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新生教你如何學數學(2)
選擇題十道搞定了九道,填空題五道搞定了四道,現在就有六十五分了。
然后概率會算吧,經過練習降低了難度的數列題能夠做吧,立體幾何只要經過專項練習能保證得分了吧,還有一個什么題吶==總之還有一道頗簡單易操作的題。這是四十八分了。
最后兩道大題,第一小問只要你知道公式就能做的,這是七分了。
加起來,恭喜你,已經有一百二十分了。但是因為有個別難題情況出現,那么保守估計一百一。
這個我倒是敢說,絕對有一百一的基礎題來保證你得分。
大概是由于我的心態很好?總之刷五三什么的遇到不會的題就有些小開心,不然做題是為了什么。那么多分都沒有得到,就是要去找到缺口然后補上。
推薦五三的理由是答案相對規范(其實最推崇高考題,后面講用法),你不懂的就去看答案留標記,看答案也看不懂的留下其他標記暫時放過,因為你看不懂答案基本上就是你目前的水平還達不到這道題的高度。
我做五三的時候,因為嫌棄它又大又厚,所以是把它按照單元給撕下來的。然后就是比較薄的一沓紙,絕大部分都做了(沒做的就是大部分導數和解幾大題,它們的選擇填空的也有去看答案),而數列--我那個時候傻乎乎地在高三第一個筆記本上抄了很多大題,明明都是難度值偏大的,但是那個時候還沒有收到確切的數列題會降溫的告知,然后就是混了個眼熟吧。
其實我回想當初,覺得自己抄那么多大題真是弱爆了,雖然不能說沒有用,但是用處真心不大,因為吃不透精神。于是,答案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牽涉到補習問題。
就如我所說,答案也有解決不了的地方,不止是這道題,還有里面的思想本質。
大概是我的數學思維不夠好,總之數學沒有辦法完成完全的自學,而因為種種實際原因,在班主任老師的推薦下去找了下一個年級的某數學老師,老師很認真負責(如果你自己的數學老師不適合你或者其它原因總之你不愿意找他補課,那么你可以請班主任老師幫助推薦適合的老師,前提是他不教數學哈)。
我高二的時候也有請大學生家教補課,有兩個人,一個是她補到最后主動幫忙請了另一個家教過來,后面那一個是我自己覺得實際效果不大了自己放棄了。
客觀來說,這兩個家教的水平實際很有限,但是最開始因為自己基礎太差也能夠應付過去。其實基礎太差的同學可以優先考慮大學生家教,一對一也很便宜(當然家境特別好的也不用在意這個,還是找老師吧),個人覺得不管什么時候一對一效果都好得多,畢竟基本是完全的對癥下藥。
高三到了上學期一診過后,覺得數學是應該招人補一補了,那個時候就是一百零幾也勉強接近一百一了吧。于是就去找了數學老師。他給我們題,我們現做,他就在旁邊指點思路,聽起來也許很簡單很無聊很沒用,但是大概只有你經歷過才知道價值所在。一是班主任能夠推薦的老師多是有兩下子,對出題精神把握得比較好。二是,你也許本來很朦朧的思維他幫你擦拭得很清晰,或者幫你建立起以前沒有的。
補課,補的就是自己無法解決的思維缺口。
我在數學上花的時間其實不算是太多吧,畢竟總有一些題你看著就可以反應出步驟的,就不用動筆,看著不熟悉的就留心一下,某些第一時間看不懂的就動筆算。
意思是你會做的題留一點感覺,沒必要再費時間,而不會的題就認真算算。
我想基礎不好如我的人在慢慢積累之后不會的題大概也不會少,但是也不至于太多把你埋在里面吧,而且不是所有的題都需要我等凡人去刺殺的。
我在這里送給大家第二句話:高三的刻苦沒有必要把學習以外的生活繃緊。那樣不是高三,而真成了仰望人間的地域了。先放在這里了,大家可以自己想一下,以后會詳講。
四月初之后,我入手了2010年到2012年的數學高考試卷。嗯,到這個時候基本120了。
然后接下來基本是每天一套選擇填空(周末貌似沒能行)。還是那句話,會的題就放過它,不會的再算,仔細弄明白(最后一題不求以后能做但求開闊思路)。
然后加上大題的分類訓練。就是拿著一年的高考題,這段時間我只看上面的立幾,然后過段時間我只看數列,按照這種方式專項再突破一下。
同時隔一兩天什么的還是做套完整的,保持手感。還是,看到有思路確定正確的打勾跳過。
我其實很懶散==因為沒能堅持每天,所以這些題其實到高考都沒能解決完。
還有就是,我從沒有追求過130+,只是想著考過120+。所以最后的導數和解幾我最后也沒有去攻堅克難。結果因為今年川卷數學很簡單,所以我剛剛好130,意思是做了的都對了。其實難點的話,我也應該會有120+(不過根本就沒有如果,所以難免別人會吐槽)。
嗯,然后這世界上有個聽起來很懸乎的東西叫做考試技巧。
所謂技巧其實就是把你會做的題都拿到滿分。
不是追求一百三+的大神,那就檢查去吧。把簡單題熟練之后,做完所有題就能有剩下的時間。我每次大概能夠有半個小時到二十分鐘。
我每次最后兩道題都只看了第一小問,前面的題本身就做得盡力細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