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備考優秀作文
參加高考的同學已經開始進入緊張的備考階段了,那么,高三學生如何在考場上寫出內容精彩的作文呢?高考作文能體現考生對語言文學的掌握和運用,體現考生的邏輯思維,體系架構。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高考備考優秀作文,歡迎閱讀。
高考備考優秀作文(精選篇1)
青瓷缸中戎戎水影,養的是水仙清麗;污泥塘里深深沼洼,養的是白蓮潔凈。倘若人品是哺育藝術的土壤,為何白蓮見不到泥土色,聞不見土壤氣?性情急徐固然可從字里行間略窺幾許,而人品一說,實難揣測。然而我們欣賞藝術,并非一定要讀作者生年,只要骨子里渴望開出一朵好花。
“詩歌只與詩人有關的想法是反詩歌的。”馬爾克斯如是說。尤其到了革命時,藝術的種子似乎滿戰場撒播。猶記得鏗鏘的《馬賽曲》響徹巴黎,《自由引導人民》的畫作擎起戰旗,然而法國國歌作曲詞者魯熱,不過是個上尉,甚至在戰爭的后程抵觸革命,像個懦夫一樣度完余生;畫家德拉克洛瓦倒是“法國革命的種子”,自信勇敢,連素描的筆觸都不愿收斂,作品的格調趣味驚人地一致,可性情人品確是云泥之別,可見藝術,從不是人品忠實的鏡子。然而我想,作品之所以得以流傳,必有其唯一的批判標準。肥沃的黑土,美麗的紅壤乃至貧瘠的黃泥,因為一致的追求,都能生長出哺育人性的大麥、稻谷與青稞。
作品的格調趣味未必與人品一致,卻一定與內心的追求吻合,國家危亡之時,懦夫魯熱的筆下也流淌出了“向前,向前,祖國的兒子!”這般的字眼,而在浩瀚的宇宙真理面前,好與人計較、抬杠的牛頓才俯首為真理海邊拾貝的孩子;法律的殿堂前,口吃敏感的毛姆滔滔不絕,語帶機鋒;書法的恣意中,好順手偷人字畫的米芾瀟灑揮毫,盡是大家之風。
因為追求了共同的自由、真理與美,作品才被稱為藝術,而追求,從來不由人品決定,忠實于內心的藝術家當然可以字如其人,言為心聲,而被生活的茍且壓彎了腰,被人性的陰暗絆住了腳,依然追求著正直與光明,不正是藝術最強烈痛苦的詩意嗎?
北大教授孔慶東近日發微博稱莫言常說的家境沒落、常日饑寒全是謊言,還附圖一張,上頭的小莫言穿著棉襖,虎頭虎腦,很是可愛。所以我們該要求藝術家什么呢?村上春樹說:“我們是一群日復一日真誠地制造虛構的人。”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人品很難達到一致,但我們可以在虛構中要求真誠,那是一顆熱忱地為人類共同的光明掙扎的心。莫言的村莊充滿了人性的殘酷與溫暖,既然有所收獲,便不必苛責作者的童年是否充滿謊言。誠如不必勸凡·高戒酒,讓魯迅戒煙,要知道他們都是腳踩在污泥之中,而把手伸向滿天星辰的人啊!我們自己都是這般口是心非,便只顧欣賞藝術,何苦糾纏于多變的人品。
藝術家一生都在難以實現的格調與人品的一致中掙扎,而他們因為同樣高尚的追求覓得一致的歸途。
我雖然知道這條路難找也難走,但也愿南轅北轍。我希望有追求引路,讓我的文字、我的人品攜手并肩,一同前行。
那是不同人品,一致而永恒的歸途。
高考備考優秀作文(精選篇2)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飛翔在遼闊天空/就像穿行在無邊的曠野/擁有掙脫一切的力量……”心底里,偶爾會涌動起這樣的歌聲來,沙啞、憤怒、狂放。而我的身體卻依舊拘束于繁瑣日常事務中,只將“怒放”的聲音化為輕言細語,與身邊的家人朋友聊聊天,或是哼上幾句細柔的歌詞。
生命的本質是孤獨的。如果將人生看作一次行旅,在最初出發時,我們常常輕狂自信,以為自己可以無拘無束、輕舞飛揚,乘坐最快的航行器,領略最多最美的
風景;待到行至中途,幾乎無可避免,要經歷各種頓挫,從理想的破滅到情愛友誼的背叛,或是親人的離別、同行者的分道,終有一日,你會猛然發現,自己是置身 于荒蠻無邊的沙漠之中,前路渺茫,難以辨清哪里才是該去的方向,身上不知何時已背負重重壓力、種種責任,疲憊不堪,卻已欲退而不能。
這樣的時候,該怎么辦?“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究竟只是一種消極逃避。逃不掉的人們,有時會任由迷惘與焦慮的情緒蔓延侵襲,甚至不堪重負,寧愿身體的自戕換取精神的自由解脫。于是,我們的時代,才有那么多抑郁癥與自殺的消息,從四面八方傳來。
盧梭說:“人人生而自由,但又在無所不在的枷鎖之中。”米蘭·昆德拉則提醒我們“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重”而是“輕”。如此想來,每一個人原本 就是“戴著鐐銬的舞蹈者”。束縛我們的,或是名與利,或是理想與責任。是在枷鎖中日漸僵化,還是保有靈魂的快樂自由,取決于我們自己的修煉和選擇。
我認識一位罕見病患兒的媽媽。與人們想象的相反,在最初的絕望過后,她已很少愁眉苦臉,因為生活已化為一件件具體繁忙的事務,不幸與艱難見得多了,讓她更懂得珍惜那一點一滴的收獲與快樂。
人生行旅該有很多風景。如果其間有漫漫長路須在沙漠中穿行,一樣可以有幕天席地的快樂與放浪形骸的自在。不必汲汲追問命運的不公正安排,不必因負擔與 束縛而計較生命的自由與不自由。惟其身經沙漠,才懂得與人相處,也才懂得自由的可貴;惟其受困枷鎖,生命的怒放才有真正的重量。
高考備考優秀作文(精選篇3)
讀書,是中國人自古以來不容否認的大事。
首先要有空間。好是在專門的書房,書房不求大,但求有一張寬敞的書桌,一排頂到天花板的書架。然而,苦于房價居高等顯而易見的理由,當今中國家庭少有專門的書房,哪怕中產者有多余的房間,也寧可裝修成影音室。
其次要有儀式感。上香叩拜沐浴更衣,自是延續至今的風俗。“葛優躺”在沙發上亂翻書,在很多人眼里是不算讀書的。子曰,敬神如神在,每一個書生都要想象背后有一把先生的鞭子伺候,不正襟危坐、挺直腰桿,就是辱沒先人。
再次要有選擇。高考前翻幾本武俠玄幻小說,會被視為不務正業;大學圖書館里不攤開幾本“考研”“公考”習題,就好像對不住同學們拼搏未來的肅穆。選擇書還要看場合,在咖啡館里撩妹,擺本米蘭·昆德拉或是村上春樹已經過時了,好請出奈保爾和帕慕克加持。
對書的崇拜浸__許久,以至于書成了一種象征物。所謂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無非是人們書崇拜的全方位表達。世上哪有那么多書可讀?人生豈能只憑讀書度日?
因為讀書茲事體大,所以生發出各類想象。書不僅用于傳播知識和信息,還有教化人心的絕妙功效。除了一介武夫秦始皇,歷朝皇帝老兒多愛書,有了書才有了統治,有了對異端理直氣壯的驅逐法條。在這里,書染上了濃厚的比喻色彩。要我說,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所思所想,都要端著本厚厚的字典查一查、翻一翻,考證個源源本本,這人生過得未免也太無趣些了!
書崇拜究竟引領文明進步,還是一條封閉、丑惡的裹腳布,是一個不得不考量的問題。書固然可以是文化的載體,也可能是文明的絆腳石。就在天朝上國的冬烘先生們還糾結于古今之辯時,歐美人輕而易舉地用堅船利炮撞開了腐朽的關門。百無一用是書生,恰恰是對書本大的諷刺。遇事第一反應就是書上怎么說的,也許討個聰明,也可能一頭碰壁。還是偉人說得好,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
目不識丁,難免被譏誚為粗俗;凡事只會翻書,則被責罵為書呆子。過度的書崇拜給文明留下了一道傷疤,那就是缺乏開天辟地的蠻性。太多的古人云、賢者說,不過是文明的累贅和堆積。很多人一輩子看了許多書卻寫不出一本書,就因為自我表達和創造的失語。把一切文明都歸結于書,是武斷和淺陋的。除了靜態的閱讀,人還有荷爾蒙,有路邊的野花,有天上劃過的流星,這些未必不比象形文字和羅馬字母更美好。
生而為人,要讀的書雖然不少,卻也沒有那么多。除了基本的倫理綱常、法條政令,把自己專業的書吃透,已經很不容易。尤其要警惕的是,把一切行為準則都比喻為“讀書”的三觀。很多問題不是由“書”來解決的,書也終究自我證實,一次又一次無力地從人與世事的較量中敗下陣來。端起來讀書,固然可愛;拋開書游戲,也不見得可恨與無知。
高考備考優秀作文(精選篇4)
適應了今日社會的繁華,忘記了往日社會的淳樸;經歷了今日社會的和平,丟失往日社會的簡單;體會了今日社會的競爭,缺失了往日社會的快樂。追求太多的完美,我是一個不完美的小孩,缺少一點點愛。
不完美的小孩,想要一個童年。我曾奢望去看一看游樂場,坐一次云霄飛車;我曾奢望看一看大海,觀一次潮起潮落;我也曾希望手里多一個棒棒糖,體會糖果給我的快樂;也曾希望多一個限量版的機器貓,雖然我不知道什么是機器貓,可是同桌告訴我,擁有他,可以擁有一個童年。我只想要一個童年。
不完美的小孩,一直很“完美”。媽媽一直告誡我,要我做一個完美的小孩。她說:你只有一直完美,才可以比其他人更優秀。是嗎?我雖然心有疑問,卻沒有問出為什么。所以我一直被各種補習班包圍,一直被各科習題環繞,一直拿著滿分的考卷。媽媽沒有問過我累不累,她心中的我一直很完美。也許我真的很完美。
不完美的小孩,還是不完美。我以為我可以一直完美,一直拿著滿分的考卷,雖然九十八分沒什么,真的沒什么,我還是第一名。同桌剛剛過及格線而已,我比他多了好多分呢!我看見他媽媽獎勵他一個吻,真好,原來成績差也可以得到父母的愛。可是媽媽為什么打我?因為我沒有考一百分嗎?因為我不再完美了嗎?我真的不懂,大人的世界。
當時光不再飛逝,陽光不再閃耀,雨露不再甘甜,你能否給我一個擁抱?媽媽。我是一個不完美的小孩,缺少一點點不是因為完美才得到的愛。
高考備考優秀作文(精選篇5)
"公則生明",單單四字,意韻深遠。公正,不偏私地想問題、辦事情,則處理問題明智正確;反之,帶有主觀色彩,便不能公正無私地認識和處理問題。而人往往受主觀影響,難以對事物做出正確深刻的認識,所以要做到"公則生明"并非易事。
人們首先得克服感情上的親疏遠近才能客觀地認識事物。《韓非子》中一則寓言日:宋國一富人,一日大雨把他家墻淋壞了,他兒子認為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竊,鄰家老人也如此認為,是夜,果然富人被竊。富人于是覺得他兒子很聰明,而懷疑鄰家老人為竊賊。可見,富人對被竊一事,完全受感情親疏所左右,自己的兒子、偏私地認為聰明,鄰翁卻是懷疑對象,這樣不客觀,很難認識到真相,或許,事情的真相恰恰相反也未可知。所以,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判斷,要想獲得正確的認識,必須理智客觀地分析研究事物,不帶一絲感情色彩。
歷覽古來圣賢人,無不在對事物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在處理事情上力求做到公正不偏私。
我們要向包拯學習,他公正廉潔,不包庇一切罪行。他的鍘刀上斬昏君,下斬黎民,只要是真相,就能在他面前閃光,只要有罪惡貪婪,一律逃不過他公正無私的眼睛,于是,才在青永遠攜刻著他的名字。
我們要向岳飛學習,他訓練的岳家軍,行軍迅猛,殺敵勇武,這與他的公正無私是分不開的,兒子岳云,犯軍規違紀按軍法處置,不因他是自己的兒子而有所偏頗,于是全軍上下,無人不服,元人不贊,因此,岳家軍才使金軍聞風喪膽,才使得北宋得以保全,岳飛的精神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不論是故去的古人,還是現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無私,才能在對事物的認識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對事物的處理上得到贊美。感情上的偏私只能陷人于不分青紅皂白,不辨是非之中,我們要堅決拒絕讓感情主宰理智。
"公則生明"這句話猶在耳邊回蕩,讓我們掘除感情的干擾,理智公正地在世為人吧!
高考備考優秀作文(精選篇6)
能讓人無所不知的萬能芯片,不知道是多少人的夢想。有了芯片,我們不用再為考試疲于奔命,不必再為“之乎者也”頭昏腦漲,也不用為天文地理絞盡腦汁,更不必....。.然而,有了智能芯片,就真的風光無限好么?
我們自以為大腦操縱著古今中外的一切有史記載的東西,卻在一個小小的智能芯片手里被玩弄,被操縱,于是,我們便像一條流水線上下來的“合格品”,被智能芯片放在手掌把玩,在芯片感嘆自己驚人的復制力后,我們被無情地拋進這個叫做社會的大市場里。我不禁出了一身冷:將來的我們除了不同的皮囊,剩下的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將不再是我,或者說,我們都將不是我們,總之,我們是安裝上同一主機的傀儡,對,是芯片的傀儡!“不!”我要疾呼,“不要做芯片的傀儡!”
向芯片說“不”!有了芯片,我們便失去了求索的意義。周國平曾說:“尋求生命的意義,所貴者不在于意義本身,而在尋求,意義就寓于尋求的過程之中。”可是,試想一下,倘若我們每個人都腹有詩書,最明顯的便是嘴上念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但求索的道路上卻無一人行走,或者就算是行走,那也是目光空洞,走到哪里都是流浪。
向芯片說“不”!有了芯片,我們便失去了獨有的思想。芯片的到來給我們省了不少力氣,就連思想這個問題,他都考慮到了。我們不會對事物有不同的見解,我們喪失了一項基本能力。如果把思維比作花,那滿世界都是一種花,是一片花海,像洶涌的浪潮,朝我們撲過來,吞噬我們心中殘存的思想,泯滅,消失。
如果當真那么有一天,我們有了一個萬能芯片,我想那不是全球的福音,而是人類即將泯滅的宣告。所以,朋友們,讓我們大聲呼喊,讓我們向芯片說“不”!
高考備考優秀作文(精選篇7)
一朵美艷無比的鮮花,可能會因為一點瑕疵而失去光澤;一鍋美味可口的飯菜,可能會因為一點雜質而失去美味;人生更是如此,可能因一些小的細節而失大。
做好細小的事,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善于觀察,重視細枝末節。偉大的英國科學家牛頓只因善于觀察身邊的事物,才會發現蘋果落地的秘密,從而為物理學創下三大定律的重要科學成就。達爾文也是如此,善于觀察每一種生物細微的動作和習慣,從中找出一定的規律,從而創造了偉大的“進化論”。細節在我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個人的成敗,是否在于細節呢?答案不言自明。
做好細小的事,需要我們有敏銳的眼光和細膩的心靈。一家公司招聘時,將一張廢紙丟在地上,來來往往的人只是從它上面踩過去或看一眼,并沒有什么動作。但有一位大學生,走過去撿起廢紙,扔進垃圾箱,結果這位大學生被錄取了。這家公司的老板看中的就是這位大學生細膩的心靈,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善于觀察,做好身邊的細小的事。一個人只有將小事做好,才有希望成大氣候。
做好細小的事,需要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并且有一顆持之以恒的心。一滴水的力量雖然弱小,但長年累月竟可以穿透石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這些都是細小的事物,卻有著巨大的力量,可見,細小的力量不可忽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人生要想成功,需要經過三種境界,其中第二個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說的是成大事者要經過不懈努力,就算衣帶寬人憔悴也無所謂,這就是一種持之以恒。螞蟻雖小,卻可以毀了整個大堤,這也是它們的堅持。所以,細節不是隨便說說的。重視細節,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也許,成敗就在于此。
沒有瑕疵的鮮花才是最美的,沒有任何雜質的飯菜才是最可口的,沒有因細節而失誤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所以細節決定成敗。不要讓細節成為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多注意細節,你會離成功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