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北京卷語文試卷真題及答案2023
一、本大題共5小題,共18分。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1-5題。
材料一
認知與身體的關系一直是認知心理學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最初,符號加工模式在認知心理學中居于主流地位。該模式認為認知的本質就是計算,如果把大腦比作計算機的硬件,那么認知就是運行在這個“硬件”上的“程序”。認知功能是相對獨立的,不依賴于身體,就像程序在功能上是獨立于硬件的,這就是所謂的“離身認知”。離身認知觀把人比作機器,把認知過程看成計算,認為人只能接受指令算法。如果把某個人收到的刺激信號輸入到另外一個人的大腦中,可以得到同樣的感覺體驗。可是,現實情況是,不同的人對世界的感知千差萬別。面對同一事物可能會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愜意,也可能會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惆悵。
其后,聯結主義模式進入認知心理學家的視野。大腦是由神經元相互聯結構成的復雜信息處理系統,聯結主義建構了“人工神經網絡”,力圖找尋認知是如何在復雜的大腦神經元聯結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現的。然而,聯結主義模式與符號加工模式在“認知的本質就是計算”這一點上是相同的,認知在功能上的獨立性、離身性構成了兩種理論的基礎。
目前,具身認知是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新取向。該理論主張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身體的。認知是身體的認知,心智是身體的心智,離開了身體,認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身體的結構、身體的活動方式、身體的感覺和體驗決定了我們怎樣認識和看待世界。如果我們擁有蝙蝠的生理結構,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現在的樣子。有些認知內容是身體提供的,身體與世界的互動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世界的初始概念。例如,“冷、熱、溫”等概念基于身體感受,以這些概念為基礎發展出了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形容情感狀態,我們會使用“冷漠、熱情、溫暖”。
(取材于葉浩生、蘇得權等的相關文章)
材料二
有許多實驗支持具身認知的假設。例如,有一個實驗要求學生參加一個關于耳機舒適度的測試。研究者告訴學生,這種耳機已經在走路、跳舞、聽課等情況下進行了測試,現在要測試的是在水平移動頭部(即搖頭)和垂直移動頭部(即點頭)時耳機聲音的質量。學生被隨機分成3組,分別為頭部水平移動組、垂直移動組和對照組。在隨后的測試中,學生先聽到一段音樂,然后是廣告商推薦這款耳機的一段話。水平移動組一邊聽一邊搖頭,垂直移動組一邊聽一邊點頭,對n組不需要移動頭部。最后學生需要完成一份簡單的問卷,給這款耳機打分,并回答是否同意廣商的觀點。
實驗結果顯示,無論是給這款耳機的打分,還是對廣告商觀點的認可度,頭部垂直移動組分值都大大高于另外兩組;而頭部水平移動組在這兩項的分值上,遠遠低于其他兩組。這說點頭的身體運動增強了積極的態度,而搖頭的身體運動強化了消極的態度。
(取材于葉浩生的文章)
材料三
基于離身認知的教育觀認為身體僅僅是一個“容器”,是一個把心智帶到課堂的“載體”;教育僅僅是心智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思維、記憶和學習等心智過程同身體無關。這種身體“缺席”的教育觀使教學變成了傳輸知識的機械運動,學習變成了簡單的知識輸入和存儲過程,只啟動了學生的大腦。學生就像一個接收信息的機器,只需通過記憶與練習將知識納入自身記憶系統即可。知識的體驗環節被忽略,甚至完全缺失。
隨著具身認知思潮的興起,離身的教育觀受到了質疑。具身認知認為知識經驗的獲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我們身體的體驗性,“體驗”應是知識獲取不可或缺的途徑。而身體是處于環境中的身體,接受環境信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產生體驗,因此認知離不開身體所處的環境。
具身認知帶來了教育理念和學習理念的轉變,更強調全身心投入的主動體驗式學習。通過看、聽、聞、觸、做等調動身體各部位的參與,引發主體體驗式的學習,增強知識接受、獲得的中介環節--感受、感悟。傳統的視聽課堂轉變為注重操作性的體驗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的身體充分調動起來,這在教授抽象的概念知識時尤為重要。例如,英語介詞很抽象,教師可以用實物演示介詞所反映的事物之間的關系,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操作演示,在體驗的基礎上自我生成對介詞的理解。體驗式學習離不開情境,情境不限于真實的現場環境,也可以是人為設置的再現情境。比如,學習課文《蘇州園林》時可實地游覽;參觀博物館時可通過VR設備穿越時空,觸摸秦磚漢瓦,體驗古人的生活。
(取材于殷明、劉電芝等的文章)
1.根據材料一,下列理解與推斷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符號加工模式把人的認知比作計算機的程序。
B.聯結主義模式不把認知的本質看作是計算。
C.具身認知在認知心理學中一直居主流地位。
D.根據具身認知,蝙蝠對世界的感知與人一樣。
2.材料一第二段末尾引用了古詩句,下列對引用目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證明不同的人對相同事物可能會有不同的感覺體驗。
B.證明離身認知觀把人的身體看成計算機的硬件。
C.證明認知過程中人不只是像機器一樣接收刺激信號。
D.證明離身認知觀的觀點有難以解釋的現實情況。
3.下列觀點來自材料一,其中能被材料二的實驗直接證明的一項是(3分)
A.身體的生理結構會影響人的認知。
B.身體的活動方式會影響人的認知。
C.有些概念源自身體與世界的互動。
D.人類的認知過程類似于計算過程。
4.根據材料三,下列做法不符合具身教育理念和學習理念的一項是(3分)
A.學習成語“手舞足蹈”時,手和腳都舞動起來。
B.上生物課時,帶領學生到動物園和植物園研學。
C.朗誦李白《靜夜思》時,隨之做抬頭低頭動作。
D.上音樂課時,要求學生把手橫放在課桌上端坐。
5.有同學根據以上三則材料列了下面的表格式提綱,請你填寫①-⑤處,幫他補充完整。要求簡要概括。(6分)
模式 | 觀點 | 學習理念 | |
離身認知 | ① | ② | ④ |
具身認知 | ③ | ⑤ |
高考語文閱讀理解八個答題技巧
1、全文把握大意:在進行語文閱讀理解時,首先要了解文章的整體內容,盡量把握文章的大意。可以在讀完一段文字之后,回顧一下自己剛剛讀過的內容,逐句逐段思考,以確保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是準確和完整的。
2、找出文章的結構:在閱讀一篇語文閱讀理解文章時,要盡可能地找出文章的結構,包括開頭、中間和結尾三個部分,理解每個部分的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語文文章。
3、注意關鍵詞:在閱讀一篇閱讀理解文章時,要注意文章中的關鍵詞,這些關鍵詞有可能是語文文章的主題詞、重要詞匯或其他關鍵信息。理解這些關鍵詞對于準確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細節非常重要。
4、利用上下文推斷語文詞義:如果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單詞,可以通過上下文推斷其大致意義。上下文指的是這個單詞周圍的其他單詞和句子,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詞。
5、關注標點符號:在語文文章閱讀過程中,標點符號是非常重要的,它們幫助讀者理解文章中的語氣和句子的結構。因此,答語文閱讀理解要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對于標點符號的意義和作用要有所了解。
6、熟悉作者的寫作風格:每個作者的寫作風格都不同,有些作者的文章比較簡單,有些作者則喜歡使用復雜的句子和高級的詞匯。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語文文章,并適應作者的寫作風格。
7、重視語文文章的段落:閱讀一篇文章時,要注意段落的劃分,每個段落都有其自己的主題,弄清楚每個段落的主題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結構。
8、多讀多練:閱讀理解是需要不斷練習的,通過多讀不同類型的文章,多做練習題,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語文高分技巧
1.開闊眼界
富有見識的人經驗豐富,通曉歷史過往;善于分析環境,行事立足現實;能預見事物發展趨勢,把握未來發展方向。一個人要成才,必須注重增長見識。見識是后天習得的社會實踐能力,且能通過鍛煉獲得提高。
語文學習應該在課堂上,但絕對不是只靠課堂就能學好的,生活也是語文學習的課堂,語文學習還要在廣闊的天地中,要學會觀察生活,直面各種生活場景,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
去逛書店、看展覽、旅游、做采訪、搞調查、看焦點訪談;討論下崗分流、西部開發、通俗文化等,在豐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們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變的信息社會中,感受人世間的愛恨美丑。
2.寫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靈性的,是需要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要培養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作為高中生,已經積攢了很多的作文素材。根據平時的學習,心里也會有一些好詞好句,在作文的開頭和結尾要把和你篇作文相關的開頭結尾都寫上,這讓老師對你印象會很好。文章的主體部分,要有充實、豐富的內容。結尾要有平衡感,既簡潔,一句話點題,鏗鏘有力。
一定要有基本的思維或者說結構,才能大體上比較完整。一定要有所準備,包括自己的思維習慣,身經百戰,經歷無數試煉不斷完善后才拿上考場的。
在考場上,當語文試卷發下來的時候,可以先看五分鐘但是不能動筆,在這五分鐘內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看作文的題目以及要求。要做到臨危不亂,無論時間有多緊急,字一定要工整
高考語文應該怎樣復習
1.語文字詞的積累。
這包含字音,字形,同義詞的辨析,成語的使用等方面,平常注意分門別類的整理好,過段時間加以鞏固。
2.語文古詩文的理解。
好多同學覺得古詩只要背過會默寫就行了,其實這還不夠的。課改后的語文教學對經典古詩文的學習有更高的要求,要學生在熟記的基礎上理解內容,同時還要有自己獨到的理解,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所以,不僅要背過,還要求理解。
3.語文閱讀的技巧。
三類文體都有他們固定的答題模式,要善于做好筆記,在答題時把筆記上的內容信手拿來,保證語文閱讀的高分。
4.文言文重點實詞虛詞的積累。
語文文言文一直是很多學生的弱點,課文學的挺好,可是一做課外文言文,都不會。原因古文離我們較遠,很多字詞的解釋我們現在很少用。所以平常做題時多積累,多背誦,這樣在語文文言文題目當中不至于失分太多。
四、多朗讀,有感情的朗誦能夠促進對文章的理解。
現在的學生不喜歡語文閱讀,自然也感受不到朗讀的妙處。建議拿到自己喜歡的文字,有感情的朗讀出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同時,提升自己的情感。
綜上,語文的學習是個不斷積累的過程,發現自己的弱點,并在此基礎上改變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