓練孩子語言理解能力 |
言語理解與表達技巧 |
提高言語理解正確率方法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題目中的關聯詞,或者某些帶有感情的詞語斷定作者的感情色彩,進而選擇正確的答案。很多同學在做題時習慣性的加入自己的感情,這樣就容易選擇錯誤的答案。考試吧公務員考試網建議各位考生,做題時把握作者的感情色彩,有助于我們提高正確率。下面我們結合幾道例題來具體說明:
【例1】人文教育從表面上看,好像只是傳授文史哲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在現在的學科體制下,一切教育似乎都可以量化為客觀知識和能力,如英語等級考試。實際上人文教育是通過對文史哲的學習,通過對人類千百年積累下來的成果的吸納和認同,使學生有獨立的人格意識,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健全的判斷能力和價值取 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養和同情心,對個人、家庭、國家、天下有一種責任感,對人類的命運有一種擔待。
這段話表達的主要觀點是( )。
A.英語等級考試是為大眾所熟知的一種人文教育
B.人文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傳授文史哲方面的知識
C.在目前的學科體制下,人文教育可以量化為客觀知識和能力
D.人文教育的目的包括人性境界提升、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
解析:本題是一道主旨概括題。我們看到有一個明顯的關聯詞實際上,這是弱轉折,所以我們看實際上以后的內容就可以得出答案。有的同學會說,后面的內容太 多了,如果都看完并總結非常浪費時間,這時候不妨看看作者的感情色彩。實際上是弱轉折,轉折前后作者的感情是相反相對的。“實際上”以前的內容很容易總結,就是一切教育似乎都可以量化為客觀知識與能力,所以“實際上”以后的內容肯定是有的教育不可以量化為客觀知識與能力,所以B、D可以排除,A選項的內容和文章所述內容不一致,所以也可以排除,答案就是D選項。
【例2】中國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千方百計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和他們一樣的人,遺憾的是,他們成功了。
作者認為中國的家庭教育成功了嗎?( )
A.成功
B.不成功
C.對成功與不成功不置可否
D.無關緊要
解析:本題是一道態度觀點題。如果同學們從“他們成功了”得出答案,那么答案應該是A,但是我們很明顯的看到“遺憾的是”四個字,這就表明了作者的態度是認為他們不成功,因此答案是B。
【例3】對后現代文化有一種概括,就是:中心變成了邊緣,系統變成了斷裂,整體變成了碎片,深度變成了平面,價值變成了虛無。在后現代藝術中,復制取代了原創,操作取代了想象,破碎取代了整體,取代了作品。藝術性完成變成了模型的模型,模仿的模仿。
這段文字反應出作者對后現代文化的態度是()
A.欣然接受
B.不能接受
C.勉強接受
D.不可置否
解析:本題是一道態度觀點題。題目中沒有明顯的態度觀點。所以同學們就要換個思路,看看有沒有一些詞可以看出作者的態度觀點。我們看到了“邊緣”、“斷裂”、“碎片”、“破碎”等詞語,這些詞就表明作者的態度應該是不能接受的,所以答案選B。
返回目錄
怎么訓練孩子語言理解能力
1、從學說話開始為他分析物品
其實這個時候的孩子學習能力很強,好奇心很旺盛,如果家長愿意為他解說所有事物,比如物品的名稱、作用、顏色等等內容,無論最后他有沒有學會、有沒有聽懂,都是在刺激他大腦語言中樞的發展,提升他的理解能力,長期保持這個習慣,孩子在語言表達能力上也會比同齡人更好。
2、講故事
許多家庭都有給孩子講睡前故事的習慣,這是可以增進孩子理解能力的好方法,但是還有部分很聰明的家長,他們在自己講故事的時候會讓孩子認真聽,并要求他們把故事復述一遍,這也同時提升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組織能力,大家應該都知道學會某一個知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運用它。
3、讓孩子背歇后語、成語、古詩詞
一方面這是在開發孩子的記憶力,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在經典的熏陶下成長,或許有家長會疑問,孩子都無法理解他背的東西,即使背下來又有什么用呢?
曾經有網友說過自己從小背詩經、古詩詞,但并不理解其含義,可是當自己寫關于分離的作文時,“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卻自然浮現在他的腦海,孩子的作文能力就是這樣提高的。
返回目錄
言語理解與表達技巧
1.轉折之后要看,轉折之前可不看
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對,前后分句是一種轉折關系。前面分句說出一層意思,后面分句說出另外一層意思,是說話人所要表達的正意。
表示轉折關系的典型關聯詞是“雖然……但是……”。跟“雖然”作用相同的還有“盡管”、“雖說”、“固然”等;跟“但是”作用相同的還有“可是”、“不過”、“然而”、“卻”等。 “其實”、“事實上”、“實際上”、“只是”、“當然”等也表示轉折關系,為弱轉折。
在一個文段中,表示轉折關系的關聯詞之后通常出現主題句。因此,轉折之后要看,轉折之前可不看。
2.結論部分要看,結論之外可不看
一個分句說出原因,另一分句表示結果,這兩個分句是一種因果關系。
表示因果關系的典型關聯詞是“因為……所以……”。跟“因為”作用相同的有“由于”、“既然”;跟“所以”作用相同的有“因此”、“因而”、“可見”、“看來”、“那么”、“總之”、“故而”、“言而總之”、“綜上所述”、“概而言之”、“概而論之”等。
在一個文段中,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之后通常出現主題句。因此結論部分要看,結論之外可不看。
3.總述部分要看,分述部分可不看
行文脈絡指的是文章的結構,作者的寫作思路。一個文段有一定的行文脈絡,包括“總——分”、“分——總”、“總——分——總”等。總述的部分通常是文段的觀點或解決問題的.措施,也通常是文段的主題句。總述部分通常位于文段首句或末句,做題時我們需要把握首尾句原則。分述部分是為了證明或解釋總述部分的觀點或措施,不是重點所在,因此可不看。
4.解決問題要看,目的本身可不看
目的不重要,解決問題才是答案。引導目的的詞語有“為了”、“ 要想”、“ 想要”、“ 才”等。表示“解決問題”的詞語有“必須、需要、應該”等。需要注意的是,解決問題的措施往往是必要條件,解決問題的措施是重點。
5.文段觀點要看,舉例本身可不看
舉例的標志有“比如”、“正如”、“例如”、“以……為例”、“……是一個例證”。此外,故事、數據等均可為例證。
舉例是為了說明前后觀點,重點找前后觀點。例子本身不重要,閱讀時可省略。一般情況下,圍繞舉例的選項是命題人設置的陷阱,應排除不選。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