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政治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練習題及答案
2017高考政治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練習題一、選擇題
A.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B.世界的本原是物質
C.自然界不受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
D.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點
解析:生態系統本身是一個相互交織的聯系網,在其定義中也明確揭示了這一點,故應選D。
答案:D
2.哲學上的聯系概念與社會生活中人們常講的具體聯系之間的關系是( )
①抽象與具體的關系 ②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③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④多數與少數的關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哲學上的聯系是對生活中具體聯系的概括,因此①②符合題干要求。
答案:A
3.《循環經濟促進法》在不同層面生產和消費有機地聯系起來,這些層面包括:企業內部的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共生的企業生態網絡;城市內部的資源循環利用;區域或整個社會的廢棄物回收和再利用系統。這體現出世界是( )
A.客觀的物質性世界
B.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
C.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
D.一個充滿矛盾的復雜事物
解析:解答本題要抓住題中的關鍵詞“有機地聯系起來”,材料中所列舉的各個層面都是有機聯系的,這體現出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B正確。
答案:B
4.2010年9月13日~15日,世界經濟論壇2010年新領軍者年會,即第四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天津舉行。溫家寶在開幕式上指出,中國的發展是開放的發展,中國的開放是長期的、全面的、互利的。一切有利于對外開放的政策,我們都會堅持下去。材料蘊涵的哲學道理有( )
①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多樣的
②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③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
④正確的意識決定著客觀事物的方向和進程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5.一些人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不惜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掠奪式地開采資源。這種錯誤的做法,破壞了寶貴的自然資源和人們的生存環境。從辯證法角度看,上述事實說明( )
①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②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③事物之間的聯系都是人創造出來的
④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解析:此題可運用排誤法解答。①③說法有誤,故選D。
答案:D
6.事物的聯系就其與實踐的關系來說,可分為( )
①自在事物的聯系 ②人為事物的聯系
③主觀臆造的聯系 ④真實的聯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題考查課本基礎知識,較易解答。
答案:A
7.“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這個典故告訴我們( )
A.不與其他事物相聯系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
B.事物的聯系具有客觀性,不能主觀臆造聯系
C.聯系是事物存在的前提條件
D.世界上任何兩個事物都相互聯系著
解析:解答古文言文材料題應注意理解其意思,本題A、D兩項說法有誤,C項與題干沒有聯系,故選B。
答案:B
8.互聯網改變著世界,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在網上閱讀報刊、購物,并能在網上和遠隔千里之外的網友就一些問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這說明( )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直接聯系
B.人們可以任意改變事物之間的聯系
C.人們可以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D.事物的聯系復雜多樣,人們無法具體把握
解析:事物之間有直接聯系,但有的事物之間僅有間接聯系,A錯誤;B的說法違背了聯系的客觀性;D的說法否認了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把握事物的聯系。選C。
答案:C
9.生活中常有這樣的說法:烏鴉叫喪,喜鵲報喜;彗星、地震預示國家興衰;指紋、手相決定人的命運;8是吉利的數字,4是不祥的數字等。其共同錯誤在于( )
①沒有認識到人們可以改變事物之間的聯系
②不懂得或否認事物聯系的客觀性
③沒有認識到人們可以任意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系
④用幻想的、虛構的主觀聯系去代替事物的真實聯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題干中的幾個說法都違背了聯系的客觀性,②④正確。①③本身說法錯誤。
答案:C
10.目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鎮飯店里,為了減少疾病的傳染機會,人們都使用隨手一扔的一次性衛生筷。有關專家指出,這隨手一扔的不是一雙雙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專家的看法體現的哲理是( )
A.世界是物質的 B.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
C.事物的聯系是多樣的 D.世界是變化發展的
解析:材料中疾病與一次性衛生筷、森林之間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這說明事物的聯系是多樣的,C正確。
答案:C
11.下列說法中所蘊涵的哲理,與“一著不慎,全盤皆輸”一致的是( )
①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
②牙痛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
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④牽一發而動全身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題干中“一著不慎,全盤皆輸”說的是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牙是身體的一部分,“牙痛”與“要命”之間存在著上述邏輯關系,“牽一發”與“動全身”也存在上述邏輯關系,②④符合題目要求。①的說法側重于國的重要性,即強調部分離不開整體;③說的是沒有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聯系。選C。
答案:C
12.專家指出,目前對青少年的教育,學校、家庭、社會各自為戰,難以形成一個有效的幫教網。這給我們的辯證法啟示有( )
A.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要堅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B.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C.聯系具有多樣性,要求我們做到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D.從整體著眼,是解決復雜問題的有效方法
解析:本題的關鍵詞是“辯證法”,故A、B兩項不符合要求。題干強調針對青少年的教育應發揮整體的作用,故D項合乎要求,C項不符合題意。
答案:D
13.循環經濟體現了現代的思維模式和活動方式,其哲學依據是( )
①普遍聯系是客觀世界的基本特征
②系統與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
③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具體的、無條件的
④事物之間的聯系能夠被發現和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此題可采用排誤法解答。③本身錯誤,故應選B。
答案:B
14.唐代韓愈認為,讀一部書,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內在邏輯,從而提出綱要,鉤出精義。這樣,一本書到最后可能變成簡單的幾張圖表,書也就讀“薄”了。這表明讀書要( )
A.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B.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C.做到解放思想 D.堅持實事求是
解析:韓愈所倡導的讀書方法,強調把握各部分的內在邏輯,提出綱要,鉤出精義。這體現了系統優化的方法,A正確。
答案:A
15.外國的一位心理學家說:“我+我們=完全的我。”其蘊涵的唯物辯證法哲理是( )
A.部分離不開整體,部分在整體中才有意義
B.人生價值只有在集體中才能得到充分實現
C.個人只有融入社會,才能改造主觀世界
D.只有搞好局部,才能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解析:只有在集體中才能有完整的“我”,故只有A項符合題意。
答案:A
《人民日報》曾載文指出,促進再就業是個系統工程。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服從大局,以人民利益為重,帶著對下崗失業人員深厚的感情去落實有關政策措施,決不能推卸責任,更不能只顧地方、部門自己的利益,對政策打折扣。據此回答16~17題。
16.材料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
A.事物的聯系是復雜多樣的
B.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
C.世界是客觀的
D.辦事情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
解析:只顧地方部分利益,忽視了整體的重要性,故選B項,A、C、D三項都未強調這一點。
答案:B
17.從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上看,各部門要服從整體,這是因為( )
A.沒有部分就沒有整體
B.部門利益就是整體利益
C.部分離開整體就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D.部分的變化會影響整體
解析:A項不如C項貼切題意,B項表述不對,D項不是原因。
答案:C
18.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管理學家西蒙說:“管理就是決策。”我國一位著名企業家總結自身經驗時說:“在一個企業內,如果投資占1分,科技占3分,管理則占6分。”采用科學管理能夠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這說明( )
①自在事物的聯系落后于人為事物的聯系
②人為事物的聯系獨立于自在事物的聯系
③統籌全局能實現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④系統具有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特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①②沒有正確理解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企業科學管理要合理配置資源,實現內部結構和各要素的優化趨向,使整體的功能得到最大發揮,故選出D項。
答案:D
2017高考政治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練習題二、非選擇題
(28分)
19.《中國的環境保護》白皮書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保護環境,認為保護環境關系到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和長遠發展,是造福當代、惠及子孫的事業。多年來,中國政府將環境保護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重大戰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環境保護。
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的?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能否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考查的是知識的運用和遷移能力。解題時應首先闡明原理,并指出其方法論意義,然后結合材料具體分析。
答案:(1)事物的聯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我國政府將環境保護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重大戰略,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環境保護,是事物普遍聯系的體現。
(2)整體和部分相互聯系,密不可分。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保護環境關系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和長遠發展,是造福當代、惠及子孫的事業,因此,應把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
猜你感興趣:
1.高二政治《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單元測試及答案
2.高三政治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高考復習試題
3.2017高考政治唯物辯證法必背知識點
4.高考政治聯系觀與發展觀練習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