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必背篇目有哪些
高考文言文必背篇目有哪些
1.論語十則
2.魚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4.曹劌論戰——《左傳》
5.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6.出師表——諸葛亮
7.桃花源記——陶淵明
8.三峽——酈道元
9.馬說——韓愈
10.陋室銘——劉禹錫
11.小石潭記——柳宗元
12.岳陽樓記——范仲淹
13.醉翁亭記——歐陽修
14.愛蓮說——周敦頤
15.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16.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
17.關雎——《詩經》
18.蒹葭——《詩經》
19.觀滄海——曹操
20.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陶潛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灣
23.使至塞上——王維
2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30.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
3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32.觀刈麥——白居易
33.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門太守行——李賀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隱
38.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
39.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李煜
40.漁家傲·秋思——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晏殊
42.登飛來峰——王安石
43.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44.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45.游山西村——陸游
46.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47.過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49.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50.己亥雜詩·浩蕩離愁白日斜——龔自珍
51.勸學(節選)——荀子
52.逍遙游(節選)——莊子
53.師說——韓愈
54.阿房宮賦——杜牧
55.赤壁賦——蘇軾
56.氓——《詩經》
57.離騷(節選)——屈原
58.蜀道難——李白
59.登高——杜甫
60.琵琶行——白居易
61.錦瑟——李商隱
6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
63.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64.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高考文言文背誦方法
(一)化整為零法。把一篇文言文當作一個整體去籠統地讀,這便像囫圇吞棗,應把這個整體分析成若干意義段落進行分段熟讀才好。
一篇課文經過意義段落的分析,便可看到文章的線索與作者的思路,對所寫的人物和事物的來龍去脈,了然于胸,然后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照生活的邏輯和照人地時與前因后果的交代,貫穿起來。層次既清楚了,熟讀之后,很快就能背誦。背誦應分段背,各個突破,直到全部背完為止。
(二)抄讀法。這是眼、口、手、心綜合運用于背誦的方法。
眼看文章的字、詞、句,口念文章的字、詞、句,手寫文章的字、詞、句,心想文章的字、詞、句。抄抄讀讀,讀讀抄抄,不要多時,讀完部分,便抄完部分,也就背完部分。那么全部讀完,也就全部抄完,也就能夠全部背誦完。當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了,全文也就容易通過對它們的熟記而背出。
(三)累進法。采用此法有如滾雪球,即先讀第一句,即背誦第一句;再將第一二句連讀,即要求第一二句連背。依次類推,滾動前進,累積背完全文為止。
高中文言文提分方法
考生在解答文言文實詞題的時候,可以把題目中給出的詞義代入到原文中。如果是通順的,就是正確的,如果不通順,就是錯誤的。對于考生來說答這類題型,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字形,明確字義,只要掌握好這一點,那么,解題就會容易的多。
解答文言文虛詞題的時候,常用的答題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虛詞的題型大部分都是把虛詞放在兩個句子中比較。答題的時候,考生可以先把虛詞分別代入到兩個句子,看是否通順,如果通順就是相同,反之,則不同。
考生在答文言文分析概括題的時候,主要解題技巧就是對照法。這類提醒的錯誤可能是順序顛倒、無中生有等等,可能錯的不是很明顯。所以考生在答這類題型的時候需要細心,更需要結合全文來解答。
高中文言文高頻重點詞
一、與政事相關的常用詞
官員到某地任職,做一些相關的政事,實行一定的政策,會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貶評論。于是官員與百姓、官員與官員、官員與國君(帝王)之間就會有許多“動作”發生。
1.詣:到,去。
2.勸:①鼓勵,獎勵;②受到鼓勵、獎勵。
3.課:考核、督促、征收。
4.風、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視,巡行;考察,核實,查明。
6.游:①游玩,游覽;②旅行,外出求學或求官;③交際,交往。
7.趣、趨:①小步走,跑;又引申為趕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舉報,檢舉,揭發。
9.白:告訴,報告。常用于官吏之間。
10.短:進讒言,說壞話。
11.害:嫉妒。
12.聞:①聽說,聽見;②使知道,報告給……知道。對于義項②要特別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統治者——國君,強化了這一點,閱讀時就不至于認為下文中國君和主人公發生的事件顯得突兀。怎么國君知道了并參加進來了呢?其實就是“聞”字在起作用。如“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13.折:指斥,指責,駁斥。
14.讓:①責備,責怪;②謙讓,辭讓。
15.黨:偏袒,伙同,包庇。
16.矯:假托,假傳。
17.質:作人質;抵押。
18.次:①臨時駐扎(用于軍隊);②住宿,停留(用于個人)。
19.輸:繳納(貢品或賦稅)——由“輸送、運輸”引申。
20.當:判刑,判罪。后多帶表示懲罰意義的詞語。
21.坐:①因……犯罪或錯誤,觸犯;②牽連,定罪。因為。
22.多:贊揚,欣賞。“高、貴”等字,若帶賓語,就是意動,也意譯為此。
23.少:批評,輕視,看不起。
這是一些常見的單音動詞。我們基本可以按照官員行為、他官(官場)反應、社會評價三個層面來掌握。
二、值得重視的特殊單音詞
1.獄:案件,案情。 監獄:監管案件。
2.脫:①副詞,表推測,也許、或許;“事既未然,脫可免禍”。②連詞,表假設,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舉考試或官員考核的等級,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級。(單獨的“最”也可表示等級)
4.獨:若在疑問句中,表反問,難道、怎么。“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同樣用法的還有“寧”“顧”。
5.他:別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顧而之他”“王顧左右而言他”(《齊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關復音詞
1.下車:剛上任、剛到任。現有成語“下車伊始”。
2.乞骸骨、請辭、告老、請歸、乞歸:辭官。
3.用事:掌權,主管。
4.視事:在任,在職;辦公。
5.聽事:辦公的地方。
6.逆旅:旅館。
7.部曲:私家軍隊。
8.祖道:在路上設宴為人餞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傭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從家里被征召為官。
11.作色:發怒。
12.從子:侄子。從,堂房親屬;又如“從兄、從弟、從父”等。
四、相對穩定的通假字
1.鄉,通“向”:“侯生果北鄉自剄”(《史記·魏公子列傳》)。
2.詳,通“佯”:“行十余里,廣詳死”(《史記·李將軍列傳》)。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
5.禽,通“擒”:“禽滅六王”(《史記·秦始皇本紀》)。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史記·淮陰侯列傳》)。
7.趣,①通“趨”:“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史記·孫臏列傳》)。 “則命東下者斧斷其纜,趣京師者護以出,自是外戶不閉。”
②通“促”: “趣趙兵亟入關” (《史記·陳涉世家》)。
8.內,通“納”:接納,讓……近來;藏。“無內諸侯軍”(《史記·高祖本紀》)。
9.郤,通“隙”:隔閡,矛盾。“令將軍與臣有郤” (《史記·項羽本紀》)。
10.責,通“債”:“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史記·高祖本紀》)。
五、表示時間的詞
高考文言文的第三題,也就是目前試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題——“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正確(或不正確)的項”,錯誤項設置的一般特點是:個別字詞的錯譯和打亂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與時、地、事的錯接。錯譯的字詞以上面的詞為常見。至于人與時、地、事的錯接,也就是故意讓這幾個要素和主人公張冠李戴,比如補(譯)出的省略成分錯誤。因此,我們不應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關系的時間詞。
1.表瞬間:俄、俄而、俄頃;頃、頃之、頃刻、有頃;旋、尋、無何。
2.表過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時,初,時、當是時,曩(nǎng從前)、嘗,昔、向。
3.表一段時間:比、迨、逮、及、洎、居(后帶時間,則譯作“過了…”,不譯作“居住”,如“居無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這些字詞的同時,又養成閱讀時用“/”或序號標出事件起止的習慣,就明確了語境的起止區間,方便理解判斷。
高中文言文答題技巧
1. 充分利用選項的注解作用,降低閱讀難度
對照選項都相當于給文言文語段加了注解,特別是如果題干中要求選不正確的一項,那么四個選項中就有三個正確,這就等于給了你大量的注解,毋庸置疑,這對于正確理解文意作用是相當大的。
2. 注意整體語言片段閱讀,不能顧此失彼
眾所周知,標點符號中的句號,問號,感嘆號屬于句末標點,應用到文言文中,一個句末標點意味著一個最小完整語言片段的終結。而現實中,很多考生不是以此為最小閱讀單位,而是死扣每句話每個生詞的意思,結果顧此失彼,斷章取義,造成整片文章不能聯通的不良后果。因此,解答文言文閱讀題,千萬要注意句末標點的位置,只有到句末標點才是一個最小的語義片段,據此連成斷,連成篇,才能讀懂全文。
3. 注意聯系上下文,增強語境意識
許多考生解題時,往往只注重選擇本身的比較,而不去對照原文,更不去看他的上下文,這顯然是不可取的。注重語境,根據上下文做出合理的推斷,把問題放到具體的語境中去分析,是整體把握文意的重要一環節,不可等閑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