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3第2單元練習題及答案解析(2)
14.2010年4月18日,中國郵政發行《成語典故》第二組特種郵票。這套郵票以勵志為主題,全套4枚,圖案分別為愚公移山、臥薪嘗膽、毛遂自薦、聞雞起舞。成語典故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中,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這種反映中國傳統文化成語典故的郵票一直為人們所關注、喜愛并收藏。上述材料說明( )
①傳統文化帶有自己的民族色彩 ②傳統文化可以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 ③傳統文化滲透在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 ④傳統文化具有固定性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次特種郵票圖案體現①。②錯在“直接”。特種郵票被人們關注、喜愛、收藏體現③。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④觀點錯誤。
答案: A
15.每當冼星海創作的,雄渾激越的《黃河大合唱》旋律響起時,總會讓人熱血沸騰。《黃河大合唱》是永遠激勵中華民族前進的號角。這說明( )
①傳統文化都是優秀的文化遺產 ②優秀的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起積極作用 ③傳統思想對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都產生積極的影響 ④我們必須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B
高中政治必修3第2單元練習題:主觀題
16.“2010中國•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于6月13日隆重開幕。端午節期間,通過形式上現代與傳統有機結合,嘉興呈現給人們的是一個個熱鬧非凡、異彩紛呈的節慶場景:龍舟競渡百舸爭流,精致香囊納福避邪,大街小巷粽香四溢,巡游方隊載歌載舞。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文化現象?對這一現象你是怎樣認識的。(10分)
(2)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一文化現象?(10分)
答案: (1)①材料反映了國家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人們歡慶民族節日的文化現象。②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熱鬧非凡、異彩紛呈的節慶場景的端午節,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這說明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的特點。(10分)
(2)傳統節日是具有鮮明民族性的傳統文化。對待傳統文化,正確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10分)
17.材料一
材料二 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網上墓園”。在清明節,通過網上祭拜,來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加強民族團結,凝聚民族精神;讓清明掃墓這個古老的傳統風俗,成為今天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愛國情感的載體。這種新生的祭奠方式方興未艾,正在極大的想象空間中發展著清明文化的表達方式。2010年清明節期間,以“無盡的愛”紀念網站為例,平均每天有1萬5千人登錄祭掃。
(1)材料一主要說明了什么文化現象?(10分)
(2)結合上述材料,說明為什么網上祭拜活動會獲得社會各界以及廣大網民的普遍好評。(10分)
答案: (1)材料一說明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具有相對穩定性。(10分)
(2)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網上祭拜活動,體現了對待傳統文化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的正確態度,能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加強民族團結,凝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情感,因此能夠獲得社會各界以及廣大網民的普遍好評。(10分)
高中政治必修3第2單元練習題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