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2023高考(新課標Ⅱ卷)語文真題
黑龍江2023高考(新課標Ⅱ卷)語文真題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 答題卡上,并認真核準條形碼上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科目,在規定的位 置貼好條形碼。
2. 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 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 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 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 (35 分)
(一) 現代文閱讀 I (本題共 5 小題,19 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題。
材料一:
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人民群眾的社 會實踐,是獲得正確認識的源泉,也是檢驗和深化我們認識的根本所在。調查研究成果的 質量如何,形成的意見正確與否,最終都要由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__同志 1930 年 在尋烏縣調查時,直接與各界群眾開調查會,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諸如該縣各類物產 的產量、價格,縣城各業人員數量、比例,各商鋪經營品種、收入,各地農民分了多少土 地、收入怎樣,各類人群的政治態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這種深入、唯實的作風值 得我們學習。領導干部進行調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田間地頭和廠礦車間, 同群眾一起討論問題,傾聽他們的呼聲,體察他們的情緒,感受他們的疾苦,總結他們的 經驗,吸取他們的智慧。既要聽群眾的順耳話,也要聽群眾的逆耳言;既要讓群眾反映情 況,也要請群眾提出意見。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要主動調研,抓 住不放。這樣才能真正聽到實話、察到實情、獲得真知、收到實效。
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樹立求真務實的作風,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錯誤 的勇氣。現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觀色,準備了幾個口袋,揣摩上面或領導的意圖來提供材 料。很顯然,這樣的調查是看不到實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確結論的。調查研究一定 要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帶著事先定的調子下去,而要堅持結論產生在調查研究之后,建 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對調查了解到的真實情況和各種問題,要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 二,既報喜又報憂,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摘自__《談談調查研究》)
材料二:
社會科學并不擁有像自然科學一模一樣的實驗室,那是沒有人能否認的。但是,如果 說社會科學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觀察的現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確。其實不過是控制的 技術問題,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問題。
在物理實驗里用斜面滾球來實驗引力,斜板這實驗因子并不影響所要觀察的引力現象, 因為實驗者在計算球動的速率中會考慮到這斜板的因子——換一句話,所謂實驗并不是孤 立現象,而是把所有發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慮的意思。
觀察社會現象時,如果我們能確知觀察情境各種因子對于被觀察現象所起的作用,我 們同樣可以達到自然科學的實驗中所具備的條件。在技術上,觀察社會現象比觀察自然現 象更為困難。社會現象并不限于人的動作,而且包括人的動機;動機又受著人所接受的那 一套認為應當如是的規律支配,這套規律是社會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時間里累積下來的— —這是人的生活適用于他所處的具體環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觸中,在動作里,給人 的滿足與否的結果里,選擇和淘汰出來的,而且也永遠在變動之中——在這里我們可以見 到社會現象有著不能分的兩部分:一部分我們可以在體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體外是 看不到的。這第二部分必須由經驗者本人用語言表達出來,才能使旁觀的人明白。觀察社 會現象的困難常發生在第二部分。
談到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問題來了。那就是社會現象的研究工作中觀察者必須 和被觀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還不夠,必須不分觀察者和被觀察者而大家一同來分析大 家的經驗。
我在上邊已說到科學的觀察必須充分確認現象發生的情境,考慮到一切會影響現象的 因子。這是實驗的真正意義。觀察社會現象時, 因為語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響敘述現 象正確性的是調查者和所要觀察的現象的人事關系。有些不肯正視這關系的學者,只提出 一個“客觀”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觀”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對觀察的現象沒有興趣,或 是沒有關系么?這是不可能的。
一個人去觀察一個現象必然是有興趣的。你自己可以不問這問題,可是被觀察的人是 不會不問這問題的。你不能不和這些人接觸,談話,問問題。這些人必然要問:“這人為什 么要來問我們呢? ”——這問題問得對的, 因為一切調查的結果必然會影響到被調查者的 生活的,不論是好是壞。你說“客觀”,人家不能承認,而且人家是對的,因為實際受到影 響的是他們,他們不能不防。于是調查者逢著“秘密”和“撒謊”了。其實被調查者的“秘 密”和“撒謊”是調查者的“秘密”和“撒謊”的反映。人事很像鏡子,你對別人的態度 反射成了別人對你的態度。
科學的社會研究第一是要認清自己的立場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詐”被調查的人, 那么你絕不會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沒有不知道自衛的人,社會科學絕不能從“斗智”的 方法上得來。換一句話說,社會研究必須站在被調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鄉村,你必須同情農民,為他們服務,你的研究結果必須是有利于農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 且你要用事實來證明,使農民相信你。正像一個醫生對一個病人,病人沒有理由去欺騙醫 生,正因為欺騙的結果是自己受害。
一個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問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對后者是 “學習”而不是“拷問”,態度上應當是“尊重對方”“執疑待決”,這種態度必然會得到對 方的尊重和友誼, 因而樂于幫助你。(摘編自費孝通《亦談社會調查》)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社會調查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并特別提到要深入了解農民, 二者有相同的出發點和針對性。
B.材料一以__在尋烏縣的調查為例,論述調查要深入、唯實,這與__本人在《調 查的技術》中的倡導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會科學雖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通過實驗展開研究,但倘若方法得當, 觀察社會現象時也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認為,社會研究者只有像醫生對待病人那樣關心被調查者,才不會“逢著”被 調查者的“秘密”和“撒謊”。
2.根據材料二的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人的外在行為與內在動機可能并不一致,這給社會科學研究者的觀察帶來挑戰。
B.一些無法看到的現象需要通過經驗者的語言來表達,這可佐證語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調查者詢問的問題也正是被調查者所關心的,被調查者就不會有防備心理。
D.即便調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開調查,調查的結果也會影響到被調查者的生活。
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材料一從調查研究工作需要堅持群眾路線、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兩方面展開論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論證人的動機受社會共有規律的支配且處于不斷的變化中。
C.材料一運用排比,既突出社會調查需廣泛深入、求真務實,也增強了論證氣勢。
D.材料二層層遞進,采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結構。
4.材料二最后兩段使用“敲詐”“斗智”“拷問”等詞語,請簡析其作用。 (4 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談到調查研究中的“客觀”,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認識。 (6 分)
(二) 現代文閱讀 II (本題共 4 小題,16 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題。
社 戲 (節選) 沈從文
蘿 卜溪邀約的浦市戲班子,趕到了呂家坪,是九月二十二。一行十四個人,八個笨大衣箱, 坐了只辰溪縣裝石灰的空船,到地時,便把船靠泊在碼頭邊。掌班依照老規矩,帶了個八寸大 的朱紅拜帖,來拜會本村首事滕長順,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臺,哪一天起始開鑼。
半月來省里向上調兵開拔的事,已傳遍了呂家坪。不過商會會長卻拿定了主意:照原來計劃裝了五船貨物向下游放去。長順因為兒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貨,聽會長親家出主 意,也預備裝一船橘子下常德府。空船停泊在河邊,隨時有人把黃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 進艙里去。戲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園邊不多遠。
兩個做丑角的浦市人,扳著船篷和三黑子說笑話,以為古來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 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煙,世界既變了,什么都得變。可是三黑子卻想起保安隊 隊長向家中訛詐事情, 因此只向那個做丑角的戲子苦笑。
長順約集本村人在伏波宮開會,商量看這戲演不演出。時局既不大好,集眾唱戲是不 是影響治安?末了依照多數主張,班子既然接來了,酬神戲還是在伏波宮前空坪中舉行。 凡事依照往年成例, 出公份子演戲六天,定二十五開鑼。并由本村出名,具全紅帖子請了 呂家坪的商會會長,和其他莊口上的有名人物,并保安隊隊長、排長、師爺、稅局主任、 督察等,到時前來看戲。還每天特別備辦兩桌四盤四碗酒席,款待這些人物。
到開鑼那天,本村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換了漿洗過的新衣服,荷包中裝滿零用錢,趕到蘿卜溪伏波宮看大戲。因為一有戲,照習慣呂家坪鎮上賣大面的、賣豆糕米粉的、油炸餅和其他干 濕甜酸熟食冷食的,無不挑了鍋罐來搭棚子,競爭招攬買賣。婦女們且多戴上滿頭新洗過的首飾, 或鍍金首飾,發藍點翠首飾,扛一條高腳長板凳,成群結伴跑來看戲,必到把入晚最后一幕雜戲 看完,把荷包中零用錢花完,方又扛起那條凳子回家。有的來時還帶了飯籮和針線,有的又帶了 香燭紙張順便敬神還愿。平時單純沉靜的蘿 卜溪,于是忽然顯得空前活潑熱鬧起來。
長順一家正忙著把橘子下樹上船,還要為款待遠來看戲親友,準備茶飯, 因此更見得 熱鬧而忙亂。家中每天必為鎮上和其他村子里來的客人,辦一頓過午面飯。又另外燒了幾 缸熱茶,供給普通鄉下人。長順自己且換了件大船主穿的大袖短擺藍寧綢長衫,罩一件玄 青羽綾馬褂,舞著那個掛有鑲銀老虎爪的紫竹馬鞭長煙桿,到處走動拜客。
第一天開鑼時,由長順和其他三個上年紀的首事人,在伏波爺爺神像前磕頭焚香,殺 了一只白羊,一只雄雞,燒了個申神黃表。戲還未開場,空坪中即已填滿了觀眾,呂家坪的官商 要人,都已就座。開鑼后即照例“打加官”,由一個套白面具的判官,舞著個骯臟的紅緞巾幅,臺 上打小鑼的檢場人叫一聲:“某大老爺祿位高升!”那判官即將巾幅展開,露出字面。被尊敬頌祝 的,即照例賞個紅包封。有的把包封派人送去,有的表示豪爽,便把那個賞金用力直向臺上慣去, 惹得一片喝彩。當天第一個叫保安隊隊長。第一出戲象征吉祥性質,對神示敬,對人頌禱。第二 出戲與勸忠教孝有關。到中午休息, 勻出時間大吃大喝。休息時間,一些戲子頭上都罩著 發網子,臉上顏料油膩也未去凈,爭到臺邊熟食棚子去喝酒,引得觀眾包圍了棚子看熱鬧。 婦女們把扣雙鳳桃梅大花鞋的兩腳,擱在高臺子踏板上, 口中噓噓的吃辣子羊肉面,或一 面剝葵花子,一面并談論做夢績麻瑣碎事情。下午開鑼重唱,戲文轉趨熱鬧活潑。
掌班走到幾位要人身邊來請求賞臉,在排定戲目外額外點戲。
大家都客氣謙讓,不肯開口。經過一陣撐掇, 隊長和稅局主任是遠客,少不了各點一出,會長也被迫點一出。隊長點“武松打虎”,因為武人點英雄,短而熱鬧,且合身份;會長卻點“王大娘補缸”,戲是趣劇,用意在于與民同樂。戲文經點定后,照例也在臺柱邊水 牌上寫明白,給看戲人知道。開鑼后正角上場,又是包封賞號,這個包封卻照例早由蘿 卜 溪辦會的預備好,不用貴客另外破鈔。
最末一出雜戲多是短打,三個穿紅褲子的小花臉,在臺上不住翻跟斗,說渾話。
收鑼時已天近黃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別好看。一切人影子都被斜陽拉得長長的, 臉龐被夕陽照炙得紅紅的。到處是笑語嘈雜,過呂家坪去的渡頭,尤其熱鬧。方頭平底大 渡船,裝滿了從戲場回家的人,慢慢在平靜河水中移動,兩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 影也逐漸在由黃而變紅,由紅而變紫。太空無云處但見一片深青,秋天來特有的澄清。在 淡青色天末,一顆長庚星白金似的放著煜煜光亮,慢慢地向上升起。遠山野燒, 因逼近薄 暮,背景既轉成深藍色, 已由一片白煙變成點點紅火。 ……一切光景無不神奇而動人。可 是人人都融和在這種光景中,帶點快樂和疲倦的心情,等待還家。無一個人能遠離這個社 會的快樂和疲倦,聲音與顏色,來領會贊賞這耳目官覺所感受的新奇。(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蘿 卜溪的酬神社戲,適逢秋天橘子收獲時節,按慣例在伏波宮前空坪中連演六天。
B.女人們成群結伴來看戲,有的還會帶上飯籮針線或香燭紙張,富有鄉土生活氣息。
C.“打加官”第一個就叫保安隊隊長,可以見出蘿 卜溪辦會者對他有所忌憚和逢迎。
D.排定戲目外額外點戲需封賞,會長“也被迫點一出”,此細節暗示了會長的吝嗇。
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本文開頭寫戲班子如約而至,接下來又寫到“省里向上調兵開拔的事”,令人感覺到一 種尋常歲月隱約生變的氣氛。
B.傳統白話小說常以描摹衣飾來刻畫人物,本文寫社戲之日長順走動拜客,就使用了這 種筆法來表現長順的鄭重守禮。
C.最后一段景物描寫,同魯迅《社戲》對歸家途中的景物描寫一樣,都以自然之美襯托 了散戲后人們的失落與惆悵。
D.沈從文這里寫社戲,同他在《邊城》 中寫端午節一樣,都是通過對民俗的鋪寫描繪了 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鄉土社會。
8.本文是如何描寫社戲的儀式感的?請結合全文簡要說明。 (4 分)
9.文中記述社戲的籌備及演出過程,多處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習慣”“照例”等,含 有哪些意味?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 (6 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 (35 分)
(一) 文言文閱讀 (本題共 5 小題,20 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題。
材料一:凡戰,若我眾敵寡,不可戰于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曰:“用眾進止。”晉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淝水,與晉將謝玄相拒。 玄使謂符堅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 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堅眾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 堅曰:“但卻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融亦以為然。遂麾兵卻, 眾因亂而不能止。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淝水。玄、琰進兵大戰淝水南, 堅眾大潰。(節選自《百戰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靖曰 [注]:“前代戰斗,多是以小術而勝無術,以片善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
蓋苻堅之不善也。”太宗顧侍臣檢《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處是不善? ”靖曰:“臣觀 《苻堅載記》曰:‘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
不果。 ”此有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 難乎臣故曰無術焉符堅之類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 者? ”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
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 宗曰:“然。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注] 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
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 1 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3 分)
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符堅之類□是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溫和。
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長處,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實現、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苻堅與謝玄隔淝水列陣,苻堅的部下認為,應當在淝水阻擊,不讓晉軍渡河,苻堅則 想讓晉軍先渡河上岸,再以鐵騎逼殺晉軍。
B.苻堅的大軍在后撤過程中發生了混亂,不受控制,謝玄等人乘機率八千精兵渡河,兩 軍大戰于淝水之南,苻堅的部隊潰敗。
C.苻堅全軍大敗,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得到保全,苻堅帶領殘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 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他乘機殺掉苻堅。
D.李靖認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唐 太宗認為,吳漢戰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8 分)
⑴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⑵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14.材料二中,李靖認為淝水之戰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3分)
(二) 古代詩歌閱讀 (本題共 2 小題,9 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 15-16 題。
湖上晚歸 林 逋
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菜香裊似相迎。依稀漸近誅茅地 [注] ,雞犬林蘿隱隱聲。
[注] 誅茅地:詩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詩人描寫自己乘船歸家途中所見,筆下畫面隨著行程逐次展開, 自然流暢。
B.詩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暉的映照之下,有動有靜,多姿多彩,令人愉悅。
C.詩人如處仙境的感覺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生了變化。
D.詩人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狀物生動,筆觸鮮活而細膩。
16.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 簡要分析。 (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寫 (本題共 1 小題,6 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記載,李存勖將李克用留給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廟 中,其后用兵作戰,“ , ”,裝在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戰場。
(2)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中“ , ”兩句看似閑適恬靜,實則透 露出詩人由于內心的惆悵而徹夜難眠。
(3) 小剛在他創作的歷史小說《正氣歌》中寫道:文天祥月下獨步于江邊,眼前壯闊 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誦起前人的寫景名句“ , ”。
三、語言文字運用 (20 分)
(一) 語言文字運用 I (本題共 2 小題,7 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題。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個意外收獲,就是看到了騰沖皮影戲。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飯店用餐,飯吃到一半,服務員來通知,皮影戲 開始了。我放下飯碗,下了樓。《龜與鶴》正在上演,水塘邊,一只仙鶴優雅地舞著,踱著,鳴 著,顧盼著,尋覓著;另有一只烏龜,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頭頸,享受著寧靜,享 受著美景。仙鶴發現了烏龜,飛過去停在烏龜背上,用長長的喙去啄烏龜的頭,烏龜飛快地 把頭縮進殼里,四肢也縮了進去,任仙鶴如何啄,如何氣惱,如何焦急,烏龜就是巋然不動,讓仙鶴 ① , 以至于本應是勝利者的仙鶴,反而著急地叫了又叫……
見我對皮影戲有興趣,服務員就介紹說,皮影戲是當地居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有 悠久的歷史。皮影是用驢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動物,用細繩拴著,再連接著小竹竿。藝人 在幕后操縱著小竹竿,皮影則甩手投足,舞槍弄棍,騎馬沖殺,無所不能,往往令觀眾 ② 。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2分)
1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如果寫成“正優雅地跳舞,踱步,鳴叫,顧盼,尋覓”,表達效 果有什么不同? (5 分)
(二) 語言文字運用 II (本題共 3 小題,13 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題。
“耳機一戴,誰也不愛”。周圍的世界有時太嘈雜了,但想安靜一下不被打擾也很容易, ① 。 可是最近,樊女士發現, 自從經常戴上耳機聽著歌入睡以來,耳朵里開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鳴 聲。去醫院一看,居然是過度使用耳機造成的突發性耳聾。那么,使用耳機 ② ?醫學研究告 訴我們,這個度包括時間和音量兩方面,即音量不宜超過最大音量的60%,時間要限制在 60 分鐘 以內。如果超過這個限度,就可能威脅耳朵的健康。比如誘發耳部炎癥,導致耳朵疼痛、耳屎變 多等。有人覺得這都是小事,忍忍就過去了。但事實上, ③ ,還可能逐漸升級。
對耳朵來說,過大的聲音就是噪音,噪音會對耳道產生壓力,壓力又會撞擊鼓膜聽骨鏈傳到內耳,震蕩前庭淋巴液,這一系列連鎖反應下來,會出現暈車一樣的頭暈癥狀。聲音過大還會損壞耳蝸中的聽覺毛細胞,導致耳鳴。如果長時間暴露在過大的聲音中,會使聽覺毛細胞失去敏感性,無法接收聲音的信號,形成暫時或永久性聽力下降。
20.下列句子中的“誰”和“耳機一戴,誰也不愛”中的“誰”,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B.生活中誰都需要表達和交流。
C.我本來是跟他開玩笑的,誰知道他竟然生氣了。
D.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 處不超過 10 個字。
2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增刪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四、寫作 (60 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60 分)
本試卷語言文字運用 Ⅱ提到的"安靜一下不被打擾"的想法,在當代青少年中也不鮮見。 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中,有時希望有一個自己的空間,放松,沉淀,成長。
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高三學生語文怎么學才能提高成績
一、調適心態
端正態度:態度決定高度
增強信心:信心決定成敗
二、四個堅持
1、堅持閱讀:精讀----深度
泛讀----廣度、文言文、詩歌、報紙、雜志、文學類、實用類
2、堅持積累:基礎知識積累----字、詞、句
寫作材料積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3、堅持寫作:長短不限,有感而發
4、堅持做題:題海戰術,熟能生巧
三、強化記憶
1、要有“記住”的緊迫感
2、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3、要及時復習,反復記憶
4、系統概括或興趣記憶
5、讀寫憶用,協同記憶
6、文理交替,適時休息
四、能力培養
1、科學安排課前、堂上和課后學習的三個環節
抓好課前預習環節、注重堂上聽課環節、抓好課后復習練習環節
2、加強思維訓練、反復咀嚼解題思路、答題技巧
3、答卷注意信息準確、卷面整潔----數數落實、題題核對、答題規范
高三語文學習方法及技巧
一、語文學習的五大原則
1、循序漸進。
語文學習應注重基礎,不能急于求成。每天制定好計劃,哪怕只做一點兒但只要堅持語文水平就會大有長進。每天可以認真的練幾個字,每周背幾首詩能認真的練幾十個字,每周能熟練的背幾首詩,看幾篇文章,每學期讀一本名著。
2、熟讀精思。
把記憶和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熟讀”,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質疑問難,終解決問題。
3、自求自得。
端正讀書的態度,就是不要為讀書而讀書,應當把所學的知識加以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做到讀寫結合。
4、博研結合。
一是要廣泛閱讀,二是精讀,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機結合。
5、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注意觀察日常的生活,在生活中領悟語文,把語文學習帶出課堂。
二、語文學習要求
1、運用想象和聯想。
想象和聯想伴隨著語文學習的始終,聽說讀寫都離不開想象和聯想。比如:再看課文《春》的過程中可以聯想到以前學過的描寫春的古詩詞,再現課文的內容和情景。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的把語言文字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悟結合起來。這樣的鍛煉會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把它運用到寫作中,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2、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活動。
在課堂上老師對課文的理解是老師的理解,融入了老師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而同學們也許會有自己的理解,是站在一個未成年人的角度來理解課文,也許學生的理解會更好,所以學生要敢于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些課堂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鍛煉他們都種能力。所以,同學們應該多思考,多提問,多研討,使課堂活動豐富多樣,精彩紛呈。
3、養成自控式的良好學習習慣。
語文學習尤其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字要規規矩矩的寫,課文要仔仔細細的讀,練習要踏踏實實的做,作文要認認真真的完成;要用心聽講、作業書寫規范、獨立完成作業、主動制定學習計劃、多讀、多背、多思考、經常練筆、看報等。這些都會幫助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語文水平。
三、語文學習的兩種技能
1、學會快速閱讀。
在實際學習中,許多同學不甚閱讀,更不用說大量的閱讀課外書籍。長期下去造成的結果是不會讀書,沒有形成熟練的閱讀技能,對學習的發展造成嚴重障礙。這里我所講的閱讀技能并不是指能簡單的讀,而是指在閱讀的同時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閱讀的能力,是指能夠根據文章的不同的文體、內容、表現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書中內容的一種技能(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但非常重要)。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多讀書,注意了解不同閱讀材料的特點和閱讀技巧,加強讀思結合,并且有意識的加快閱讀速度,逐漸形成閱讀技能。
2、作好筆記。
作筆記有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是一種必須掌握的技能。初中生的學習筆記主要有課堂筆記、讀書筆記和復習筆記等。課堂筆記應注意結合課文對老師所講內容進行記錄,不能全抄全錄老師的板書,讀書筆記應注意做好圈點勾畫,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復習筆記應注意做好知識的歸納整理,如經常讀錯的字音、寫錯的字形,常用文言實、虛詞等,理清知識結構和聯系。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論哪種筆記都要做好疑難問題的記錄,便于集中處理。
四、相關的具體做法
1、五遍讀書法。
熟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就是要強調書要多看,多讀,并非真的要讀百遍、看萬卷。不過,一篇文章如果能多讀幾遍,學習效果會更好。特別是,同學們使用的語文課本上的文章,大多是精品,一般的文章讀三五遍并不多,而有的文章讀十遍尚覺得少。現向同學們推薦一高考狀元的“五遍讀書法”,以供同學們參考。
第一遍:上課前對老師要講的課文先預習一遍。
第二遍:課后,把課文再認真的研讀,并把老師講過的內容復習一遍。
第三遍:學完一個單元后,從單元第一課到單元后一課仔細的看一邊遍。
第四遍:是當一本書全學完后,結合教師的復習指導,把整本書再讀一遍。
第五遍:也是后一遍,即在考試前幾天,與學習筆記和平時的單元檢測相配合,把課本粗略的翻看一遍,復習老師在課堂上講的重點、難點。
2、寫讀書筆記和制作卡片。
首先,好一則筆記記一個問題,內容思想等可多些幾則,不要混在一起,這樣便于整理和以后使用。其次,一個故事、一句話、一個數據、一段議論,不論大小均可寫成讀書筆記。但決不能肢解原文、歪曲愿意,也不要把自己的感想或增添的材料與引用的原文混雜在一起。
五、語文學習及備考
1、基礎知識的積累與運用。
基礎知識的內容重在積累,關鍵是運用。包括:漢字的形音義,標點符號及詞語的使用,辨析并修改病句,擴展語句、壓縮語段、續寫句子,選用、仿用、變換句式,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使用常見修辭方法等。對于這一部分,同學們應該在老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的學習,日積月累,定會得到高分。
A、養成查字典的好習慣
B、可以把平時自己常易錯的字記錄在錯題匯集簿上,定時集中糾正,還可以進行形似字,同音字的組詞練習。
C、每學新課,先要將自己不會的詞語畫出來,通過查字典再結合語境理解詞語,不能死記硬背;在具體語境中有的詞義發生變化,一定要加強理解這部分內容。
D、課本中正文下面的注解及課后練習的詞語部分應是重點。
E、學習詞語應堅持“長流水,不斷線”,根據自己情況,每天都要學習和積累一定的詞語,到一定時期,特別是階段性考試之后,將還不熟悉的詞語用過篩子的方法挑出來,再次復習,直至越來越少。
2、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提高著重要關注的是誦讀、翻譯、理解和背誦。針對這些老師提出了一些相關的要求。比如在翻譯中要求信、達、雅等。在背誦和理解方面也提到了分小段各個擊破,借助聯想,不斷復習等方法。
3、怎樣寫應試作文。
作文的開頭和結尾要寫好,題目要擬寫的恰當特別。卷面整潔,可以大膽的引用詩詞等要求。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取得好成績。
高考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
一、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中心論點的識別:一看題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斷,四看是否統帥全文,五看論據證明的觀點。
方法:標題揭示;開頭提出;結尾歸納;承上啟下的句子;文章沒有直接提出中心論點,但始終圍繞……展開論述。
二、分析論據的類型和作用
論據可分為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兩種類型。答題要點二個方面:明確論據類型;具體分析作用。
答題格式:這是……論據,……(概括內容),在文中起著證明……(論點,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
三、分析論證方法的作用
句式:使用__論證的方法+論證了__觀點+效果
1、舉例論證:通過舉具體的事例加以論證,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答題格式:使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舉……(概括事例)證明了……(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2、道理論證: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證明論點,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答題格式:使用了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論證了……了觀點,從而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論證:能夠生動形象的證明作者的觀點,使說理生動,讓人容易理解。
答題格式:使用了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將……比作……,證明了……的觀點,從而把抽象深奧的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4、對比論證:突出了作者觀點的正確性或重要性,使說理更有力度。
答題格式:使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將……和……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的觀點。
5、引用論證:引用論證比較復雜,這與具體的引用材料有關,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名人佚事、笑話趣聞等各種情況,其作用要具體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往下讀。
答題格式:使用了引用論證的論證方法,通過引用……證明……的觀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讀者往下讀)
四、分析文章的論證思路
首先應該了解一般議論文的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思路,其實就是在段落層次的基礎上加上一些諸如“首先”、“然后”、“接著”、“最后”一類表承轉啟合關系的詞語。做這個題目,尤其要注意開頭結尾的表述。
答題格式:首先舉了(引了)…例子(話)從正面證明了…的觀點,接著又引了(舉了)…的話(例子)從反面證明了…觀點,通過對比論證,證明了…最后又通過比喻論證,證明了…從而有力的證明了中心論點。
五、議論文題目分析
1、作用分析:①點明論點②交待論題③點明議論由頭④:1、2、3
方法:主謂短語和動賓短語一般是論點,如:珍惜__,學會__,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并列短語一般論述事物之間的關系,如想和做,成與敗題目中有談、論、說、議的一般是論題。
2、效果分析:點明了文章論述的內容,明確了文章論點,運用比喻,生動形象的提出了論點等。
六、議論文開頭的作用
(1)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
(2)針對現實中某種現象(或事例或觀點)進行分析,然后提出論點(或提出論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3)引用名言提出論點或論題,同時,名言又是證明論點的論據。
(4)由某個故事或事例引出論點或論題,同時,故事和事例又是證明論點的論據。
(5)擺出錯誤的論點和論據,為下文的批駁樹立靶子。
(6)用生動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論點,既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讀者接受。
七、議論文結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論點,提出……的結論。
(2)強調……的中心論點。
(3)發出……的號召或希望人們……。
(4)補充論證了……。(其作用是使論證更嚴密。)
(5)總結全文,得出中心論點。
(6)提出問題,發人深思,其發人去關注或思考某個問題。
八、議論文語言特點分析
議論文語言特點分析的角度比較固定,只有二個角度:
1、語言特點:簡明平實、形象生動、幽默風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2、語體特點:語體特點,就是抓住邏輯嚴密四個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一個應特別注意的事項就是做這類的題目一定要有具體文句支撐,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體例句為例子進行分析。
常用句式:這個詞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
九、議論文寫作特點分析
議論文寫作特點分析的角度比較多,如修辭手法、論證方法、寫作手法等。
1、修辭
(1)比喻:把__比作__,形象生動,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的論述了的__論點,便于讀者理解和接受;
(2)排比:增強了文章論證的氣勢,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3)引用:引用古詩文,使文章富有文采,同時有力證明了__論點。
(4)引用名言:有力證明了__論點。
(5)反問:增強語氣,發人深思
(6)設問:啟發讀者思考,強調某種觀點
2、論證方法:參考論證方法的作用談。
3、寫作手法比較固定,常見的就是:
(1)舉例論證與道理論證相結合(夾敘夾議);
(2)以……論證方法為主。
(3)針對生活中的進行分析,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等。同樣,做這類的題目一定要有具體文句支撐,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體例句為例子進行分析。
十、文段結構作用
1、引出下(全)文;
2、總結前(全)文;
3、承上啟下。
作為議論文段的作用,必須結合文體特征具體加答。如開頭段作用往往起著引出中心論點(論題),那么,我們可以參考下面的答題規范格式。
(1)開頭通過寫……的事例,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的論題)。
(2)開頭通過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的論題)。
(3)開頭通過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聞趣事),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的論題),也起到吸引讀者下讀的作用,增強了論述的趣味性。
十一、議論文的全文(或段落)結構特點
總——分——總,總——分,分——總。議論文段落的作用:總領全文,引領下文,過度,總結全文,前后呼應。
十二、啟發思考類題目和補充論據
1、啟發思考類題目:
(1)觀點必須符合主流思想意識。
(2)把文章中心換個角度闡述一下即可。
(3)注意聯系實際題必須聯系實際。
2、補充論據注意以下二個方面:
(1)看清楚要求補充的論據類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還是事例。
(2)補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數限制。當然,作為應考,可以準備“勤奮”、“處世”等常見主題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數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為求新而準備那些較長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