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太原市高考語文模擬試卷
2017太原市高考語文模擬試卷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古典音樂是屬于過去的音樂,但它的精粹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閃爍著異彩。它作為一種健康、明朗的“感情符號”,不但可以維系人的心態平衡,而且可以使人的感情沸騰、升華,達到感情的“高峰體驗”(馬斯洛語)。荀子早就提出音樂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強烈情感特征。表現真善美的古典音樂,能使心與心之間彼此關照、溝通,就像讓•保爾說的:“因為有了你,幽閉的心兒相互呼應起來,因為有了你,在荒漠中遙遙相隔的聲音連接了起來。”同時,因為聲波的諧振片能調節生物內部的平衡機制和促進新陳代謝。巴洛克時期音樂中的慢文章,它每分鐘六十拍的節律,正好和人的正常心跳一致,因此,常作為“維生素M(music音樂)”來維系人的生理、心理的平衡與和諧。美國在1934年成立了一家專門設計和制作各種場合所用的背景音樂和特種音樂的公司,叫“穆扎克”,它通過人造衛星將音樂傳送到十七個國家的幾十萬用戶中去。聽了這些音樂,秘書的打字錯誤可以降低百分之四十,而用于超級市場的音樂可以挽留顧客在店內多留三分鐘……
流行音樂是屬于現代的——特別是青年人的音樂,它隨著時尚風向不斷變換,所以我們得用一只“招風耳朵”來聽它。有時,它以高度刺激(嘶裂的吼聲、震耳欲聾的電聲、重低音)與高度單調(單一強拍的重復)相結合的高度自由、高度宣泄的搖滾樂出現;有時則沉醉于輕聲唏噓,低語回蕩的“情調音樂”。這是現代人的心理節律的兩個極致,也是對人類“原始本體”的追尋和回歸——在這里找到了“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本我。
現代音樂由于它的實驗性與超前性,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屬于未來的。一方面,它表現了被異化了的現代人的孤獨、無助的精神境界,同時反映了音源無限擴大后的光怪陸離、斑斕多彩的一個嶄新的音響世界。既然有如此“全信息”與“多功能”的音樂輸出,就該有同樣“立體聲”“多聲道”的耳朵來接受。多元文化的“交叉感染”,“輕”“重”音樂之間的鴻溝已非涇渭分明,勢不兩立,而是相互滲透、彼此補充的了。“超級天才指揮”普列文一面身兼三個交響樂團的指揮,一面卻在洛杉磯的夜總會里組織了一個爵士樂隊。他說:“我唯一的原則是不論演員們做什么,只要他們不褻瀆音樂就行。”美國作曲家格什溫將爵士樂融入交響樂之中,創作了轟動樂壇的《藍色狂想曲》,使他成為“爵士陣營和正統音樂之間的一個紐帶”。法國作曲家米約的創作深受流行音樂的影響,在他創作的芭蕾舞曲《世界的創造》中只用了一個十七件樂器的爵士樂隊;至于美國“現代音樂之父”科普蘭的早期作品,干脆被稱作“法國的——爵士的”,在他的《劇場音樂》《鋼琴協奏曲》《維特勃斯克》和《交響頌歌》中,爵士樂幾乎成了他的“母語”
……
世界真奇妙,音樂有多好。讓我們豎起三只耳朵來聽音樂吧!
(摘自陳鋼《三只耳朵聽音樂》)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典音樂是屬于過去的音樂,作為一種健康、明朗的感情符號,始終在歷史的長河中恒久不衰,閃爍異彩。
B.流行音樂是屬于現代的音樂,它隨著時尚風向不斷變換,時而震耳欲聾,時而低語回蕩,受到青年人的青睞。
C.現代音樂是屬于未來的音樂,這種說法如從其實驗性與超前性而言,是可以的,它呈現出一個嶄新的音響世界。
D.讓我們豎起三只耳朵聽音樂,就是要從古典、流行、現代音樂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音樂的美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表現真善美的古典音樂,能使心與心之間彼此關照溝通,這一點,得到了讓•保爾很形象的解釋。
B.“穆扎克”通過人造衛星將音樂傳送到世界各地的用戶中,用戶聽了這些音樂,都收到了預期效果。
C.搖滾樂與“情調音樂”風格迥異,是現代人的心理節律的兩個極致,也是對人類“原始本體”的追尋和回歸。
D.現代音樂“全信息”與“多功能”的音樂輸出。要求我們應該有同樣“立體聲”“多聲道”的耳
朵來接受。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馬斯洛所謂古典音樂能使人達到感情的“高峰體驗”,與荀子所謂音樂“入人也深”的特征相契合。
B.如果人的生理、心理失衡,最好是聽聽古典音樂,尤其是聽聽巴洛克時期的慢節奏音樂將大有益處,
C.爵士樂在美國“現代音樂之父”科普蘭的早期作品中,幾乎成了“母語”,說明爵士樂是其最擅長的表現手段。…
D.普列文、格什溫、米約與科普蘭等音樂家的創作實踐,表明了不同音樂之間可以走向相互滲透與補充。
2017太原市高考語文模擬試卷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劉溫叟,字永齡,河南洛陽人。性重厚方正,七歲能屬文,善楷隸。顯德初,遷禮部侍郎、知貢舉,得進士十六人。有譖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遷太子詹事。溫叟實無私,后數年,其被黜者相繼登第。
宋初,改刑部。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內艱,退居西洛,旋復本官。三年,兼判吏部輇。一日晚歸由闕前,太祖方與中黃門數人偶登明德門西闕,前騶者潛知之,以白溫叟。溫叟令傳呼如常過闕。翌日請對,具言:“人主非時登樓,則近制咸望恩宥,輦下諸軍亦希賞給。“臣所以呵導而過者,欲示眾以陛下非時不登樓也。”太祖善之。憲府舊例,月賞公用茶,中丞受錢一萬,公用不足則以贓罰物充。溫叟惡其名不取。任臺丞十二年,屢求代。太祖難其人,不允。開寶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貧,賜器幣,數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晉邸,聞其清介,遣吏遺錢五百千,溫叟受之,貯廳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執扇,所遣吏即送錢者,視西舍封識宛然,還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錢尚不用,況他人乎?昔日納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歲不啟封,其苦節愈見。”命吏輦歸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論當世名節士,具道溫叟前事,太祖再三賞嘆。
雍熙初,子炤罷徐州觀察推官待選,以貧詣登聞求注官。及引對,太宗問誰氏子,炤以溫叟對。太宗愀然,召宰相語其事,且言當令大臣罕有其比。因問:“炤當得何官:”宰相言:“免選以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錄其子登朝,庶足示勸。”擢炤太子右贊善大夫。炳、燁并進士及第。
(節選自《宋史•劉溫叟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旋復本官 旋:不久 B.前騶者潛知之 潛:秘密地
C.命吏輦歸邸 輦:乘車 D.且言當今大臣罕有其比 比:同類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劉溫叟“方正清介”的一組是(3分)
①后數年,其被黜者相繼登第 ②溫叟令傳呼如常過闕
③公用不足則以贓罰物充 ④視西舍封識宛然
⑤今周歲不啟封,其苦節愈見 ⑥炳、燁并進士及第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⑤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劉溫叟性情方正,聰慧過人。他七歲就能寫文章,擅長楷書、隸書,后來在任御史中丞時,因為母親去世,退居西洛,守喪完畢后恢復了舊官。
B.劉溫叟唯才是舉,公正無私。他負責科舉時,有人誣陷,皇帝怒將其錄取進士中的十二人免職;但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十二個人都是有才華的。
C.劉溫叟正直廉潔,抵制腐敗。御史府的規矩,每月賞給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錢一萬,公用不足可以用罰物補充,溫叟厭惡罰物之名而不取用。
D.劉溫叟清廉傳家,受到嘉獎。他的兒子被罷官待選,因家貧到朝廷請求注官;朝廷免除他的兒子的過失作為厚恩,并將他提升為太子右贊善大夫。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臣所以呵導而過者,欲示眾以陛下非時不登樓也。
(2)其父有清操,錄其子登朝,庶足示勸。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長安秋望 趙嘏
云物①凄涼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②。
【注】①云物:云霧。②“南冠”“楚囚”,典出《左傳》,為囚徒的代稱。
8.頷聯歷來為人稱道,請從意境和手法兩個角度分析寫景的妙處。(6分)
9.請結合“籬菊”“渚蓮”“鱸魚”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幽咽泉流冰下難。 ,凝絕不通聲暫歇。(白居易《琵琶行》)
(2)濁酒一杯家萬里, 。 ,人不寐,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
(3)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而又何羨乎!(蘇軾《赤壁賦》)
乙 選考題
請考生在第三、四兩大題中選定其中一大題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選定大題內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大題內的小題。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計分。
2017太原市高考語文模擬試卷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清 名
梁曉聲
倘非子誠之緣故,我斷不會識得徐阿婆的。
子誠是我以前的學生,關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約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區的茶村玩。斯時茶村,遠近山廓,美侖多姿。樹、竹、茶垅,渾然而不失層次,綠如滴翠。翌日傍晚,我見到了徐阿婆。
那會兒茶農們都前往茶站交茶。大葉茶裝在竹簍,一元一斤;芽茶裝塑料袋里,二十元一斤。
子誠與一老嫗駐足交談。我見那老嫗,近一米七的個子,腰板挺直,滿頭白發,不矜而莊。
老嫗離去,我問子誠她的歲數。
“八十三了。”
“八十三還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姬背影望去,欽佩之。
子誠告訴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兒,嫁給鎮上一名小學教師。后來,丈夫因成分問題,回村務農。每年清明前,換長衫游走各村“說春”。“說春”就是按照黃歷記載,預告一些節氣與所謂兇吉日的關系。她丈夫以唱代說,脫口成秀。使人們開心之余,自己也獲得—碗小米。不久農村開展“破除迷信”運動,丈夫進了學習班。“說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將他們家賣到僅剩自己穿著的一身衣服的地步,買了兩袋小米,用竹簍背著,挨家挨戶一碗碗的還。鄉親們過意不去,說她太過認真。她卻說——我丈夫是‘學知人’,我是‘學知人’的妻子。對我們,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請將小米收回了吧!
工作組長了解到那一情況:愕然,繼而肅然。親自送其丈夫回家,還對當年的阿婆好言安撫……
我問:“現在她家如何?為什么還讓八十三歲的老人家采茶賣茶呢?”
子誠說:“阿婆得子晚,六十幾歲時,兒子病故,媳婦帶著孫子改嫁。從那以后,她一直一個人過活。”
“這么大歲數,又是孤獨一人,可怎么活呢?”
“縣里有政策,要求縣鎮兩級領導班子的干部,每人認養一位農村的鰥寡高齡老人……”我不禁感慨:“多好的舉措……。”
不料子誠卻說:“辦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認養她的那位副,名面是愛民的典范,背地里貪污受賄,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失語!
子誠說:“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譽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開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掙個五六元錢。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掙的錢,把那副助濟她的錢給退還清了……”
“可……這……難道就沒有人認為應該告訴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樣做嗎?”
“許多人都這么勸過的,可老人家她聽不進去啊。”
不待我再說什么,子誠接下來的話,使我頓時又失語了。
他說:“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癥。不過,她裝作自己一點兒也不知道的樣子,仍然省吃儉用,早出晚歸地采大葉茶。”
我心愀然。進而,愴然。
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誠轉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還”尚未“還”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錢。
第二天傍晚,我站在村道旁,望著子誠和老人家說話。才一兩分鐘后,二人的談話便結束了。老人背著竹簍,盡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從我眼前默默走過。
子誠也沮喪地走到了我跟前,囁嚅道:“我原來就料到根本沒用的嘛……”
“她說,謝了。還說,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濁……”
我不禁再次失語,竟至于,羞愧極了。
以后幾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見徐阿婆往返于賣茶路上,背著編補過的竹簍,竭力挺直單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態,畢竟那么蹣跚,使我聯想到衰老又頑強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曉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經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歲的,身患癌癥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嫗,又使我聯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獨行俠……
似乎,我傾聽到了那老嫗的心聲: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誠打來電話,告訴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個……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問什么嗎?……”
那一刻我語無倫次。
“聽家里人說,她死前幾天還清了那筆錢……現在,有關方面都因為那一筆錢而尷尬……”
我又說不出話來,也不知自己什么時候放下電話的。想到我和子誠口中,都分明地說過“還”這個字,頓覺對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無疑已構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討苦吃的東西呀,難怪今人都避得遠遠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有刪改)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小說開篇有關茶村的一段景物描寫,再現了山區茶村青翠多姿的自然美景,也為徐阿婆的出場做了鋪墊。
B.小說以細膩的筆觸,形象地描寫了徐阿婆的肖像、動作及語言,塑造了一位真實可感的農村老嫗的形象。
C.小說塑造工作組長與副的人物形象。主要是為了表明社會在整體進步的同時,也留下了許多陰影。
D.小說中徐阿婆的故事全都通過子誠之口講述,增加了可信度,同時也便于“我”在與子誠的對話中抒情。
E.小說以“清名”為題,一方面是對徐阿婆兩次清名情節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凸顯主題的作用。
(2)徐阿婆有哪些形象特點?請簡要概括。(6分)
(3)文中多次寫到“我失語”,“說不出話來”等,這樣寫的作用有哪些?請簡要分析。(6分)
(4)文中的“我”由一再看見徐阿婆往返于賣茶路上的形象,聯想到了“朝圣者”與“獨行俠”。對此,有人認為自然合理,也有人認為矯情做作。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觀點和理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