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觀與價值觀練習題及答案
人生觀與價值觀練習題一、選擇題
1.現階段制約文化強國的主要障礙是舊文化體制,增強文化活力必須從頂層設計開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行文化體制改革的原因主要有( )
①社會存在決定于社會意識
②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
③要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④文化體制改革決定經濟發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現階段制約文化強國的主要障礙是舊文化體制,增強文化活力必須從頂層設計開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信息可知,我國進行文化體制改革的依據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故②正確,①顛倒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故排除。舊文化體制是現階段制約文化強國的主要障礙,因此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體現了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故③符合題意。④說法錯誤,錯在了“決定”。
2.鄧小平曾說: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這一論述強調( )
①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②必須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
③按照人民群眾的意志選擇生產關系
④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題中材料“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體現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它是支配 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故②項符合題意,可以入選;題中材料“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與作用,故④項符合題意,可以入選;①項表述正 確但與題意不相符合,故不能入選;生產關系是客觀的,人們不能隨心所欲的進行選擇,故③項表述錯誤,不能入選。
3.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讓公平正義得以彰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下列與材料蘊含哲理接近的是( )
①同聲同應,同氣相求,同人共樂千秋節;樂不可無,樂不可極,樂事還同萬眾心
②法行無親,令行無故;賞疑唯重,罰疑唯輕
③人心不足蛇吞象,結局方知夢一場
④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政府工作報告》 提出改革要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讓公平正義得以彰顯,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意味著改革更加重視民生領域,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這蘊含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堅持群眾路線與群眾觀點的哲理,①中“同人共樂千秋節”、“樂事還同萬眾心”也蘊含了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哲理,符合題意;④認為為官者“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蘊含了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的哲理,符合題意;②③沒有體現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的哲理,不選。
2014年 3月26日,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民政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共同舉辦頒獎儀式,朱彥夫同志成為全國首位“時代楷模”。回答4~5題。
4.朱彥夫同志早年投身革命,在抗美援朝戰場失去了四肢和左眼,3次榮立戰功。在和平建設時期,他主動放棄特殊待遇,回鄉擔任村長達25年,帶領群眾治理荒山、興修水利、發展教育,使全村逐步過上溫飽殷實的好日子。他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歷時七載,七易其稿,創作了兩部震撼人心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從實現人生價值角度,材料啟示我們( )
①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②只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就能實現人生價值
③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
④實現人生價值必須要為社會做出物質貢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朱彥夫在革命戰爭年代,不顧自身安危,在現代和平時期,無私奉獻,帶領村民致富,他心系祖國和社會,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①③說法正確;要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具有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但②夸大了這種精神的作用,錯誤;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表現的多個方面,物質貢獻只是其中一方面,④說法錯誤。5.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把朱彥夫精神當鏡子,像朱彥夫那樣與群眾心相連、情相依,同呼吸、共命運。從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看,這是因為( )
①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②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
③社會歷史的主體是人民群眾
④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改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 要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因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①說法正確;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與群眾心相連、情相依,同呼吸、共命運,這是因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③說法正確;②④與材料內容不符。
6.2014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務院首次代表新一屆中央政府作政府工作報告。在這份約1.7萬字的報告中,“改革”的字眼一共出現77次,贏來滿場掌聲。對新時期的改革,“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幾乎成了社會的共識。形成這一“共識”的依據是( )
①改革就是要改變落后的生產關系
②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
③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
④上層建筑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形成這一“共識”的依據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②③正確且符合題意;①項改革就是要改變落后的生產關系的觀點錯誤,應該是調整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④項錯誤,應該是當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時,上層建筑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
7.某校相鄰的兩個班級,在對待開窗通風、清理垃圾問題上的態度截然相反。甲班全班同學同心協力,積極開窗通風、清理垃圾;乙班的部分同學消極對待,在老師、班干部的反復提醒下才開窗通風、清理垃圾。這一情況表明( )
A.同一價值觀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B.不同的價值觀對改造世界具有不同的導向作用
C.價值觀對人生道 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D.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答案] B
[解析] 兩個班級的學生在對待開窗通風、清理垃圾問題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導致了各自的行為的不同,這說明不同的價值觀對改造世界具有不同的導向作用,故選B項。
8.下圖漫畫蘊涵的哲理是( )
A.在砥礪自我中不斷進取是成功的關鍵
B.成功者要充分重視人民群眾的作用
C.只有站在高處才能看清未來的方向
D.人生價值的實現離不開勞動和奉獻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不要認為你站在山峰上增加了山峰的高度,而是山增加了你的高度”的說法強調了山峰對于個人成功的重要性,即人民群眾的重要性,這啟示我們要尊重人民群眾,因為我們的成功,我們的生存條件、工作條件都是由人民群眾提供,選B。其余三項不合題意。
9.古有文人墨客見到文物大發感慨,題字刻畫以示紀念,有些題字刻畫不但沒有破壞文物的價值,反而成了文物的一部分被保存下來。今有在文物上刻“××到此一游”,卻成為人們批判的陋習。這說明( )
A.對同一確定的對象真理不止一個
B.真理因包含著謬誤成分而實現雙方轉化
C.人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
D.不同時代的主體對同一行為總是做出不同的價值判斷
[答案] C
[解析] 回答本題的關鍵是要對古人和現代人的行為作出判斷,因此是在社會關系中,歷史的進程中,所以選C。A項表述違背了真理的客觀性。B項真理和謬誤的界限是不能混淆的,所以表述有誤。D中人們由于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認識會有不同,但是也會有相同,故表述絕對化。 10.漫畫(下圖)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它給我們的人生感悟是( )
①社會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
②個人的成長要善于抓住外部條件
③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自身素質
④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把別人拉下來時,你一定也在下面”,通過不良手段打擊他人,對自己也沒有好處,損人不利己。這啟示我們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自身道德素質,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③④說法正確;①②強調的是人生價值的實現離不開一定的社會客觀條件,與漫畫主旨不符。
11.香港回歸祖國以來,經濟平穩發展,民生不斷改善,民主有序推進,社會和諧穩定。十幾年的實踐使廣大香港同胞深切地體會到“一國兩制”方針是完全正確的、具有強大生命力,香港同胞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把香港管理好、建設好、發展好。材料表明( )
①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決 定其認識的發展
②人民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社會歷史是由人民的實踐活動構成的
③人與社會的矛盾決定并改變社會的性質和面貌
④符合規律的社會意識具有直接現實性特點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香港十幾年的實踐使廣大香港同胞深切地體會到“一國兩制”方針是完全正確的,①②符合題意;③④表述錯誤。
12.人們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也有人說:“成功的人和失敗的人只有一個區別,就是成功的人比失敗的人在跌倒之后多爬起來一次。”這些觀點說明( )
A.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B.只有在失敗之后才能獲得成功
C.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正確價值觀作指引
D.實現人生價值,需要良好的身體素質
[答案] A
[解析] 跌倒之后再爬起來,也就是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從而走向成功,A項符合題意。B項錯誤,C、D兩項與題意不符。
人生觀與價值觀練習題二、非選擇題
(52分)
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2014年春節期間,“家風”這個似已淡出視野多年的詞語,成了最“火”的公眾話題。打開電視看家風,親友聚會談家風,論壇發帖曬家風……中央電視臺《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么》節目迅速喚起了人們對一個家庭精神傳統的思考,對一個國家價值追求的審視。家風,又稱門風,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或作風。家風和家教是中國人最切身的文化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豐富滋養。正是有了家風這樣的微觀載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得更加具體、鮮活,更能實現從精神層面的“深入”到具體行動的“淺出”。
(1)從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角度,談談我們應如何繼承家風文化?(14分)
(2)結合材料,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的知識,分析弘揚優良家風的意義。(12分)
[答案] (1)①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于家風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不符合 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東西,加以改造和剔除。(5分)②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結合新時代的要 求,豐富家風文化的內涵,使之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5分)③發揮教育、大眾傳媒等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弘揚優良家風。(4分)
(2)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弘揚優良家風,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6分)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 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弘揚優良家風,有利于促進人的素養提高、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推動社會發展。(6分)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習先進典型人物的精神有重大的意義。
材料一 50年前,一個名字響徹神州大地。他,就是“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焦裕祿,革命烈士,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書記。時值該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堿三害,他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同全縣干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被譽為“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 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
材料二 50年后,第二次來到蘭考,緬懷焦裕祿同志先進事跡,號召全黨結合時代特征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
說:“很多東西存在的時間雖然短暫,但這短暫鑄就了永恒,焦裕祿精神是這樣,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 雷鋒精神等革命傳統和偉大精神都是這樣。”
(1)結合材料一,運用“實現人生的價值”的知識,談談焦裕祿精神對我們的啟示。 (12分)
(2)結合上述材料,運用“我們的民族精神”的知識,說明今天為什么要結合時代特征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10分)
(3)的話蘊含了什么哲學道理?(4分)
[答案] (1)①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我們應該積極為社會做貢獻。焦裕祿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為社會做出了杰出的貢獻。(3分)
②價 值觀對人的行為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焦裕祿之所以能為人民鞠躬盡瘁正是因為他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3 分)
③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應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 。焦裕祿親民愛民、科學求實的精神說明了這一點。(3分)
④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焦裕祿艱苦奮斗、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體現了這一點。(3分)
(2)①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2分)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 精神動力。(2分)
②焦裕祿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2分)今天我們學習和弘揚焦裕祿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2分)
③有利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2分)
(若學生答出民族精神的內涵可酌情給2分,但總分不超過10分。)
(3)①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2分)
②社會意識(或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2分)
(如學生從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猜你感興趣:
1.高考如何考好政治
2.2017高考政治核心考點
3.高考政治高頻考點匯總
4.高考必備政治知識點梳理
5.2017高考政治經濟生活知識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