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育的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最能體現考生對語言文學的掌握和運用,體現考生的邏輯思維,體系架構。因此優秀的作文不僅能讓判卷老師眼前一亮,還能讓自己得高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關教育的高考作文,歡迎閱讀!
有關教育的高考作文(篇1)
中國的教育總能用死板來形容。
為什么說是死板呢?
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在中國教育制度的實施中來尋找答案。
從古時科舉到近代應試教育再到現在的素質教育,中國的教育制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化,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卻是一成不變的,都是一紙定人生。
古時的八股文,形式固定,內容僵硬,造出來的一批一批的所謂的人才,其實都是書呆子。仿佛這是自古天成的一樣,中國的教育無論如何風風火火的改革,都只能造出紙上的皇帝,沒有一點實際才干!可悲的中國教育…
再來說中國近代的應試教育,這是古科舉發展到現代的輝煌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的所有國民都在靈魂深處烙下了應試教育;這個時期,所有的國民都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練就了一身的非凡本領。這一身非凡的本領是什么呢?是用一刻鐘背下一本書,是千千萬萬份試題只有一個答案,是無論什么知識都是死記硬背,從來不會去消化,只是單一的儲存在腦中;天下萬般事,唯有老師的指令是真理,即使老師是錯的,大家都還是惟命是從。從來不會去思考什么對與錯,只是一味的接受。
在這種教育制度下,即使你有再出眾的才華,也只能被這種教育將才華點點抹平,讓你成為一個大眾化的人。
應試教育影響了很多代人,直到現在應試教育的概念都還在人門腦中安家,真是根深蒂固在我們的靈魂深處。
接下來談的是素質教育。何為素質?以培養學生德、志、體、美、勞為重點,全面發展學生潛能,以實踐與理論并重的理念來指導教育學生。這概念說得美侖美奐,但實際呢?
在學生中最流行這樣一句話,‘減負課本少,教輔資料多。減負不減重,背上大山多。嘴上說素質,筆下是應試。’這句話真是形象啊!
應試教育,學生負擔過重,到了素質教育,就馬上提出“減負”這個概念。剛開始,學生們還歡喜了一陣,可到后來,大家卻發現減負其實是形勢上的減,實際是在加大我們的負擔。課本上的知識變少了,課本變薄了,但是我們卻高興不起來。因為老師要求買的資料越來越多,課桌里早已被書塞滿了,課桌上仍是山一般高的資料。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減負嗎?
素質教育到底是何種教育啊?有人說這是變了稱號的應試教育,對啊,打從一開始那些個教育專家就在那兒掛羊頭賣狗肉,說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們簡直把我們當猴耍。
我們這一代人,科舉早已離我們遠去,所以我們無法知道科舉到底怎么樣,但是我們卻是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的一批先者,我們明白中國的教育制度。
在這個所謂的精英云集的時代,國家提出教育革新,教育多元化,于是便引進了所謂的精英人才教育,在這些這樣那樣的教育背后,其實還不是那一紙定人生。
我們還是學生,看著中國的教育之路,雖不如那些老師學者看得透徹明了,但我們作為中國教育的一份子,也深為自己的前途擔憂。學海路一走就是十七、八年,人生的四分之一都用在了學習上,學習先賢圣明,學習科學計算,為人生后面的四分之三打基礎。
但中國的教育現狀著實讓我們心憂。我們需要的是一條出路,是一種能走向成功的教育模式,不是這個時代下教育的犧牲品。
有關教育的高考作文(篇2)
早在隋朝就推行了科舉考試,廣納人才為國效勞。可是到了明代以八股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為僵化模式,特別到了晚清時成了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雖然現在廢除了科舉,但我們傳統的應試教育不也一樣嗎?
八股文,破題,承題都有規定好的條條框框,根本就沒有創造性,現在的作文也有字數、扣題、文體的一些硬性規定;回首過去,孔乙己由于時代的局限,在八股取仕的考場上名落孫山,成為人們嘲諷的對象,就連蒲松齡,戴震這樣名垂于世的文學家、哲學家都未能考取進土;面對現在是一張考卷定成敗的時代,有的人才可能因故會發揮不出來,成了漏網之魚。國家因此少了許多有為之士;有些即使考上了,也是墨守成規,缺乏創新精神。
在這知識的時代里,要知道創新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所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可是應試教育卻緊緊束縛了我們的創造性,作文成了新八股,學習靠記硬背,如此的教育,還能促進社會的進步嗎?
當我們看到日本人也能拿幾個諾貝爾獎時,我們這個泱泱大國就不汗顏嗎?就算是汗顏,恐怕中國再過幾十年也不會有諾貝爾獎得主吧!制度一日期不改,素質教育就一日不能落到實處,中國的教育顯然不能再墨守“三日考場”觀念要更新,體制要改革,從根本上革除應試弊端,改變高考指揮棒效應。
可是,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喊了多少年了,但結果怎么樣?
正如人們所說的那樣:“素質教育”喊得驚天動地,應試教育搞得扎扎實實,或者打著“素質教育”的幌子,肆無忌憚地搞“應試教育”這由上而下的改革誰在進行呢/聽著中國先后喊出了素質教育和人文教育面對一疊疊的試卷,才知道什么叫“可望而不可及”,這究竟是為什么?原來有的學校因為實行“素質教育”學生成績,升學率,優秀率一落千丈。怎樣才能即沒有應試的弊端,又不會影響升學率,優秀率呢?
在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的高三學生李林子在《實行素質教育不妨來一個雙軌制》提出:建立一套與現行教育休系并列的另一套素質教育體系,實行雙軌制。讓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相互競爭,并由市場(學生、拓生單位)調節,提高教育質量。
我也希望中國能實行雙軌制,也希望“應試教育”能與其弊端來個漂亮的“吻別”!
有關教育的高考作文(篇3)
如今已是網絡時代,大多數的人都依賴網絡,孩子們都沉迷于電子游戲,不顧學習,因為一些電子產品耽誤了學習。
一些孩子的成績逐漸下降,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一回到家就會拿起手機打游戲連飯都不吃,作業也不寫。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按時完成,甚至還會把手機偷著帶到學校。家長對這種事情不滿,可現在的孩子脾氣又很大,不敢管得太嚴,有些孩子是留守兒童,家長不在身邊,就會讓爺爺奶奶幫忙管教,可是孩子哪能聽爺爺奶奶的話,反而更無法無天。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家長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可有些家長太過于溺愛孩子,一點活也不讓孩子干,說是只要讓孩子管好怎么學習就行了,讀書才是重要的。可我一點也不贊成,因為現在對孩子來說學習很重要,可是適當的干一些事情也是鍛煉孩子,不能只顧學習其他什么都不會做,這對于自己沒有任何幫助。
現在的家庭基本上只有一兩個孩子,也比較溺愛他們,孩子更顯得嬌氣,有一次我在廣場上看見一個小男孩摔了一跤,他并沒有立即爬起來,而是趴在地上哭,直到大人看到去,把小孩扶起來打打身上的灰塵,抱著哄哄才停止哭泣。如果是以前的小孩子發生這種事情的第一反應就是自己爬起來,打打身上的灰塵繼續玩自己的,讓人看起來覺得這個小孩很堅強,也要讓家長多給孩子講一些關于他們那個年代的事情,讓現在的小孩也知道接下來應該怎樣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在我的家庭里,爸爸媽媽從來都不溺愛我。有時候我會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當爸爸媽媽外出打工的時候,我不會像其他孩子一樣沉迷在手機當中,還是做我應該做的事情,在家里我也很聽話,爸爸媽媽有時也會給我講一些關于學習方面的事情,還有怎樣努力,考上一個好的學校。還說只有學習好,長大后才好找工作,會有很好的收入。不好好學習就會像我們這樣累死累活的干活,還要聽老板的嘮叨,一定要好好學習,就不會像爸爸媽媽這樣,不要只有到長大后才后悔。
家庭教育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會讓孩子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正確的家庭教育會讓孩子在今后更好地融入社會,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有關教育的高考作文(篇4)
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僅只體現在孩子的學習情況上,也在道德品質,日常行為習慣上得到體現。有溫暖的家庭是學生認為人生重要的事就是家庭重要性的表現。四,八年級學生把父母都作為崇敬的榜樣,也是以體現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應該更加重視且完善家庭教育。
重視家庭教育,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家庭的重要性,要營造一個有溫暖的家,創造一個溫馨,充滿愛與幸福的環境。
調查顯示“有溫暖的家”排在學生認為人生重要事情的首位,體現出家的.作用,從古到今,很多文人墨客寫詩作文時也總是要表達出自己對故鄉,對家的思念之情,有李商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思念,也有杜甫在國破家亡時的一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所以家一直都是我們重要的東西,我們一直都對這個避風港,這個溫暖的地方充斥著感情。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先營造一個溫暖的家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重視家庭教育還在于父母不斷努力,在家中樹立良好的榜樣,成為孩子的崇敬對象。
從四年級到八年級,學生心中崇敬的人都是父母,而第二第三位卻受到改變。父母整日與孩子朝夕相處,容易影響孩子,所以家長應當給孩子樹立好的積極向上的榜樣,對孩子認識世界,改變三觀起到積極作用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孟母三遷只為了讓孟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氛圍,由于孩子不斷成長,心智成熟,對崇敬對象也開始有了變化,難免誤入歧途,所以家長要有引導作用,重視家庭教育。
重視家庭教育不能單單只看分數,也應該重視學生身體,心里等方面。
學生認為家長重視的是成績,說明家庭教育還沒有完善。道德素養,日常行為也應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道德的人,學習再好也終將受到社會排擠,所以在重視成績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做人,完善家庭教育。
重視家庭教育,首先要重視家庭,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也要不斷上進,樹立好榜樣,全面培養孩子也要關心孩子,不斷提升家庭教育。
有關教育的高考作文(篇5)
名牌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的象征,當今時代,誰培育和擁有名牌,誰就擁有了巨額財富和無形資產,誰就搶占了行業的制高點。名牌就是質量,名牌就是效益,名牌就是競爭力,名牌就是生命力。得名牌者得天下,已成為人們不爭的實事。隨著中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品牌創新、教育科學發展觀、打造和實施教育名牌戰略已成為教育管理者共同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名牌的戰略意義日見凸顯,它是一只無形的手臂,支撐起了教育的一片藍天。
這是一個自主創新的時代,更是一個需要名牌并產生名牌的時代。筆者認為:中國學校正值打造品牌的最佳時機。長期以來,“只見星星,不見月亮”,只見數量,不見質量,曾一度困擾著中國教育的發展,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教育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隨著中國教育的飛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的競爭已經由簡單的量的競爭轉變為質的競爭,已經實現由肢體型學校向頭腦型學校過度。作為頭腦型學校的發展,就一定得有自己豐富的內涵。在當前教育資源高度趨同、教育供求開始逆轉的情況下,品牌是學校成功的最大法寶!一所學校,不論它有多么悠久的歷史,不論它有多么精深的文化積淀,也不論它的規模有多么的宏大,但是如果沒有自己的辦學特色,沒有在長期辦學實踐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積淀和辦學模式,那么只不過是"山高無水,水深無龍"而已。國家十一五教育規劃中更加重視教育的發展,中國已進入教育的大眾化時代。從一定程度上講,中國教育開始實現機制的戰略性轉移,形成了教育辦學的多元化格局。特別是公助民辦,個人辦學等形式的應運而生,使中國教育展現出了百花齊放的嶄新局面,中國教育的發展也昂首跨入了教育的大眾化時代。
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是觀念的大轉變,人們在滿足了物質生活需要的同時,精神上的焦渴也凸顯了出來,特別是能讓子女享受優質教育的渴求,已作為天下父母優先考慮的頭等大事。“知識改變命運,技術決定人生”已成為天下父母的共識,每個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剛出生就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于是對教育開始挑剔,在對子女教育的選擇上,視野轉向了辦學質量比較高的學校,特別是那些具有一定的資質,能實現孩子全面發展的品牌學校。一時間,打造品牌,名牌戰略,品牌得寵,充斥整個中國教育的市場。然而何為品牌,如何打造名牌?筆者有自己的拙見:品牌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和歷史的必然,它有公益性和產業屬性的雙重特點,它是一種客觀的社會現象,在這種社會現象里,它又是一把雙刃劍,有它的兩面性(反面性和正面性),我們打造教育的品牌就是要把它的正面性挖掘出來,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品牌有點經濟學的味道,帶有市場化行為。說它有市場化行為,就是說打造教育品牌不但要借鑒企業管理模式和商業活動手段,更要借鑒媒體活動和媒體運作手段。學校品牌戰略,是一種教育產業化戰略,它的核心是教育的產業化競爭,其核心的競爭力就是育人成果,這種育人的成果不單是指升學率的指數,還設計到教育品牌的核心即教育價值觀問題。筆者認為:學校所有的一切建設和追求都是服務于教育價值觀這個核心和靈魂的。育人或者說培養什么樣的人,是學校的基本職能,它應該是教育品牌根本的標識。但是育人又是一個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和長期性的評量工作,很難在短期內實施考量。所以教育部門考評學校最直接最方便的評價就是辦學條件和升學率。一些名牌學校,只所以稱之為名校,他們不僅注重教學的質量,更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筆者20__年到江蘇泰興市的洋思中學參觀學習,感受頗深,洋思中學是一所曾經被稱作“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師資”、“三流的學生”的農村聯辦初中,先進的辦學模式,良好的育人觀,使天下學子紛至沓來,洋思中學也一躍成為全國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幟(“全國十所薄弱學校變為名校”之一)。洋思中學不但追求的是教學的質量,更重要的是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著眼于均衡發展,著眼于學生的應“世”能力的培養,因此贏得了社會和家長的一致好評。所以我們說名牌學校應該是那些能培養出有好的品德習慣、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有較為寬闊的知識面、有濃厚學習興趣以及有積極的,比較靈活的思維能力、工作能力、活動能力,同時性格開朗、能與人合作的學生的學校。
學校品牌就是質量加特色,品牌經過不斷的錘煉便形成了自己辦學的獨有模式或獨特的風范進而鑄成名牌。名牌叫起來響當當,辦學的社會效益好,群眾信得過,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這樣的學校里就讀。當然,推崇名牌,宣傳名牌并不是完全唯名牌。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到名牌學校里就讀,由于政策或生活水平的制約,許多家庭對名牌學校也只是望校興嘆。所以加強教育改革,發展名牌戰略,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教育,是中國教育發展的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著眼于這個目標,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努力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品牌。
我們講,打好名牌戰,首先要有品牌意識,這是創名牌的基礎,現階段我們必須樹立"名牌就是資產,名牌就是效益"的觀念,把實施名牌戰略,打造教育精品當作加強教育發展的一項系統工程,政府要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教育主管部門領導,要有名牌戰略思想,盡快培育一批有較強帶動能力的教育名牌群體,發展好,培養好,宣傳好,利用好,保護好,帶動好,努力在全社會形成輿論氛圍,讓一個個名牌冒出來,讓一個個名牌亮起來,形成強大群體并不斷發展壯大,要堅持走學習與創新相結合的發展之路,竭力打造出自己的教育模式,使其“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名牌靠宣傳,但必須有優質的教育教學質量,名牌靠創造,但創造必須堅守內涵,這是打造名牌的真諦。
有關教育的高考作文(篇6)
教育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中國這幾年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然而卻又一直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束縛。
這不是一件小事,它所決定的不只是一種教育模式,它關系到中國教育理念的落實,牽涉到中國未來的發展狀況,同時也將影響好幾代人的態度和未來工作的取向。中國提出“素質教育“,這很好,但現在又存在只提出不落實的矛盾。小學,中學,,中學到大學,甚至于碩士到博士,哪一個不是要爬上堆滿試卷的階梯上去的。
素質教育很好很優秀,它可以提高學習者的實踐能力,從根本上真正體現教育理念的意義,真正落實的教育的本質中去,從而真正提高中國的整體素質水平,促進文化素質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從另一角度看來,應試教育就存在缺乏實際操作能力等的缺點,不是說絕對,而是從相比之下它確實比素質教育要差得多。現在出現的許多“高分低能”和“高分低素質”就是該觀點的一個很好的表現。
教育在另一方面存在的不足是其不穩定性。今年說要選科考試,明年要文理分科,后年要全科統考,再后年又不知道要改個什么“為推進教育的全面發展”而設的新制度。——再次申明:教育是一個嚴肅的問題。教育不容許作為學生的我們草率等待,而作為學生的我們也不容許任何人把我們的學習當作兒戲。既然無法協調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矛盾,在教育上負責的機構就應當對我們有所當當,我們不是教育機構的試驗品,我們不愿做教育試驗的廢渣。今年的教育制度是“推進”、是“改善”、是“完美”,那前年的學生是不是白學了。我們不是一味摒棄教育制度的不斷改善和其結構的不斷調整,教育的完善也是作為公民的我們所追求的目標之一。但教育改革的每一步都應當深思熟慮,都應當顧全大局,都應當有發展的遠近,不要動不動就說改。
相信我的觀點也是不少同齡人的共鳴,我的觀點也有不足之處。但只希望每一個人都共同努力,不斷推進教育的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