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易混淆知識點
混淆一、新聞報道中容易用錯的詞
新聞報道中容易用錯的詞是:側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決了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令世界為之側目。這里的側目應改為矚目。所謂側目,是指斜目而視,形容憤恨或者畏懼的樣子。
混淆二、體育報道中經常用錯的詞
體育報道中經常用錯的詞是:囊括。20--年廣州亞運會舉辦期間,囊括一詞頻頻見諸新聞,例如中國軍團在20--年廣州亞運會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語言文字專家指出,囊括的意思是無一遺漏,只要不是將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混淆三、最容易被寫錯的成語
最容易被寫錯的成語是:美輪美奐。中國20--年上海世博會成功舉辦,美輪美奐也成為新聞媒體在中使用頻率的形容詞,但其中的輪往往被寫成了侖或倫。美輪美奐指建筑物高大美觀,輪的意義是高大。
混淆四、最常被寫錯的地名
最常被寫錯的地名是:黃浦江。黃浦和黃埔音同形近,人們往往把黃浦江錯寫成黃埔江。
混淆五、經常被混淆的詞
經常被混淆的詞是:截止/截至。截止的意思是活動已經停止,一般用于某一時間之后;用于某一時間之前的應當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報名。
混淆六、繁體字容易誤認
繁體字容易誤認的是:晝。晝是晝的繁體字,常被誤認作書(書)或畫(畫)。20--年中央電視臺元宵晚會便把古詩名句花市燈如晝誤讀為花市燈如書。選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晝錦堂記》,也被誤作《畫錦堂記》。
混淆七、書名或欄目名稱最常見的差錯
書名或欄目名稱最常見的差錯是:精粹誤為精萃。不僅電視臺、報紙的時事、文摘欄目喜歡用精萃為名稱,連許多書名也跟著犯錯。其實,精指經揀選的好米,粹指純凈而無雜質的米,兩者并列,引申指提煉出的好東西。而萃常用義為集聚,是動詞,如薈萃集萃等,沒有精華的意思。
混淆八、最容易被誤讀的古詩名句
最容易被誤讀的古詩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人們普遍認為它描寫的是冬天的景色,梨花開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央視青歌賽上就曾出現這樣的理解。其實這兩句詩出自唐朝邊塞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它們是千古詠雪名句,寫的是胡天八月即飛雪,并非實寫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混淆九、在否定句式中經常誤用的詞語
在否定句式中經常誤用的詞語是:無時無刻。常常被當成每時每刻使用。語言文字專家指出,無時無刻必須與不搭配才能表達肯定的意思。而每時每刻常與都搭配。
混淆十、用漢字數字表示年份時常見的差錯
用漢字數字表示年份時常見的差錯是:以阿拉伯數字0代替漢字數字〇。這一差錯在20--年出現頻率較高。
高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一詞多義
1.固
①據崤函之固(險固,堅固,特指地勢險要,城郭堅固,形容詞用作名詞)
②君臣固守以窺周室(牢固,頑強,形容詞)
③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固守的據點,屏障,名詞)
2.因
①因遺策(沿襲,動詞)
②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③因河為池(憑借,依據,介詞)
3.亡
①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損失,動詞)
②追亡逐北(逃亡,動詞;此用作名詞,指逃亡的軍隊)
③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動詞;這里是使動用法,使……滅亡)
4.制
①吳起……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動詞)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動詞)
③履而制六合(統治、控制,動詞)
5.兵
①……趙奢之倫制其兵/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兵器,名詞)
6.策
①蒙故業,因遺策(策略、計策,名詞)
②振長策而御宇內(馬鞭子,名詞)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納,動詞)
②致萬乘之勢(達到、獲得,動詞)
8.之
①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
②……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④聚之咸陽(代"天下之兵",代詞)
9.及
①非及向時之士(比得上,動詞)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詞)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長城而守藩籬(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
②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動詞作名詞)
11.度
①內立法度(制度,名詞)
②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量長短)
高考語文常識總結
1、關漢卿,號己齋叟,金末元初人,元代戲曲家。本色派代表,其代表作有《竇娥冤》(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拜月亭》。
2、元曲四大家及各自代表作分別是關漢卿的《竇娥冤》、白樸的《墻頭馬上》《梧桐雨》、馬致遠的《漢宮秋》和鄭光祖的《倩女幽魂》。文采派的代表作家是王實甫,他的代表作品是《西廂記》。另外,紀君祥的《趙氏孤兒》是中國在西方影響深廣的一部元雜劇。
3、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散曲和雜劇,其中,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數。元雜劇一般由四折組成,有些四折之外還有楔子,它起序幕或過渡的作用。雜劇的舞臺演出由唱、科、白三部分組成。角色由末、旦、凈三大類組成。
4、曹禺,原名萬家寶,現當代劇作家,解放前著有《雷雨》、《日出》、《原野》、《蛻變》、《北京人》等話劇,其中《雷雨》標志著中國話劇藝術開始走向成熟。
5、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杰出的`戲劇家、詩人。被稱為“四大悲劇”《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代表著他藝術的頂峰。本·瓊生曾如此評價莎士比亞:他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的世紀。
6、柳永,字耆卿,原名三變,北宋時期詞人。因排行第七世稱柳七,又稱為柳屯田。他的詞集名叫《樂章集》,流傳下來的有二百多首。“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
7、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蘇洵、蘇轍并稱“三蘇”,詩歌與黃庭堅齊名,合稱“蘇黃”。詞上,擴大詞的表現范圍,開宋代豪放詞先河,詞風與辛棄疾相近,合稱“蘇辛”。蘇軾的散文也非常出色,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8、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與蘇軾同為豪放派代表,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9、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北宋末、南宋初期女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詞》。一生經歷可以宋室南遷為界,分作前后兩個時期。
10、詞,詩歌的一種。又稱長短句、曲子詞、詩余。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詞最早起源于民間,后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依聲”。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至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約和豪放。
11、《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張衡傳》選自范曄的《后漢書》,前四史指《史記》、《漢書》、《三國志》、《后漢書》。
12、蒙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隨筆集》。帕斯卡爾,17世紀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思想家,他的名言是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高考語文學習方法
語文學習中要用好三個本子。除了學校和老師要求的語文用本外、我們倡導同學手中還要備三個本:知識本、雜記本和隨筆本。
知識本是用來記錄語言和文學方面基本知識的,可用于隨堂筆記和個人整理。經過初中學習,絕大部分的語法知識和語言現象都有觸及,但限于理解能力,許多同學是一知半解,支離破碎的。到了高二,有必要對其進行系統梳理,同學們可參照有關講解,從字形、詞語、標點到句法、修辭,用一年時間歸納整理,同時對文學常識,寫作知識等注意搜集,可構建起自己語文知識的框架體系。
雜記本是一個極廣義的稱謂,針對的是語文學習的包羅萬象,無所不及。從妙辭佳句到到精美文章、從歷史掌敵到民間俚語、從術語名詞到文學流派、從文學描摹到專題研究,可作隨時的大量的摘錄抄寫。此本要常備手邊,努力堅持、庶乎成為語文資料的重要積累。
如果說以上意在汲取,那么隨筆本則是用于創造的寫作園地。這里沒有老師的任務,有的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熔鑄古今、筆下生花。好文章常常是切實有感后帶著強列的創作沖動而形成的酣暢文字。同學要多積累、多感觸、多思索,勤于動筆,養成良好的筆力文風。
語文學習的要義在于勤和恒。大家要五法并用,充分調動起眼、耳、口、手、心各感官,實現聽、說、讀、寫、思諸種功能。
如果說聽和讀這兩種視聽手段是吸收營養,是“進”的過程;那么說和寫則是加工和生成的過程,是進行人際交流的必需。
高考語文重點知識點
《李商隱詩兩首》課文題解
1、《錦瑟》
《錦瑟》或名無題,題目“錦瑟”是取句著兩字。瑟,中國原始的絲弦樂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
2、《馬嵬》:
天寶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逃往四川,至馬嵬(陜西興坪),隨行將士不前,殺了楊國忠,并堅決要求處死楊貴妃。不得已令其自縊而死。史稱“馬嵬之變”。
《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諷刺詩。詩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貴妃)故事為抒情對象,鋒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李商隱詩兩首》中心意思
1、《錦瑟》:
這首詩的主旨隱藏得很深,我認為是作者追憶心中思念的親人。眾說紛壇,莫衷一是,可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妨自己品味。
2、《馬嵬》:
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李商隱詩兩首》導讀
1、《錦瑟》:
這首詩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首難詩。自宋元以來,揣測紛紛,莫衷一是。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第一句可以看作是詩人的癡人癡語,錦瑟五十弦,有什么“無端”的?不過是為引出下句“一弦一柱思華年”。詩人撫琴,一弦一柱無不牽系著逝去的美好年華,繁多的絲弦,該記載著多少往事啊!懷念已逝的青春年華,往事千疊,應是愁腸百轉。頷聯和頸聯以典故和傳說,抒寫了回憶往事所勾起的種種情思,以莊生夢蝶喻往事如夢,以望帝啼鵑喻往事堪傷,以海珠盈淚喻往事足悲,以日照美玉喻往事如煙。這一幅幅畫面隱含著詩人往事不堪回首而又不由得不回首的復雜心理。尾聯收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與開端的“華年”相為呼應。這兩句是說: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才感到無窮嘆恨,就是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悵惘了。聯系詩人一生志不得伸,始終在被排擠、被冷落中掙扎的情況來看,多少大志與理想早已化為泡影,全詩的感傷情調還是不難理解的。
2、《馬嵬》:
此詩乃詠史之作。劉、余《集解》約系為涇原王幕之作。李、楊舊事至此已歷八十載,人們談笑之,詠嘆之,而立意或因人而異。商隱之前,有白氏《長恨歌》,陳氏《長恨歌傳》等名篇。舊注多以此詩為“諷刺唐玄宗”之作。實乃皮相之論。商隱此詩,意在感慨人生無常,富貴難安。這是人類生存中的兩個重要命題,即便貴為天子,亦難避免。所謂無常,一是無常態,二是難預料,三是難抗拒。這是永遠困惑著人類的生命主題,因而也是文學的永恒話題。此詩第一首只有四句:“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就是講命運之難以抗拒,面對不期然而然的命運,君王也常常無可奈何。至于為什么會發生變故?那實在是歷史學家和政治家更應關注的事情。北宋人范溫《潛溪詩眼》稱此詩“深穩健麗”,曰:“‘海外……休’,語既親切高雅,故不用愁怨墜淚等字,而聞者為之深悲。‘空聞……曉籌’,如親扈明皇,寫出當時物色意味也。‘此日……牽牛’,益奇。義山詩后人但稱其巧麗,至與溫庭筠齊名,蓋俗學只見其皮膚,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此詩每聯皆以對比手法出之,而全詩則總括于有情人與無情世事的對比之中,從而凸現人生無常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