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知識點:詞在句子中的意義與古今異義詞
高考語文知識點一:詞在句子中的意義
凡六百一十六言 (字) 初為《霓裳》后《六么》 (彈奏)
自言本是京城女 (說) 為君翻作《琵琶行》 (為,替)
命:遂命酒 (吩咐) 暫:凝覺不通聲暫歇 (短暫)
命曰《琵琶行》 (取名) 如聽仙樂耳暫明 (頓時,忽然)
語:琵琶聲停欲語遲 (說話) 轉: 砯崖轉石萬壑雷 (使轉動)
今夜聞君琵琶語 (曲) 卻坐促弦弦轉急 (更,越)
轉軸撥弦三兩聲 (轉動)
幽:別有幽愁暗恨生 (深沉) 暗:尋聲暗問彈者誰 (輕聲地)
幽咽泉流冰下難 (形容隱晦,不暢達) 別有幽愁暗恨生 (隱藏的)
野芳發而幽香 (清幽幽的) 偏聽則暗 (糊涂,愚昧)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昏暗)
可:畏途巉巖不可攀 (可以)
此情可待成追憶 (難道,哪能)
數: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幾。若干) 發:涂有餓莩而不知發 (打開)
數罟不入洿池 (密) 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派遣)
愿令得補黑衣之數 (數目) 百發百中 (發射)
扶蘇以數諫故 (屢次)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花開)
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過) 兵:非我也,兵也 (兵器)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彎曲) 窮兵黷武 (軍事力量)
系向牛頭充炭直 (通“值”價錢)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軍隊)
草木皆兵 (兵士)
勝: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盡) 焉: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語氣助詞)
驢不勝怒,蹄之 (能承受)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兼詞,于此)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勝利)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優美的)
絕: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湖 (橫渡) 強: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強大,強健)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隔斷)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有力的弓)
以為絕妙 (到了極點)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有余)
佛印絕類彌勒(非常) 乃自強步,日三四里 (讀qiǎng,竭力,勉強)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終止)
假: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利用) 望: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向遠處看)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日夜望至,豈敢反乎(盼望、希望)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不真,假裝) 先達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圓之時,農歷每月十五日)
聞: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聽見) 制: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統帥、指揮)
博聞強志 (見聞、知識)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控制、制伏)
不能稱前時之聞 (聲譽、名聲)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規模)
終歲不制衣則寒 (制作)
亡: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逃跑的士兵) 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有利的形勢)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丟失)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鋒利)
吞二周而亡諸侯 (使……滅亡)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好處)
河曲智叟以應 (通“無”,沒有)
固: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險固的地勢) 度: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規章制度)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鞏固)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計算)
汝心固之,固不可徹 (固執)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越過)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本來) 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 (揣度)
傳: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流傳) 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相當“于”)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表反問語氣)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勝利)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優美的)
絕: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湖 (橫渡) 強: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強大,強健)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隔斷)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有力的弓)
以為絕妙 (到了極點)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有余)
佛印絕類彌勒(非常) 乃自強步,日三四里 (讀qiǎng,竭力,勉強)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終止)
假: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利用) 望: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向遠處看)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借) 日夜望至,豈敢反乎(盼望、希望)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不真,假裝) 先達德隆望尊(名望)
七月既望(月圓之時,農歷每月十五日)
聞: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聽見) 制: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統帥、指揮)
博聞強志 (見聞、知識)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控制、制伏)
不能稱前時之聞 (聲譽、名聲)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規模)
終歲不制衣則寒 (制作)
亡:追亡逐北,伏尸百萬 (逃跑的士兵) 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有利的形勢)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丟失)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鋒利)
吞二周而亡諸侯 (使……滅亡)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好處)
河曲智叟以應 (通“無”,沒有)
固:秦孝公據崤函之固 (險固的地勢) 度: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規章制度)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鞏固)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 (計算)
汝心固之,固不可徹 (固執)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越過)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本來) 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 (揣度)
傳: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流傳) 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相當“于”)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表反問語氣)
高考語文知識點二:古今異義詞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古今異義詞的古義或今義
以手撫膺坐長嘆 (古義:徒,空。 今義:作動詞。)
叢菊兩開他日淚 (古義:往日,過去。今義:以后,將來的某一天或某一時期。)
無邊落木蕭蕭下 (古義:樹葉。 今義:樹木。)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義:第二年。 今義:今年的下一年。)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古義:因此寫了。 今義:表原因。)
老大嫁作商人婦。 (古義:年紀大了。 今義:長子,長兄等。)
朝來暮去顏色故。 (古義:容貌。 今義:色彩。)
又聞此語重唧唧。 (古義:嘆息聲。 今義:一般指蟲鳴。)
凄凄不似向前聲。 (古義:剛才。 今義:朝著前面。)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 (古:黃河。 今義:泛指河流。)
(古:谷物收成不好。 今義:兇惡,厲害。)
棄甲曳兵而走。 (古:逃跑。 今義:行,走路。)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古:供養活著的人。 今義:保養身體。)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古:可以憑借。 今義:表示同意、認可。)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這樣,卻。 今義:轉折連詞。)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歸咎。 今義:沒有罪過。)
金就礪則利。 (古:指金屬制的刀劍。今義:黃金。)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古:檢查。 今義:參加、參見等。)
用心一也。 (古:用,使用;心,心力。 今義:集中注意力,存心。)
蟹六跪而二螯 (古:足,腳。 今義:兩膝彎曲,單膝或雙膝著地。)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古:安置,安身。 今義:托付,把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物身上。)
流血漂櫓。 (古:盾牌。 今義:指劃船的工具。)
以為桂林、象郡。 (古:把……作為。 今義:認為。)
贏糧而景從。 (古:背負,擔負。 今義:獲得,獲勝。)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東。 今義:山東省。)
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求學的人。 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吾從而師之。 (古:跟隨并且。 今義:表因果的連詞。)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古:無論。 今義:沒有。)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義:許多人。)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古:風尚。 今義:道路,道德。)
小學而大遺。 (古:在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
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不一定。 今義:用不著,不需要。)
看過“高考語文知識點:詞在句子中的意義與古今異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