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復習技巧及方法
2。在明確系統整體結構的前提下,對教材內容應進行認真的審查,包括概念、例句、諺語、格言、重點句子、分析過程、分析依據、結論、意義、要求、錯誤觀點、危害等。
3,進行選擇性的排序、理解和記憶。
以上三個步驟是相互關聯的。我們必須把這些步驟有機地聯系起來,不能分開。讀書不能不看。
高考政治學習方法
綜合歸類與概括提煉法
綜合,是在認識讓把事物的各個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結合起來的過程。它與分析是兩種相反的思維過程,二者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綜合以分析為前提,沒有分析,認識就無法深入;分析后又必須綜合,沒有綜合,就無法把握事物的整體。綜合同樣是政治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通過比較、分析,找出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根據這些異同點,對事物加以分類、綜合,最后得出事物普遍特征的方法就是綜合歸類
綜合歸類與概括提煉法在政治課復習中的主要作用是:①系統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師可按照一定標準,把基本概念、原理歸類,集中復習。這樣分類集中復習,不但記憶牢固,而且明確其所屬,便于應用。②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在熟練掌握馬列主義基礎知識并能靈活運用的基礎上,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復習,不僅可以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能夠提高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能力和理論聯系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③從眾多的感性材料中,抽象、概括出理性結論,鍛煉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利于理性結論的掌握。綜合與概括提煉法要求高、難度大,不僅局限于某一節課的內容,而且要根據知識體系,進行跨度較大的綜合訓練,故它適用于高年級、抽象思維能力的學生。總之,它是一種側重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復習方法,運用得法,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嘗試回憶自我檢測法
“嘗試回憶”是心理學術語,也叫“試圖回憶”。在材料還沒有完全記住之前,蓋上書本盡力回憶學習材料,這種復習方式叫試圖回憶。這種復習方法在記憶、復習中效果較好。因為嘗試回憶時,進行著各級主動的心智活動,看到成功又會感到成功感,激起進一步學習的動機,有利于識記的進行。同時它又是一個自我檢查的過程,能了解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明白哪些已經記住,哪些尚未記住,有助于更好地分配復習時間,有針對性地采取補遺復習。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簡單易行,學生可獨立運用,無需教師指導和事先制訂周密的計劃;出不需要特殊條件和設備,比較容易掌握。只要學生注意力集中,就能記憶成功。然而它必須同其它各種復習方法交叉使用,合理安排。在宏觀上,綜合運用各種復習方法,才能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掌握所學知識的全貌。另外,還要注意同各種具體的學習方法協調起來,比如漸進復習法和反復復習法。把新知識的學習和舊知識的復習配合起來,及時發現學習上的問題,及時糾正。這種復習方法不受學生年齡特征、接受程度和智力水平的限制,能被廣大學習者所使用。返回頁首小結復習法
學生在學完一章或一節結束后所進行的、以概括提煉為主的系統復習方法。小結的過程就是檢驗學生概括闡述教材正確與否的過程。通常,學完某一章、節結束后,應由學生進行小結,概述全章、全節的主要內容,創設一個清晰、簡明的脈胳,在學生心理上形成定勢。然后不斷復習,加深鞏固。當小結內容全部掌握以后,再聯系社會現實、理論指導實踐。小結任務讓學生獨立完成是培養學生動手動口能力的有效方式。但小結復習法也存在局限性。章節內容較少,篇幅較短,小結困難,章節過多、過細,缺乏系統性、邏輯性,造成雜亂無章的感覺,使學生失去復習興趣等等。這些都有礙于小結復習法的順利進行。運用小結復習法應注意做到師生互動。把小結內容不斷擴展,既明確教材的本質屬性,又不遺漏說明材料,在理解的前提下,變換多種題型,反復刺激,直到掌握為止。
總結復習法
在單元或學科結束后,對學習內容進行總體分析,確定知識要點及其相互聯系的復習方法。總結往往就是復習,在總結課上,學生要學會用線條式板書,配合系統復習,展示教材整體結構。其實,這就是系統地復習、鞏固知識,應用理論并使其系統化、深刻化的復習過程。為了加強對知識總體的系統復習,教師可借助圖表,如單元知識總表、全書知識體系表,還可以提出啟發性問題,由學生歸納整理。總結復習是在小結復習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把小結內容各部分貫穿起來,使之相互銜接,相互制約。二者的復習內容是面和點的關系。沒有小結復習內容的累加,就難以構成總結復習。兩種復習方法盡管目的相同,但方法、手段卻不同。總結復習法要求不應簡單地再現過去的內容,而是深入揭示事物和現象間的新聯系,使知識互相銜接,形成一個整體。由于總結性復習的范圍廣,內容系統性強,總結時必須條理清晰,邏輯嚴密,難點、重點突出。復習必須制定和遵照復習計劃進行,確定復習要求。總之,力求形式靈活,方法得當,切忌單純為了考試而猜題式的復習。
高考政治常考哲學知識點
1、物質和運動相互關系的原理:
【原理內容】物質和運動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我們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反對割裂物質和運動二者聯系的兩種錯誤觀點。
2、運動和靜止相互關系的原理:
【原理內容】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要求我們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還要看到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反對割裂運動和靜止的辨證關系。
3、事物的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原理:
(1)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但是,事物的變化、發展不是雜亂無章、毫無秩序的,而是有著確定不移的基本秩序,都有其無法違背的客觀規律。
(2)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
承認客觀事物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在事物運動中把握規律。
高考政治經濟知識點
1、商品的含義及其基本屬性?
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
【常考方式】選擇題
2、貨幣的含義、本質、及其職能?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與世界貨幣的職能。
【常考方式】選擇題
3、匯率波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1)本幣升值的影響:
①出口減少,進口增加;
②外資投資成本增加;
③本國外匯儲備貶值。
(2)本幣貶值的影響:
①出口增加,進口減少;
②外資投資成本降低;
③增強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利于本國企業走出去;
④本國消費相對便宜,外國游客增加。
【常考方式】以選擇題居多,也有材料題涉及,結合解析型主觀題進行考查
4、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①調節產量;
②調節生產要素的投入。
【常考方式】選擇題
5、怎樣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理智的消費者。
①量入為出,適度消費;
②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③保護環境,綠色消費;
④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常考方式】選擇題
6、恩格爾系數反映什么?
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是反映消費結構和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
【常考方式】選擇題
7、擴大內需的措施是?
①大力發展經濟,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強消費能力;
②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進收入分配公平,提高社會總體消費水平;
③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升居民的消費信心;
④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加快消費結構升級;
⑤開拓農村市場,開拓農村新的消費熱點;
⑥消費者要轉變消費觀念,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常考方式】選擇題與材料題均有涉及,以材料題為主,需著重背誦
8、為什么要大力發展生產力?
①生產決定消費,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②我國正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
③發展,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
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常考方式】材料題
9、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的體現?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①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
②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常考方式】選擇題
10、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
①地位: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它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其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即體現在控制國民經濟發展方向,控制經濟運行的整體態勢,控制重要稀缺資源的能力。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
②作用和意義: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對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具有關鍵作用。
必考高考政治知識點歸納
1、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1)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展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2)中國科學技術成就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科技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2、中華文化的區域性:
(1)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
(2)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系:不同區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
3、中華文化的民族性:
(1)我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2)多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意義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中華文化。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的強大精神力量。