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語文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河南高考語文閱讀原文
就空間論,桃花源更是與人們所熟悉的茫茫塵世切割得非常徹底。這種切割,并沒有借用危崖險谷、鐵閘石門,而是通過另外三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美丑切割。這是一個因美麗而獨立的空間,在進入之前就已經是岸邊數百步的桃花林,沒有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那位漁人是驚異于這段美景才漸次深入的。這就是說,即便在門口,它已經與世俗空間在美丑對比上“勢不兩立”。第二種方式是和亂世切割。這是一個憑著祥和安適而獨立的空間,獨立于亂世爭逐之外。和平的景象極其平常又極其誘人: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雞犬相聞、黃發垂髫……這正是歷盡離亂的人們心中的天堂。但一切離亂又總與功業有關,而所謂功業,大多是對玉階、華蓋、金杖、龍椅的爭奪。人們即便是把這些耀眼的東西全都加在一起,又怎能及得上桃花源中的那些平常景象?因此,平常,反而有了超常的力度,成了人們最奢侈的盼望。很多人說,我們也過著很平常的生活呀。其實,即使是普通民眾,也總是與試圖擺脫平常狀態的功利競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都不是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之所以成為桃花源,就是在集體心理上不存在對外界的向往和窺探。外界,被這里的人們切除了。沒有了外界,也就阻斷了天下功利體系。這種自給自足的生態獨立和精神獨立,才是真正的空間獨立。第三種方式可以說得拗口一點,叫“不可逆切割”。桃花源的獨自美好,容不得異質介入。那位漁人的偶爾進入引動傳播,而傳播又必然導致異質介入。因此,陶淵明選擇了一個更具有哲學深度的結局——桃花源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尋找的可能性之外。桃花源中人雖不知外界,卻嚴防外界,在漁人離開前叮囑“不足為外人道也”。漁人背叛了這個叮囑,出來時一路留下標記,并且終于讓執政的太守知道了。但結果是,太守派人跟著他循著標記尋找,全然迷路。更有趣的是,一個品行高尚的隱士聞訊后也來找,同樣失敗。陶淵明借此劃出一條界限,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隱士天地,那些以名聲、學識、姿態相標榜的“高人”,也不能觸及它。這個“不可逆切割”,使桃花源表現出一種近似潔癖的冷然。陶淵明告訴一切過于實用主義的中國人,理想的藍圖是不可以隨腳出入的。在信仰層面上,它永遠在;在實用層面上,它不可逆。
河南高考語文閱讀題目
1.下列對文中“哲理設計”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
A.桃花源沒有歷史,看似令人可笑,但世俗的改朝換代、紛擾歲月與這里怡然自得的生活相比卻未必更有意義。
B.桃花源是一個因美麗而獨立的空間,這種令人驚訝的美與世俗空間的美丑形成了強烈的對立。
C.桃花源是真正的空間獨立,這里的人主動斷絕與外界一切聯系,過著極其平常的生活。
D.桃花源對外界的介入表現出一種近似潔癖的冷然,因此桃花源與茫茫塵世“不可逆切割”。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桃花源在集體心理上不存在對外界的向往和窺探,也因此阻斷了天下功利體系,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態獨立和精神獨立。
B.桃花源是理想的藍圖,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士天地,只有真正的隱士才能找到它。
C.桃花源再也找不到了,《桃花源記》的這一結局具有更深的哲學意味:理想的藍圖是不可以隨腳出入的。
D.桃花源中人不會向往和窺探外面的世界,他們不知外界,卻嚴防外界。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田園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 陶淵明隱居田園的理想破滅了,《桃花源記》是他一個更虛幻的寄托。
B.就空間論而言,桃花源是獨立的,它美麗,祥和安適,而又容不得異質的介入。
C.《桃花源記》描繪的美好世界,從時間和空間兩度上把理想藍圖與現實生活隔離開來,這不僅是藝術手法,更有哲理意味。
D.人們常說“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是指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世界,它已經超越了桃花源本身,這與作者所說的“在信仰層面上,它永遠在”是相通的。
河南高考語文閱讀答案
1.D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D項,“不可逆切割”說法因果顛倒。原文的表達是:“這個‘不可逆切割’,使桃花源表現出一種近似潔癖的冷然。”
2.B
本題考查理解文意,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B項,“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士天地,只有真正的隱士才能找到它。”說法錯誤,原文表述是“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隱士天地,那些以名聲、學識、姿態相標榜的‘高人’,也不能觸及它。”
3.A
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對照第一段,“陶淵明田園理想破滅”
河南高考語文閱讀訓練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