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學知識點及公式大全
高中化學的知識點比較多,很廣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高考化學知識點及公式,僅供參考。
高考化學重要知識點
一、氧化還原相關概念和應用
(1)借用熟悉的H2還原CuO來認識5對相應概念。
(2)氧化性、還原性的相互比較。
(3)氧化還原方程式的書寫及配平。
(4)同種元素變價的氧化還原反應(歧化、歸中反應)。
(5)一些特殊價態的微粒如H、Cu、Cl、Fe、S2O32–的氧化還原反應。
(6)電化學中的氧化還原反應。
二、物質結構、元素周期表的認識
(1)主族元素的陰離子、陽離子、核外電子排布。
(2)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徑大小比較。
(3)電子式的正確書寫、化學鍵的形成過程、化學鍵、分子結構和晶體結構。
(4)能畫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草表,理解“位—構—性”。
三、熟悉阿伏加德羅常數NA常考查的微粒數止中固體、得失電子、中子數等內容。
四、熱化學方程式的正確表達(狀態、計量數、能量關系)。
五、離子的鑒別、離子共存
(1)離子因結合生成沉淀、氣體、難電離的弱電解質面不能大量共存。
(2)因相互發生氧化還原而不能大量共存。
(3)因雙水解、生成絡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
(4)弱酸的酸式酸根離子不能與強酸、強堿大量共存。
(5)題設中的其它條件:“酸堿性、顏色”等。
六、溶液濃度、離子濃度的比較及計算
(1)善用微粒的守恒判斷(電荷守衡、物料守衡、質子守衡)。
(2)電荷守恒中的多價態離子處理。
七、pH值的計算
(1)遵循定義(公式)規范自己的計算過程。
(2)理清題設所問的是“離子”還是“溶液”的濃度。
(3)酸過量或堿過量時pH的計算(酸時以H+濃度計算,堿時以OH–計算再換算)。
八、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平衡
(1)能計算反應速率、理解各物質計量數與反應速率的關系。
(2)理順“反應速率”的“改變”與“平衡移動”的“辯證關系”。
(3)遵循反應方程式規范自己的“化學平衡”相關計算過程。
(4)利用等效平衡”觀點來解題。
九、電化學
(1)能正確表明“原電池、電解池、電鍍池”及變形裝置的電極位置。
(2)能寫出各電極的電極反應方程式。
(3)了解常見離子的電化學放電順序。
(4)能準確利用“得失電子守恒”原則計算電化學中的定量關系。
十、鹽類的水解
(1)鹽類能發生水解的原因。
(2)不同類型之鹽類發生水解的后果(酸堿性、濃度大小等)。
(3)鹽類水解的應用或防止(膠體、水凈化、溶液制備)。
(4)對能發生水解的鹽類溶液加熱蒸干、灼燒的后果。
(5)能發生完全雙水解的離子反應方程式。
十一、C、N、O、S、Cl、P、Na、Mg、A1、Fe等元素的單質及化合物
(1)容易在無機推斷題中出現,注意上述元素的特征反應。
(2)注意N中的硝酸與物質的反應,其體現的酸性、氧化性“兩作為”是考查的的重點。
(3)有關Al的化合物中則熟悉其兩性反應(定性、定量關系)。
(4)有關Fe的化合物則理解Fe2+和Fe3+之間的轉化、Fe3+的強氧化性。
(5)物質間三角轉化關系。
十二、有機物的聚合及單體的推斷
(1)根據高分子的鏈節特點準確判斷加聚反應或縮聚反應歸屬。
(2)熟悉含C=C雙鍵物質的加聚反應或縮聚反應歸屬。
(3)熟悉含(—COOH、—OH)、(—COOH、—NH2)之間的縮聚反應。
十三、同分異構體的書寫
(1)請按官能團的位置異構、類別異構和條件限制異構順序一個不漏的找齊。
(2)本內容最應該做的是作答后,能主動進行一定的檢驗。
十四、有機物的燃燒
(1)能寫出有機物燃燒的通式。
(2)燃燒最可能獲得的是C和H關系。
十五、完成有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有機代表物的相互衍變,往往要求完成相互轉化的方程式。
(2)注意方程式中要求表示物質的結構簡式、表明反應條件、配平方程式。
十六、有機物化學推斷的解答(“乙烯輻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條線”)
(1)一般出現以醇為中心,酯為結尾的推斷關系,所以復習時就熟悉有關“醇”和“酯”的性質反應(包括一些含其他官能團的醇類和酯)。
(2)反應條件體現了有機化學的特點,請同學們回顧有機化學的一般條件,從中歸納相應信息,可作為一推斷有機反應的有利證據。
(3)從物質發生反應前后的官能差別,推導相關物質的結構。
十七、化學實驗裝置與基本操作
(1)常見物質的分離、提純和鑒別。
(2)常見氣體的制備方法。
(3)實驗設計和實驗評價。
十八、化學計算
(1)近年來,混合物的計算所占的比例很大(90%),務必熟悉有關混合物計算的一般方式(含討論的切入點),注意單位與計算的規范。
(2)回顧近幾次的綜合考試,感受“守恒法“在計算題中的暗示和具體計算時的優勢。
十九、化學計算中的巧妙方法小結
得失電子守恒法、元素守恒法、電荷守恒法、最終溶質法、極值法、假設驗證法等。
1、最簡式相同的有機物
1.CH:C2H2和C6H6
2.CH2:烯烴和環烷烴
3.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
4.CnH2nO:飽和一元醛(或飽和一元酮)與二倍于其碳原子數的飽和一元羧酸或酯;
5.炔烴(或二烯烴)與三倍于其碳原子數的苯及苯的同系物;舉一例:丙炔(C3H4)與丙苯(C9H12)
2、有機物之間的類別異構關系
1.分子組成符合CnH2n(n≥3)的類別異構體:烯烴和環烷烴;
2.分子組成符合CnH2n-2(n≥4)的類別異構體:炔烴和二烯烴;
3.分子組成符合CnH2n+2O(n≥3)的類別異構體:飽和一元醇和醚;
4.分子組成符合CnH2nO(n≥3)的類別異構體:飽和一元醛和酮;
5.分子組成符合CnH2nO2(n≥2)的類別異構體:飽和一元羧酸和酯;
6.分子組成符合CnH2n-6O(n≥7)的類別異構體:苯酚的同系物、芳香醇及芳香。
3、能發生取代反應的物質及反應條件
1.烷烴與鹵素單質:鹵素蒸汽、光照;
2.苯及苯的同系物:與①鹵素單質:Fe作催化劑;②濃硝酸:50~60℃水浴;濃硫酸作催化劑③濃硫酸:70~80℃水浴;共熱
3.鹵代烴水解:NaOH的水溶液;
4.醇與氫鹵酸的反應:新制的氫鹵酸、濃硫酸共熱
5.酯化反應:濃硫酸共熱
6.酯類的水解:無機酸或堿催化;
7.酚與濃溴水或濃硝酸
8.油酯皂化反應
9.(乙醇與濃硫酸在140℃時的脫水反應,事實上也是取代反應。)
4、能發生加成反應的物質
烯烴的加成:鹵素、H2、鹵化氫、水
炔烴的加成:鹵素、H2、鹵化氫、水
二烯烴的加成:鹵素、H2、鹵化氫、水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加成:H2、Cl2
苯乙烯的加成:H2、鹵化氫、水、鹵素單質
不飽和烴的衍生物的`加成:(包括鹵代烯烴、鹵代炔烴、烯醇、烯醛、烯酸、烯酸酯、烯酸鹽等)
含醛基的化合物的加成:H2、HCN等酮類物質的加成:H2
油酸、油酸鹽、油酸某酯、油(不飽和高級脂肪酸甘油酯)的加成。
5、能發生加聚反應的物質
烯烴、二烯烴、乙炔、苯乙烯、烯烴和二烯烴的衍生物。
6、能發生縮聚反應的物質
苯酚和甲醛:濃鹽酸作催化劑、水浴加熱
二元醇和二元羧酸等
7、能發生銀鏡反應的物質
凡是分子中有醛基(-CHO)的物質均能發生銀鏡反應。
1.所有的醛(R-CHO);
2.甲酸、甲酸鹽、甲酸某酯;
注:能和新制Cu(OH)2反應的--除以上物質外,還有酸性較強的酸(如甲酸、乙酸、丙酸、鹽酸、硫酸、氫氟酸等),發生中和反應。
8、能跟鈉反應放出H2的物質
(一)有機
1.醇(+K、Mg、Al);
2.有機羧酸;
3.酚(苯酚及同系物);
4.苯磺酸;
(二)無機
1.水及水溶液;
2.無機酸(弱氧化性酸);
3.NaHSO4
注:其中酚、羧酸能與NaOH反應;也能與Na2CO3反應;羧酸能與NaHCO3反應;醇鈉、酚鈉、羧酸鈉水溶液都因水解呈堿性。
高考必備化學方程式
常見氣體的制取和檢驗
⑴氧氣
制取原理——含氧化合物自身分解
制取方程式——2KClO32KCl+3O2↑
裝置——略微向下傾斜的大試管,加熱
檢驗——帶火星木條,復燃
收集——排水法或向上排氣法
⑵氫氣
制取原理——活潑金屬與弱氧化性酸的置換
制取方程式——Zn+H2SO4===H2SO4+H2↑
裝置——啟普發生器
檢驗——點燃,淡藍色火焰,在容器壁上有水珠
收集——排水法或向下排氣法
⑶氯氣
制取原理——強氧化劑氧化含氧化合物
制取方程式——MnO2+4HCl(濃)MnCl2+Cl2↑+2H2O
裝置——分液漏斗,圓底燒瓶,加熱
檢驗——能使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
除雜質——先通入飽和食鹽水(除HCl),再通入濃H2SO4(除水蒸氣)
收集——排飽和食鹽水法或向上排氣法
尾氣回收——Cl2+2NaOH===NaCl+NaClO+H2O
⑷硫化氫
①制取原理——強酸與強堿的復分解反應
②制取方程式——FeS+2HCl===FeCl2+H2S↑
③裝置——啟普發生器
④檢驗——能使濕潤的醋酸鉛試紙變黑
⑤除雜質——先通入飽和NaHS溶液(除HCl),再通入固體CaCl2(或P2O5)(除水蒸氣)
⑥收集——向上排氣法
⑦尾氣回收——H2S+2NaOH===Na2S+H2O或H2S+NaOH===NaHS+H2O
⑸二氧化硫
①制取原理——穩定性強酸與不穩定性弱酸鹽的復分解
②制取方程式——Na2SO3+H2SO4===Na2SO4+SO2↑+H2O
③裝置——分液漏斗,圓底燒瓶
④檢驗——先通入品紅試液,褪色,后加熱又恢復原紅色;
⑤除雜質——通入濃H2SO4(除水蒸氣)
⑥收集——向上排氣法
⑦尾氣回收——SO2+2NaOH===Na2SO3+H2O
⑹二氧化碳
①制取原理——穩定性強酸與不穩定性弱酸鹽的復分解
②制取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
③裝置——啟普發生器
④檢驗——通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⑤除雜質——通入飽和NaHCO3溶液(除HCl),再通入濃H2SO4(除水蒸氣)
⑥收集——排水法或向上排氣法
⑺氨氣
①制取原理——固體銨鹽與固體強堿的復分解
②制取方程式——Ca(OH)2+2NH4ClCaCl2+NH3↑+2H2O
③裝置——略微向下傾斜的大試管,加熱
④檢驗——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⑤除雜質——通入堿石灰(除水蒸氣)
收集——向下排氣法
⑻氯化氫
①制取原理——高沸點酸與金屬氯化物的復分解
②制取方程式——NaCl+H2SO4Na2SO4+2HCl↑
③裝置——分液漏斗,圓底燒瓶,加熱
④檢驗——通入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再加稀HNO3沉淀不溶
⑤除雜質——通入濃硫酸(除水蒸氣)
⑥收集——向上排氣法
⑼二氧化氮
①制取原理——不活潑金屬與濃硝酸的氧化—還原;
②制取方程式——Cu+4HNO3===Cu(NO3)2+2NO2↑+2H2O
③裝置——分液漏斗,圓底燒瓶(或用大試管,錐形瓶)
④檢驗——紅棕色氣體,通入AgNO3溶液顏色變淺,但無沉淀生成
⑤收集——向上排氣法
⑥尾氣處理——3NO2+H2O===2HNO3+NO
NO+NO2+2NaOH===2NaNO2+H2O
⑩一氧化氮
①制取原理——不活潑金屬與稀硝酸的氧化—還原;
②制取方程式——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③裝置——分液漏斗,圓底燒瓶(或用大試管,錐形瓶)
④檢驗——無色氣體,暴露于空氣中立即變紅棕色
⑤收集——排水法
⑾一氧化碳
①制取原理——濃硫酸對有機物的脫水作用
②制取方程式——HCOOHCO↑+H2O
③裝置——分液漏斗,圓底燒瓶
④檢驗——燃燒,藍色火焰,無水珠,產生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⑤除雜質——通入濃硫酸(除水蒸氣)
⑥收集——排水法
⑿甲烷
①制取方程式——CH3COONa+NaOHCH4↑+Na2CO3
②裝置——略微向下傾斜的大試管,加熱
③收集——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氣法
⒀乙烯
①制取原理——濃硫酸對有機物的脫水作用
②制取方程式——CH3CH2OHCH2=CH2↑+H2O
③裝置——分液漏斗,圓底燒瓶,加熱
④除雜質——通入NaOH溶液(除SO2,CO2),通入濃硫酸(除水蒸氣)
收集——排水法
⒁乙炔
①制取原理——電石強烈吸水作用
②制取方程式——CaC2+2H2OCa(OH)2+CHCH↑
③裝置——分液漏斗,圓底燒瓶(或用大試管,錐形瓶)
④檢驗——無色氣體,能燃燒,產生明亮的火焰,并冒出濃的黑煙
⑤除雜質——通入硫酸銅溶液(除H2S,PH3),通入濃硫酸(除水蒸氣)
收集——排水法或向下排氣法
高考化學各類題型答題模板
一、實驗操作類規范語言表述
1.測定溶液 pH的操作
將一小塊pH試紙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測液,點在pH試紙上,待試紙變色后,再與標準比色卡對照。
答題模板:
答題關鍵詞:pH試紙、表面皿、玻璃棒、蘸待測液、比色卡、對照。
四步:①取放試紙→②蘸待測液→③點滴試紙→④與比色卡對照。
概括為“取、蘸、點、比”。
抓住關鍵詞和四步操作環節,此類問題一定不失分。
2.沉淀洗滌
()沉淀洗滌的目的:除去沉淀表面附著或沉淀中包夾的可溶性離子。
(2)洗滌方法:向漏斗內加蒸餾水至浸沒沉淀,待水自然流出后,重復操作2~3次。
(3)誤差分析:若沉淀不洗滌或洗滌不干凈,則使沉淀的質量偏高。若沉淀洗滌次數過多,則會使部分沉淀溶解而使其質量偏低。
(4)沉淀劑是否過量的判斷方法
答題模板:
※加沉淀劑:靜置,向上層清液中繼續滴加少量沉淀劑,若無沉淀產生,則證明沉淀劑已過量。
※加入與沉淀劑反應的試劑:靜置,取適量上層清液于另一潔凈試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與沉淀劑作用產生沉淀的試劑,若產生沉淀,證明沉淀劑已過量。
注意:若需稱量沉淀的質量而進行有關定量計算時則只能選用方法(1)。
(5)判斷沉淀是否洗凈的操作
答題模板:取最后一次洗滌液,滴加……(試劑),若沒有……現象,證明沉淀已洗凈
3.容量瓶撿漏操作
答題模板:
加入一定量的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倒立觀察。然后再將容量瓶正立,并將瓶塞旋轉180°后塞緊,再倒立。若均無水滲出,則容量瓶不漏水。
4.滴定管檢查是否漏水的操作
答題模板:
酸式滴定管:關閉活塞,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用滴定管夾將其固定鐵架臺上,觀察是否漏水。若2分鐘內不漏水,將活塞塞旋轉180°后,重復上述操作。
堿式滴定管: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用滴定管夾將其固定鐵架臺上,觀察是否漏水。若2分鐘內不漏水,輕輕擠壓玻璃球,放出少量液體,再次觀察滴定管是否漏水。
5.滴定管趕氣泡的操作
答題模板:
酸式滴定管:右手將滴定管傾斜30°左右,左手迅速打開活塞使溶液沖出,從而使溶液充滿尖嘴。
堿式滴定管:將膠管彎曲使玻璃尖嘴向上傾斜,用兩指捏住膠管,輕輕擠壓玻璃球,是溶液從尖嘴流出,即可趕出氣泡。
6.裝置的氣密性檢查
答題模板:
形成封閉體系——操作(微熱、手捂、熱毛巾捂、加水等)―→描述現象―→得出結論。
微熱法——關鍵詞是:封閉(將導管一端放入水中)、微熱、氣泡、水柱;
液差(封)法——關鍵詞是:封閉(用止水夾關閉右側導氣管,向--漏斗中加水)、液差(--漏斗中形成一段水柱,停止注水后,水柱不變化)。
整套裝置氣密性檢查:為使其產生明顯的現象,用酒精燈對裝置中某個可加熱容器微熱,觀察插入水中導管口是否有氣泡冒出,也可對整套裝置適當分割,分段檢查氣密性。
7.萃取分液操作
關閉分液漏斗活塞,將混合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蕩、靜置、分層,在漏斗下面放一個小燒杯,打開分液漏斗活塞,使下層液體從下口沿燒杯壁流下;上層液體從上口倒出。
8. 焰色反應的操作
先將鉑絲沾鹽酸溶液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反復幾次,直到與酒精燈火焰顏色接近為止。然后用鉑絲沾取少量待測液,到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觀察火焰顏色,如為黃色,則說明溶液中含Na+;若透過藍色鈷玻璃呈紫色,則說明溶液中含K+。
9.氫氧化鐵膠體的制備
往煮沸的蒸餾水中逐滴滴加飽和的FeCl3溶液,當溶液變紅褐色時,立即停止加熱。
10.從溶液中結晶實驗操作
答題模板:
溶解度受溫度影響小的:蒸發→結晶→過濾
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或帶結晶水的:加熱濃縮→冷卻結晶→過濾
二、實驗設計類規范語言表述
1.性質實驗設計
從實驗原理出發(含性質),按操作過程(或方法)、實驗現象、實驗結論順序來表述答案。
答題模板:
操作→現象→結論
取樣,加入……→有……生成→……的是……
(1)水蒸氣最先檢驗;
(2)有干擾的氣體先檢驗:例如,氣體甲對氣體乙檢驗有干擾,檢驗思路:檢驗氣體甲→除去氣體甲→確定氣體甲除盡→檢驗氣體乙。
例1.設計合理實驗驗證H2SO3酸性強于H2CO3(答案:以下方案任選一個。)
方案一:配制相同物質的量濃度的NaHCO3和NaHSO3溶液,用酸度計(或pH試紙)測兩種溶液的pH。前者的pH小于后者,證明H2SO3的酸性比H2CO3強。
方案二:將SO2氣體依次通過NaHCO3(或Na2CO3)溶液、酸性KMnO4溶液、品紅溶液、澄清石灰水。品紅溶液不褪色,且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證明H2SO3酸性強于H2CO3。
方案三:將CO2氣體依次通過NaHSO3(或Na2SO3)溶液、品紅溶液。品紅溶液不褪色,證明H2SO3酸性強于H2CO3。
2.定量實驗誤差分析
對于定量實驗,要采用措施減小誤差。減小誤差從以下角度考慮:
(1)裝置氣密性良好;
(2)排除裝置中氣體;
(3)減少副反應;
(4)避免氣體帶雜質(如測定水的質量,氣體必須干燥);
(5)防止空氣中二氧化碳和水進入裝置等。
燃燒法定量測定實驗一般設計思路:氣體發生裝置→氣體干燥裝置→主反應裝置→吸收產物(1)→吸收產物(2)→干燥裝置→尾氣處理裝置。
例2:某混有CuO粉末的金屬銅樣品,從濃硫酸、濃硝酸、蒸餾水、雙氧水中選用合適的試劑,設計一個測定樣品中金屬銅質量分數的方案。
①設計方案的主要步驟是(不必描述操作過程的細節) ;
②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答案:要測定銅的質量分數,可以把濃硫酸稀釋,銅和稀硫酸不反應,氧化銅和稀硫酸反應,即可求出銅的質量分數。
①設計方案的主要步驟是將濃硫酸用蒸餾水稀釋,將樣品與稀硫酸充分反應后,過濾,干燥,稱量剩余固體銅的質量即可。
②CuO+H2SO4=CuSO4+H2O
3.實驗現象描述
有關化學實驗的描述不僅要求準確,還要求全,有時還需要指明是何處產生了什么現象,其答題規范可利用下面的模板來處理。
例1.(溶液)―→
(1)顏色由……變成……(2)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3)溶液變渾濁
( 4)生成(產生)……沉淀(5)溶液發生倒吸(6)產生大量氣泡
(7)有氣體從溶液中逸出(8)有液體溢出。
例2.(固體)―→
(1)固體表面產生大量氣泡(2)固體逐漸溶解
(3)固體體積逐漸變小(變細)(4)顏色由……變成……
例3.(氣體)―→
(1)生成……色(味)氣體(2)氣體由……色變成……色
(3)先變……后……(加深、變淺、褪色) (4)色、味。
4.儀器或裝置作用
答題模板
有利于……(這樣做的好處),以防止……(這樣做的壞處)
尾氣吸收:吸收……氣體,防止污染空氣
例如:有機實驗中玻璃長導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提高反應物的利用率。
某瓶的作用:安全瓶作用,防止……中的液體倒吸進入……中
或者,平衡氣壓,便于……中的液體順利進入……中
5.原因、理由類
答題模板:
“有理”——化學原理,“有據”——事實依據
可采取以下兩種方式:
(1)“正說”——“直接原因+根本目的”
(2)“反說”——“如果……就……”
6.理論型簡答題
答題模板:
……存在……平衡,……(條件)使平衡向……(方向)移動,……(結論)
三、圖表、圖象類試題規范語言表述
1.圖象題
(1)會識圖:一看面,二看線,三看點(弄清縱、橫坐標的意義,弄清起點、拐點、終點的意義;看清曲線的變化趨勢),四看量變,五看是否作輔助線。
(2)會分析:分析圖象中隱含的信息,將其加工成化學語言,同時聯系化學概念、化學原理,從而快速解決問題。
2.表格數據題
(1)明含義:理解表格中各個列項中數字的含義,巧妙地將表格語言轉換成化學語言。
(2)析數據:理順表格中數據間的變化趨勢,聯系相關的化學知識,尋找其中的變化規律,快速準確地解決問題。
口訣:圖象題要細心,全面觀察得高分;
曲線題能速答,分析走勢好辦法;
表格題要解好,轉化數據離不了。
四、有機化學問題的答題規范
1.有機物中文名稱與化學式不能混淆,有機物命名要規范。
2.化學式、鍵線式、結構式、結構簡式等不能混同,勿多氫少氫。
3.官能團、取代基及原子間的連接方式要正確。官能團寫在左邊時特別要注意。
4.書寫有機方程式時,有機物一般要寫成結構簡式或結構式,不用等號而要用“→”。有機反應條件要記清。
5.聚合物的結構簡式一定要按照教材要求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