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密度教學反思 初中物理教學反思范文
初中物理密度教學反思(一)
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興趣,模擬科學家們的認真的探究態度,寬松、愉悅、恬淡的課堂氛圍,使探索測定物質密度的實驗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通過實驗過程的交流,使學生收益匪淺。學生們都說,從實驗中的發現,通過經歷了科學的探究過程從而學到了物理知識。來自這樣的學習過程是深刻的,比那種*通過老師將和做習題達到理解物理知識的學習方法受益更深,更可貴的是有利于今后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
探究式教學,從教學目標看,它著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充分開發每個學生的智慧潛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從方法上看,它以探究為主,強調了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等,從形式上看,它采用的是開放式教學,它讓學生動起來,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從學生受影響看,它更能使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視學習為樂趣,更富有創新力。
初中物理密度教學反思(二)
〈〈探究——物質的密度〉〉這一節需要培養多方面的能力。1)讓學生根據他們的數據進行討論、分析,引出密度的意義;2)根據密度的意義讓學生自己得出密度的概念;3)能聯系生活中的許多東西理解密度的概念;3)會根據密度的公式推出密度的單位;4)要有一定的運算能力。
這一節本人的理念是:由于是概念教學,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輸和強加給學生,依據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和教學心理學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學過程中,應通過形象化的實驗,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自主建構密度概念,教師僅僅是學生概念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為此,本節課采用“科學探究小組合作”教學模式。
這一節的不足:
1)合作交流流于形式,實效性不強。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于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征。回顧本節課教學過程,大多數學生的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么樣”。很明顯,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合作應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之后,再展開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有成效的。交流應涵蓋兩個層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傾聽別的的意見。但是本節課中的交流過程只是一個表述的過程,缺少傾聽的過程,交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只有教師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才能真正用好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真正發揮合作交流的作用。
2)時間分配不合理。剛開始留給學生討論的時間長,老師有想讓每個學生都跟上,于是就舉了很多的例子,可到了后面又想結束本節的教學內容,就匆匆而過。
3)教學設計不細致。備課時,總感到授課的思路符合學生的實際, 能夠順利的完成教學內容,但實際操作的時候總是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一當出現和自己的思路不一致的時候,要么是繞來繞去,回不到重點和難點,要么是滑過去忽視學生存在的問題。
今后本人會注意以上問題,使自己的教學更完善。
初中物理密度教學反思(三)
《質量和密度》這一章是力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在這一章里學生要掌握的內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學生在這一章里要掌握質量和密度的概念,要學會使用天平和量筒這兩種儀器測密度的原理和方法,要能比較靈活地運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以,本章內容的特點是定量的測量性實驗較多和定量的計算較多,對學生的實驗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要求較高。
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以扎實的基礎知識為根基的。只有讓學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規律,才能全面提高能力。教師在傳授本章知識的教學活動中,要使學生真正懂得質量和密度的概念,真正掌握用天平、量筒測密度的實驗原理和方法。在教給學生運用密度公式解決問題時,教師更應注重物理思想、物理過程的傳授,使學生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理解。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素質,提高學生的能力。
《物質的密度》這節內容很重要,它與壓強、浮力的知識聯系很緊密。我是這樣開始新課的:
先請同學說出身邊的桌子、電扇、窗分別都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再叫他們回答身邊有無數種物質,我們怎樣辨別它們?給他們具體的實例,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一個鐵塊和一個木塊,同學找到很多方法,有顏色、氣味、磁鐵吸引等等。然后問他們如果從表面情況無法鑒別時怎么辦?有沒有一種科學又簡單的辨別方法可以鑒別物質的種類?給他們實例一個銅塊和一個塑料塊怎樣區別,并結合以前速度的引導讓他們講出相同體積比質量和相同質量比體積。那到底物體的質量和體積之間存在著什么關系?請同學們猜想,然后請同學設計實驗并實施實驗等到若干組數據,請同學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然后讓同學計算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再分析得到結論: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等,不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等。就因為不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等,我們才可以利用物質的這種特性來辨別物質的種類,我們把這個比值定義為密度,用它來表示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請同學根據公式推斷單位及物理意義。整節課教學任務基本能完成。
困惑的地方:
1、在引導學生講出相同體積比質量和相同質量比體積后,猜想就叫他們自己猜呢?給他們一個填空形式:體積不同的相同物質,質量不同;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
2、這節課到底分幾課時?一課時的話,要介紹量筒的使用,做實驗,分析數據,有必要的話畫折線圖,還要得出結論,那肯定來不及介紹單位換算、物理意義等。
不足之處:
1、整節課思路感覺不清晰,過渡不自然,時間分配不夠合理。
2、在實驗過程中未強調量筒在實驗結束后側放,造成學生離開時碰碎一個。
看過“初中物理教學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